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儋石之储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儋石之储的意思及解释,第1张

形容成语儋石之储的意思及解释

“束脩”是什么意思?

古代的学生和老师初次见面时,必须首先赠送礼物并致敬,名字叫“书秀”。它最早是在孔子实施的。学费是“多次束修复”,束修复是咸猪肉,后来基本上是指学费,可知以理解为学费。蜀绣礼仪仍在唐代学校中使用,并有国家的明文规定,但礼物的重量随学校的性质而变化。

六李书秀:在古老的祭司仪式中,门徒送给师父的礼物是芹菜,这意味着辛勤工作和奉献道精神。莲子是艰辛的生活,意味着艰辛的教育;隐含的含义是初中。龙眼,隐含的意思是完善;瘦肉条用来表达门徒的心。

扩展资料:

束脩,历来解释不同。可以将它理解为“十条腊肉回”。源弟子要拜师,总要有表示。“十条腊肉”,是孔子规定的拜师礼。朱熹认为“束脩其至薄者”,意思是这“十条腊肉”不算什么厚礼。。但“十条腊肉”也不应该是了不得的厚礼,即使一般穷苦人家,稍作努力,还是应该拿得出这个挚礼。

否则,不会有那么多在汉门出生,在詹平汉卫出生的贫困学生,如颜辉,子路,卜尚,冉秋,中工,袁宪,薄牛等。孔子并不讨厌有钱人。爱富人相反,他坚持“无课教学”的平等原则,把许多可怜的门徒培养成先生们。关于孔子是贵族答代言人的说法实际上是极不负责任的。

“束脩”是送给教师的报酬(脩:古时称干肉)。

束脩,读音:[shùxiū],更多解释如下:十条干肉。旧时常用作馈赠的一般性礼物。

[例]《礼记·少仪》:“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郑玄注:“束脩,十脡脯也。”[例]晋葛洪《抱朴子·安贫》:“今先生入无儋石之储,出无束脩之调。”

[例]宋杨万里《七字长句敬饯提刑寺丞胡元之持节桂林》诗:“除却太仓五升米,不曾遣人来向市。四邻束脩来相看,不将入家将入官。”

[例]王闿运《曾孝子碑文》:“冬夏一白布单衣,危坐授经,身无緼裘,容色无馁,束脩、壶酒,己不敢尝。”

古代入学敬师的礼物。

[例]《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例]邢昺疏:“束脩,礼之薄者。”

[例]《晋书·慕容廆载记》:“平原刘赞儒学该通,引为东庠祭酒,其世子皝率国胄束脩受业焉。”

[例]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两监》:“龙朔二年九月,敕学生在学,各以长幼为序。初入学,皆行束修之礼。”

[例]明宋濂《宁海林贞妇方氏墓志铭》:“训饬诸子从师问学,束脩不足,脱簪珥继之。”

指学生致送教师的酬金。

[例]《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黄公道:‘今日这边所得束脩之仪多少?’郭信道:‘能有多少?每月千钱,不勾充身,图得个朝夕糊口,不去寻柴米就好了。’”

[例]《官场现形记》第三二回:“你既然有志学洋话,为什么不去拜一个先生,好好的学上两年?一个月只消化上一两块洋钱的束修。”

[例]巴金《春》七:“人家每个月拿八块钱的束修,教你们这样的学生,也不好意思。”

借指薪俸。

[例]《花月痕》第四三回:“我这几个月賸下的束修,也寄不回去,殡殓了我,馀下的你拏去,作个下半世的养活。”

[例]清夏燮《中西纪事·海疆殉难记上》:“乃按诸幕友束修,一一分致,相与挥泪而别。”

.束带修饰。指初入学或初为宦之时。

[例]?汉桓宽《盐铁论·贫富》:“余结发束脩,年十三,幸得宿卫,给事辇毂之下。”

[例]《后汉书·延笃传》:“且吾自束脩以来,为人臣不陷於不忠,为人子不陷於不孝。”李贤注:“束脩,谓束带修饰。”

[例]《晋书·儒林传·虞喜》:“伏见前贤良虞喜天挺贞素,高尚邈世,束脩立德,皓首不倦。”

.约束修养。

[例]《后汉书·胡广传》:“广才略深茂,堪能拨烦,愿以参选,纪纲颓俗,使束脩守善,有所劝仰。”

[例]三国魏曹操《谢袭费亭侯表》:“臣束脩无称,统御无绩。”

[例]《晋书·夏侯湛传》:“惟我兄弟姊妹,束修慎行,用不辱於冠带。”

[例]康有为《大同书》己部第二章:“若后汉之俗,束修激厉,志士相望,亦近於化行俗美矣。”

