语文露从今夜白下一句,最经典的白露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语文露从今夜白下一句,最经典的白露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第1张

白露节气必读之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唐朝杜甫《月夜忆舍弟》

语文露从今夜白下一句,最经典的白露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第2张

这首诗,是需要一个字一个读的。它宏大,它空灵,但同时它厚重,它苍凉,它有特殊的美感,洗练,干净,你想说,这诗好美,但唯美不是它的核,悲伤和忧患才是。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它的质量和重量,是锻造了几十年的剑,它像月光一样,剑尖压在心上。但是,只有有心的人才能知道那是怎样的重量,有时候它甚至让人喘不过气来,有生死之间的痛感和飘渺一瞬会锁住你,因为那种真。

“白露”是中国传统的节气,最早的命名已经不可考,先秦时代或上古时代,就有这个节日。迟到汉朝初年正式纳入官方日历系统。二十四节气之科学精准,在并不清楚确定地球是圆的时代,它通过对太阳有规律的南北移动,确立了黄道黄经,精准记录太阳给地球带来的四季物候变化,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白露是太阳行经黄经175度时,节气的命名。此时正式进入体感上的秋天,虽然立秋比白露要早一个月,但那是一叶秋讯,真正秋天转凉,有体感上的秋意是在白露节日后。气温降低,朝夕有水晶一样的露水,这露水在深秋化作白霜。一阵风雨一阵凉,在晴光里,空气澄澈,月亮和星辰历历,所谓春花秋月的秋月,最美是白露之后,有雨过天深,月光如雪如金银的美。白露是许多落叶乔木和灌木换装的开始,由绿转黄,枫红芦白,伴随着次第落叶,走向深秋。

白露之所以称作白,或是上古之人,对色彩的归纳和感知,别有简洁,秋天是个做减法的时节,色彩上萧条明净,故曰白。

语文露从今夜白下一句,最经典的白露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第3张

在唐朝杜甫之前,就有关于白露的美诗,然而真正将白露写活了的,却是杜甫,一句“露从今夜白”,仿佛看见珍珠一样的露水,妆点秋夜,它们仿佛会越来越多,直到如霜似雪。何其美哉。

然而杜甫这首诗,虽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为经典对照的美句,但并不是这首诗的最核心。所以这首诗要慢慢解读,让我们慢慢品尝这颗橄榄。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48岁的杜甫,到了人生的多事之秋。家运和国运简直是老天选中的安排在一起。杜甫生前并不知道,自己死后在后世的诗坛上享有无上崇高的地位,被尊为“诗圣”。他写诗的原因,很简单,唐朝科举要考诗,这是法定项目,就像现在必须用现代汉语写作文一样。但是他和普通的考生又不一样。人家在年轻时致力科考,以改变现实命运。杜甫实在不是我们想的那样属于埋头苦读那一种。因为很多人不知道,杜甫的青年时代过得比普通人优越。

他的父亲官至衮州司马,虽然很多人不屑司马这种小官,但是有地方实权或者富庶之地的地方官,实在是小康之家不二的选择,何况杜家还有相当家底,是北方大士族,所谓士族就是拥有土地,门阀,人脉的地主。所以杜甫二十四岁进洛阳进士的考试,虽然落第,但是不以为意。

他24岁之前,漫游了五年。24岁之后,漫游了十一年。到35左右,家境开始败落,他开始寻求在长安稳定。但是从科举来讲,他错过了最好的机会,从人脉来讲,他和李白不太一样,李白是那种会忽悠人,口才形象好的,所以攀上玉真公主和贺知章。杜甫有着敏锐的对现实社会的洞察,也有着相当高的审美,比如他的《丽人行》,就不输李白和白居易。但是他的运气没有李白好。虽然四十岁那年以《大礼赋》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但懈怠昏聩的唐玄宗,将他推给隶有司参列选序。实际上那个时候,是人多官少,官位都有裙带和连带关系,非进士出生的杜甫自然排后。

语文露从今夜白下一句,最经典的白露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第4张

到了44岁这年,杜甫已经来到长安十年,最终谋得一个看管兵库的小职位。还没有去就职,安史之乱就爆发了。杜甫回到家中,看到的是凄凉一幕,他的孩子饿死了。

所以35岁到44岁这十年才是杜甫成熟的十年,京城落魄的岁月,看见国家繁荣下的危机,直接作用在他和他的家庭身上。他有一个姐姐,四个弟弟,有妻子孩子,还有母亲。作为长子,所有的压力都在他身上。

他一方面寻求自身和国家的出路,一方面担心着母亲兄弟的安危。

45岁,从家长乡陕西投奔宁夏的肃宗,中途被叛军扣押。押长安。

46岁,五月十六日,拜左拾遗。

47岁,任左拾遗,又贬成华州司功参军。

48岁, 春,自东都回华州。七月,弃官西去,度陇,客秦州。

他这年的白露是在秦州过的。从安史之乱爆发之后,他和弟弟是在乱世中各自漂泊,有限的联系依靠他在政府的职位获得驿站送过来的家信。但现在,因为战乱,驿站通信被经常断绝,而且他自己也不稳定,甚至没有地方写信和收信。人在乱世,如同浮萍漂泊,通信的中断,如同掐断了根一样令人悲哀惶惑。

