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黄沙百战穿金甲的下一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书法欣赏
写在前面:
各位网友,大家好!《行草亭》从创始至今,一直秉承着传承与创新的思路和理念!主要以生活中常用生字为创作源泉,让书法创作完全融入到生活当中去!书法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并不高于生活,能让喜欢书法的朋友都能系统高效低门槛的学习书法一直是《行草亭》追求的宗旨!本人也比较喜欢许多书法家的书写风格,但临古不忘创新!在书法的临习和学习过程中,经过多年的沉淀,突破既有局限,努力书写出自己的风格!为我们的书法艺术尽一点绵薄之力!同时也欢迎喜欢书法的朋友共同交流与学习......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在唐朝强盛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所有将士士气高昂!他们都渴望在这个强盛时代有所作为,立下功劳!而诗人也处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被将士们的精神所感染,用他气势雄浑,格调高昂的创作热情、谱写了一曲曲流畅通脱,高昂向上的诗篇。《从军行》就是盛唐诗人王昌龄在这个时期创作的边塞诗。
《从军行》是边塞诗人王昌龄所创作!全诗一共是七首,每一首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从军行》(其四)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七言诗!
《从军行.王昌龄》《行草亭》
唐代.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王昌龄》《行草亭》
译文:青海湖上升腾而起的漫漫云雾,将连绵的雪山遮盖得一片黯淡,玉门雄关,远隔千里,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
《从军行.王昌龄》《行草亭》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而将士们的壮志不灭,斗志昂扬,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家乡!
《从军行.王昌龄》《行草亭》
诗的一、二两句,我们不妨设想这样一个画面----在青海湖上空,漂浮着大量的云朵,弥漫到很远的地方,在白云的覆盖下,横亘在青海湖北面绵廷千里隐隐的雪山都显得那么暗淡!而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从军行.王昌龄》《行草亭》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然而,尽管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将士们精忠报国的必胜之战斗意志并没有因此而消磨!反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从军行.王昌龄》《行草亭》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铁骨铮铮豪情壮志誓言。在上一句的衬托渲染下,这一句便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此诗的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非低沉伤感的意境,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充满正能量的边塞诗!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