也谓敛容肃敬。

[例]《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太守刘柳闻其名,请与谈议。道蕴素知柳名,亦不自阻,乃簪髻素褥,坐於帐中。柳束脩整带造於别榻。”

束载干肉。引申为携带干粮。

[例]《孔丛子·居卫》:“﹝大王﹞遂杖策而去,过梁山,止乎岐下,豳民之束脩奔而从之者三千乘。”

形容财富很多的成语

1、堆百金积玉:金玉多得可以堆积起来。形容占有的财富极多。度

2、富可敌国:敌:匹敌。私人拥有的财富可与国家的资知财相匹敌。形容极为富有。

3、飞黄道腾达: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回,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答。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束脩是什么意思

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名曰“束脩”。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学费即是“束修数条”,束修就是咸猪肉百,后来基本上就是拜师费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学费。度唐代学校中仍采用束修之礼并同国家明确规定,不过礼物的轻重,随学校的性质而有差别。

六礼束脩: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礼物,分别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心苦,寓意为苦心教育;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桂圆问,寓意为功得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

扩展资料

束脩,历来解释不同。可以将它理解为“十答条腊肉”。弟子专要拜师,总要有表示。“十条腊肉”,是孔子规定的拜师礼。朱熹认为“束脩其至薄者”,意思是这“十条腊肉”不算什么厚礼。。但“十条腊肉”也不应该是了不得的厚礼,即使一般穷苦人家,稍作努力,还是应该拿得出这个挚礼。

不然,孔门就不会有那么多属出身寒门、生平寒微的穷学生,如颜回、子路、卜商、冉求、仲弓、原宪、伯牛等。孔子并不嫌贫爱富,相反,他坚持了“有教无类”的平等原则,将许多贫寒的弟子培养成了君子。那种动辄说孔子是贵族代言人之类的按断,其实是极不负责任的说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束脩

束修  用法

《现代汉语辞典》中,“脩”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旧时送给老师的酬金”,组词“束脩”;

【注音】:shùxiū;

二是“脩”(xiū),同“修”。并没出现“束修”这种写法。

“束脩”;——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名曰“束脩”。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学费即是“束修数条”,束修就是咸猪肉,后来基本上就是拜师费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学费。唐代学校中仍采用束修之礼并同国家明确规定,不过礼物的轻重,随学校的性质而有差别。教师在接受此项礼物时,还须奉行相当的礼节。束修的致送,表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

来历

束脩,历来解释不同。可以将它理解为“十条腊肉”。

弟子要拜师,总要有表示。“十条腊肉”,是孔子规定的拜师礼。朱熹认为“束脩其至薄者”,意思是这“十条腊肉”不算什么厚礼。我以为“十条腊肉”可能也不算薄礼。“肉食者鄙”的说法,以及孟子对老人能够吃上肉的社会的向往,说明肉类食品,不是常见的食品。远古物质并不丰富,恩格尔系数高,古人吃肉不易。但“十条腊肉”也不应该是了不得的厚礼,即使一般穷苦人家,稍作努力,还是应该拿得出这个挚礼,不然,孔门就不会有那么多出身寒门、生平寒微的穷学生,如颜回、子路、卜商、冉求、仲弓、原宪、伯牛等。孔子并不嫌贫爱富,相反,他坚持了“有教无类”的平等原则,将许多贫寒的弟子培养成了君子。那种动辄说孔子是贵族代言人之类的按断,其实是极不负责任的说法。

弟子拜师,送上挚礼,是应该的;但是礼过重、过轻,都有失中道。孔子在对拜师礼的制定上,也表示了中道原则。

《朱子语类》说到本章云:“古人空手硬不相见。束脩是至不直(通值)钱底,羔雁是较直钱底。真宗时,讲筵说至此,云:‘圣人教人也要钱’。”说得有趣,可以参阅。

束脩在(西周)春秋以前就存在了

但也有不同意见,例如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在谈到孔子时,刻意比较了他与希腊大哲苏格拉底这两位老师的风范。结论之一是:苏格拉底有教无类,并且不收学费;孔子也是有教无类,但是他曾公开声明:"只要交了学费,我是没有不教的。"

诚如冯先生所说,生活总是要维持的,因此教书收费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姑不论孔子与苏氏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有多大歧异,也不论这种比较是如何无聊,我们仍然可以深入探问:孔子所谓"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话真是指收费教徒吗?