语文露从今夜白下一句,最经典的白露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第5张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这是公元759年的白露日的黄昏入夜。秦州在甘肃,是唐朝的边地,打戍鼓,就是开始宵禁了。路上没有行人,只有天上大雁飞过,它们去南方。但杜甫是只孤独的老雁子,他带着妻子和孩子,不是回家,而是在乱世里想找到活路,正滞留在秦州一带。北地入夜的荒凉,和他本身颠沛中的苍凉融合在一体。

我常想,这是生死悲音。因为杜甫此时已经饥寒兼有了。还能撑多长时间?人也是在这极端的困境里,才有如此悲凉的鬼音吧。我已经闻到了死亡或者接近死亡的空灵鬼魅之气。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白露时节并不是一个特别冷的日子,当然甘肃会比长安和江南低几度。但为什么我看到的是如霜雪一样的意境,那白的是露水还是月光?还是杜甫疲惫之极后,青灰如魅,白衣如雪的灵魂?

如果不结合杜甫的现实处境看,这句诗联已经出神入化,白露时节正是秋凉的开始,次第霜雪慢慢来临,白露是一个秋寒的开端,而他乡之冷之孤独更衬托故乡月圆月明之安定。谁人秋风起,在没有棉花做棉袄的时代,不思念安定在家长家人团聚的温暖里?就算是当代有如此丰厚的物质,来隔绝自然界的炎凉,但心理上,在外奋斗的人,总还是觉得家乡安定吧。

所以这句诗给人视觉和心理的美感,是跨时代和岁月的。

但是结合杜甫当时的状态,你会更觉得悲凉。你甚至会觉得他是在写遗言。写给几个同胞弟弟的。我这边越来越冷了,或者会更冷,遥遥无期,我怀念我们从前在家乡的岁月啊。

上文我写到,杜甫35岁之前,他的家庭应该是不错的,他的几个弟弟,想必和他一样,度过了安稳快乐的童年和少年岁月。杜甫说自己十五岁时,爬到树上摘枣,”一日上树能千回“,一个孤独的孩子能够这样疯狂的玩耍吗,可以想见杜甫的兄弟姐妹多而热闹,在一起打枣玩耍,兴致高昂。几个兄弟姐妹间感情非常好。

当一个人开始怀念过去,一是他老了,二是感觉他自己生命无多。他给弟弟写信“月是故乡明”,这是在怀念童年的安稳岁月,怀念和兄弟们的情谊。他和回不去的过去不仅隔着现实的万水千山,也隔着岁月的。这岁月有大唐曾经的富庶安定,也有他们家的。但这样安稳的生活,终究是过去了,破灭了。家乡是种追怀和信仰,是对安稳的回忆和向往。而人生极致的困境时,最容易怀旧。

语文露从今夜白下一句,最经典的白露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第6张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没有什么比这句话更写实更冰冷更悲怆了。战争带给人的流离痛苦不止是吃穿上的,更是精神的摧残。甚至不知道对方发生了什么,就算是知道,那也是延迟。对于牵挂的人,忧患无所不在,患生患死,是最大的忧患,这忧患的背后是自己的无能为力。是没有事也无能为力,出了事也无能为力。

杜甫是长子,他有对家庭的责任,对弟弟们的愧疚。虽然这几个弟弟都是他的异母兄弟,但从杜甫对朋友对弟弟的态度可以看得出,他是一个细腻重情的人,并不单单只是因为他是长子,他的感同身受的悲怀与良善,才是他被尊为“诗圣”的基础。

每看到这句,心就往下落,有尖锐的惘然与疼痛,沉重与无助。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正常时期的书信,都因为家人分散,通信不方便,甚至因为驿站邮差的失误,而常常发生收不到信的情形,况且现在如此特殊的时期,打仗,封锁。

这封信是写在秦川,但什么时候寄出去的不清楚。又或者根本不可能寄出去,它只是作为日记信的形式存在,记录了中年杜甫最深的绝境和忧患。这甚至可以当遗书看,在朝不保夕的颠沛流离岁月里。里面没有一个华丽的修饰字眼,没有为成为“诗圣”的铺排造作,只是真实写下了人生某刻深邃的哀与忧患。但却因为精炼而厚重,冷邃却又真实,打动着人心。

我不认为这首诗有杜甫一贯的沉郁顿挫气。他的沉郁顿挫,是在比现在环境稍微好一点的时候,才更能表达。此时的杜甫,气息低沉,挣扎在生死的边缘,灵魂被极致的困境压榨出身体,空灵如魅,比涕泗滂沱更有一种悲哀沉静却又绵渺的力量。

真正的忧患和哀愁是不能用愁和忧来表达的。比如这首冷到动心刺心的名篇。

语文露从今夜白下一句,最经典的白露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第7张

让我们从沉重里解脱出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就单这一句,已经够美了。我有时候愿望杜甫仅仅是个灵气才子,或者他的一生会轻松点。女孩子问,这美的句子,谁写的,另一个回答,一个叫子美的年轻诗人。他英俊吗?那当然。两人同做幻想白马王子状。

但实际不是。杜甫的磨难还长。59岁,他死在客船上,他的目标是回到月是故乡明的故乡,而未竟。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阿哇教育-瑞文网-经典美文-优美散文-励志正能量实用好文 » 语文露从今夜白下一句,最经典的白露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