我们无意美化孔子,或者为他曲意回护,我们只想辨明真相。首先,这句话的读法若是"自行/束修/以上",就可能有"自己带着/薄礼或学费/来见我的"这种意思。但是,由古人说话的句法来看,整部《十三经》里,没有任何一处是以"自行......以上"来表达的。反而,我们看到"自......以上"的句法出现两次,都是在《周礼·秋官司寇》里,原文是"自/生齿/以上",亦即从"长出牙齿"(约一岁)以上的小孩,才可以登录在户口上。在此,明明指的是"年龄"。

那么,孔子的意思可能是"自/行束修/以上"了。古代男子十五岁入学,所备之礼即为束修,行此礼之男子的年龄可用"行束修"称之。因此,东汉郑玄为"束修"所下之注语即是:"谓年十五已上"(见《后汉书》卷六十四,《延笃传》注)。

于是孔子的意思转而成为:"从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的。"简单明了,表现了有教无类的胸襟。他自己十五岁志于学,因而推己及人。他要求弟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又怎么可能大声宣称自己要收费教徒呢?当然,弟子诚心送来的薄礼,他也没有理由拒收。但是本末轻重不宜混淆。像颜渊这样的学生,一贫如洗,孔子对他却赞誉备至。把束修当成学费,实在是以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了。

解释

词语束脩的解释:

亦作“束修”。1.十条干肉。旧时常用作馈赠的一般性礼物。《礼记·少仪》:“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郑玄注:“束脩,十脡脯也。”晋葛洪《抱朴子·安贫》:“今先生入无儋石之储,出无束脩之调。”宋杨万里《七字长句敬饯提刑寺丞胡元之持节桂林》诗:“除却太仓五升米,不曾遣人来向市。四邻束脩来相看,不将入家将入官。”王闿运《曾孝子碑文》:“冬夏一白布单衣,危坐授经,身无緼裘,容色无馁,束脩、壶酒,己不敢尝。”

(2).古代入学敬师的礼物。《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邢昺疏:“束脩,礼之薄者。”《晋书·慕容廆载记》:“平原刘赞儒学该通,引为东庠祭酒,其世子皝率国胄束脩受业焉。”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两监》:“龙朔二年九月,敕学生在学,各以长幼为序。初入学,皆行束修之礼。”明宋濂《宁海林贞妇方氏墓志铭》:“训饬诸子从师问学,束脩不足,脱簪珥继之。”

(3).指学生致送教师的酬金。《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黄公道:‘今日这边所得束脩之仪多少?’郭信道:‘能有多少?每月千钱,不勾充身,图得个朝夕糊口,不去寻柴米就好了。’”《官场现形记》第三二回:“你既然有志学洋话,为什么不去拜一个先生,好好的学上两年?一个月只消化上一两块洋钱的束脩。”巴金《春》七:“人家每个月拿八块钱的束脩,教你们这样的学生,也不好意思。”

(4).借指薪俸。《花月痕》第四三回:“我这几个月賸下的束脩,也寄不回去,殡殓了我,馀下的你拏去,作个下半世的养活。”清夏燮《中西纪事·海疆殉难记上》:“乃按诸幕友束脩,一一分致,相与挥泪而别。”

(5).束带修饰。指初入学或初为宦之时。汉桓宽《盐铁论·贫富》:“余结发束脩,年十三,幸得宿卫,给事辇毂之下。”《后汉书·延笃传》:“且吾自束脩以来,为人臣不陷於不忠,为人子不陷於不孝。”李贤注:“束脩,谓束带修饰。”《晋书·儒林传·虞喜》:“伏见前贤良虞喜天挺贞素,高尚邈世,束脩立德,皓首不倦。”

(6).约束修养。《后汉书·胡广传》:“广才略深茂,堪能拨烦,愿以参选,纪纲颓俗,使束脩守善,有所劝仰。”三国魏曹操《谢袭费亭侯表》:“臣束脩无称,统御无绩。”《晋书·夏侯湛传》:“惟我兄弟姊妹,束脩慎行,用不辱於冠带。”康有为《大同书》己部第二章:“若后汉之俗,束脩激厉,志士相望,亦近於化行俗美矣。”

(7).也谓敛容肃敬。《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太守刘柳闻其名,请与谈议。道蕴素知柳名,亦不自阻,乃簪髻素褥,坐於帐中。柳束脩整带造於别榻。”

(8).束载干肉。引申为携带干粮。《孔丛子·居卫》:“﹝大王﹞遂杖策而去,过梁山,止乎岐下,豳民之束脩奔而从之者三千乘。”

六礼束脩: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礼物,分别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心苦,寓意为苦心教育;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桂圆,寓意为功得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

“束抄倄”应该是“束脩”;——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名曰“束脩”。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学费即是“束修数条”,束修就是咸猪肉,后来基本上就是拜师费的意思,可以理解zd为学费。现在写成束修了。

晋书刘超传翻译

分段各个版本都不一样吧。只好都给出来了。

译文:

【刘超,字世瑜,琅邪临沂人,汉城阳景王刘章的后代。刘章七世孙封为临沂县慈乡侯,子孙随之在此安家。父刘和,任琅邪国上军将军。刘超年少时就有志向,任县小吏,渐升为琅邪国记室掾。因忠诚谨慎和清廉而得到元帝擢拔,常在元帝左右侍奉,不久跟随元帝渡江,转任安东府舍人,专管文檄。相府设立后,又为舍人。当时天下混乱,不断征讨叛逆之臣,刘超自己认为任职在皇帝身旁,字迹又与元帝手迹相近,就绝不与旁人有书信往来。不时出宫休假,闭门谢客,因此渐渐得到元帝的亲近。因在左右勤勉劳苦,赐爵原乡亭侯,食邑七百户,转任行参军。】

中兴后,刘超任中书舍人,授骑都尉、奉朝请。当时新的中央机构刚刚建立,百业未兴,刘超执掌文字笔墨之事,谨慎缜密,更加得到信任和亲近。并且处身清苦,不同时穿着两件丝绸衣服,家中极少财富。每当得到元帝赏赐,他都执意推辞说:“平庸鄙陋的小臣,无端窃取赏赐,无德而受禄,足以使我畏惧。”元帝赏识他,不勉强他改变志向。不久出补句容令,待人诚恳,百姓都感念他。往常徵收赋税,主管者常亲自四出结算评定百姓家财。到刘超上任,只做若干大封套,按村分发,让百姓各自填写家产数量,投到封套中,再把封套送还县中。百姓按照事实呈报,徵得的赋税超过常年。刘超入朝任中书通事郎。因服父丧而离职。安葬了父亲之后,恰逢王敦举兵,诏令刘超复职,又兼任安束上将军。不久朝廷军队溃散,惟有刘超列队直接护卫元帝,元帝感激他,让他回家服完丧礼。到钱凤作乱时,刘超招集义士,跟随明帝征讨钱凤。事平后,因功封零陵伯。刘超家中贫困,无力赡养妻子儿女,帝手书韶命褒奖他,赏赐给他鱼米,刘超辞让而没有接受。后来刘超需要纯色牛,市上难以买到,请求购买官厩养的牛,诏令以纯色牛赐予他。出任义兴太守。未过多久,召任中书侍郎。刘超接受任命返回朝廷,没有惊动朝中任何人。明帝去世,穆后临朝执政,刘超改任射声校尉。当时军官没有兵,义兴人大多仗义追随刘超,刘超於是统领他的士卒作为宫中卫队,号称“君子营”。咸和初年,因为母亲服丧离职,丧服朝夕不离身,早晚号泣,逢初一、十五日便步行至墓地,哀伤之情感动路人。

苏峻谋反,刘超代赵胤为左卫将军。当时京城大乱,朝中官吏大多让家人到东部避难。义兴故吏想迎接刘超家人到本地,刘超没有同意,把妻室儿女全部带进宫内居住。朝廷军队大败,王导以刘超为右卫将军,亲自侍奉成帝。太后去世,军队与宿卫的礼仪典章都不全,刘超亲自率领将士营造陵园。苏峻把皇帝迁往石头,当时大雨,道路泥泞多陷,刘超与侍中钟雅步行在皇舆左右侍奉,贼兵提供马匹他们也不愿意骑,十分悲哀慷慨。苏峻听说后,内心颇为不平,然而未敢加害,而以他亲信的许方等人补司马督、殿中监,对外说是宿卫,对内实为防备刘超等人。当时天下饥馑粮食昂贵,对於苏峻等人的馈赠,刘超一概不接受,对朝廷忠心耿耿,为臣之节更为恭谨。成帝当时八岁,虽然在幽禁困厄之中,刘超依然教授《孝经》、《论语》。温崤等人来到京城,苏峻对朝士心怀猜忌,而刘超受到成帝的亲信和厚遇,苏峻尤其对他疑心重重。后来王导出逃,刘超与怀德令匡术、建康令管旆等密谋,想暗中奉成帝出京,未到约定的时日,事情败露,苏逸派任让带兵入宫逮捕刘超和钟雅。成帝抱着他们悲泣道:“还我侍中、右卫!”任让不接受诏命,随即杀了他们。苏峻反叛被平定后,由於任让与陶侃有旧交,陶侃想留下任让不杀,就向成帝请求。成帝说:“任让是杀我侍中、右卫的人,不可宽赦。”因此杀了任让。将要改葬刘超时,成帝对他哀痛怀念不已,下韶迁往附近又高又畅亮的地方下葬,使宫中官员出入可以瞻望他的墓地。追赠卫尉,谧号忠。

刘超天性谨慎,先后事奉了三位皇帝,长期处在重要职位,都受到信任和厚遇,却不敢恃宠骄横谄谀,因此士人都敬重他而与他友好相处。

子刘讷继承,刘讷谨慎周密有石庆的风范,历任中书侍郎、下邳内史。刘讷之子刘享,同样清廉谨慎,任散骑郎。

原文:

刘超,字世瑜,琅邪临沂人,汉城阳景王章之后也。章七世孙封临沂县慈乡侯,子孙因家焉。父和,为琅邪国上军将军。超少有志尚,为县小吏,稍迁琅邪国记室掾。以忠谨清慎为元帝所拔,恒亲侍左右,遂从渡江,转安东府舍人,专掌文檄。相府建,又为舍人。于时天下扰乱,伐叛讨贰,超自以职在近密,而书迹与帝手笔相类,乃绝不与人交书。时出休沐,闭门不通宾客,由是渐得亲密。以左右勤劳,赐爵原乡亭侯,食邑七百户,转行参军。

中兴建,为中书舍人,拜骑都尉、奉朝请。时台阁初建,庶绩未康,超职典文翰,而畏慎静密,弥见亲待。加以处身清苦,衣不重帛,家无儋石之储。每帝所赐,皆固辞曰:“凡陋小臣,横窃赏赐,无德而禄,殃咎足惧。”帝嘉之,不夺其志。寻出补句容令,推诚于物,为百姓所怀。常年赋税,主者常自四出诘评百姓家赀。至超,但作大函,村别付之,使各自书家产,投函中讫,送还县。百姓依实投上,课输所入,有逾常年。入为中书通事郎。以父忧去官。既葬,属王敦称兵,诏超复职,又领安东上将军。寻六军败散,唯超案兵直卫,帝感之,遣归终丧礼。及钱凤构祸,超招合义士,从明帝征凤。事平,以功封零陵伯。超家贫,妻子不赡,帝手诏褒之,赐以鱼米,超辞不受。超后须纯色牛,市不可得,启买官外厩牛,诏便以赐之。出为义兴太守。未几,征拜中书侍郎。拜受往还,朝廷莫有知者。会帝崩,穆后临朝,迁射声校尉。时军校无兵,义兴人多义随超,因统其众以宿卫,号为“君子营”。咸和初,遭母忧去官,衰服不离身,朝夕号泣,朔望辄步至墓所,哀感路人。

及苏峻谋逆,超代赵胤为左卫将军。时京邑大乱,朝士多遣家人入东避难。义兴故吏欲迎超家,而超不听,尽以妻孥入处宫内。及王师败绩,王导以超为右卫将军,亲侍成帝。属太后崩,军卫礼章损阙,超躬率将士奉营山陵。峻迁车驾石头,时天大雨,道路沈陷,超与侍中钟雅步侍左右,贼给马不肯骑,而悲哀慷慨。峻闻之,甚不平,然未敢加害,而以其所亲信许方等补司马督、殿中监,外托宿卫,内实防御超等。时饥馑米贵,峻等问遗,一无所受,缱绻朝夕,臣节愈恭。帝时年八岁,虽幽厄之中,超犹启授《孝经》、《论语》。温峤等至,峻猜忌朝士,而超为帝所亲遇,疑之尤甚。后王导出奔,超与怀德令匡术、建康令管旆等密谋,将欲奉帝而出。未及期,事泄,峻使任让将兵入收超及钟雅。帝抱持悲泣曰:“还我侍中、右卫!”任让不奉诏,因害之。及峻平,任让与陶侃有旧,侃欲特不诛之,乃请于帝。帝曰:“让是杀我侍中、右卫者,不可宥。”由是遂诛让。及超将改葬,帝痛念之不已,诏迁高显近地葬之,使出入得瞻望其墓。追赠卫尉,谥曰忠。

超天性谦慎,历事三帝,恒在机密,并蒙亲遇,而不敢因宠骄谄,故士人皆安而敬之。

子讷嗣,谨饬有石庆之风,历中书侍郎、下邳内史。讷子享,亦清慎,为散骑郎。

束修的简介

【注音】:shùxiū;

二是“脩”(xiū),同“修”。并没出现“束修”这种写法。

来历

束脩,历来解释不同。可以将它理解为“十条腊肉”。

弟子要拜师,总要有表示。“十条腊肉”,是孔子规定的拜师礼。朱熹认为“束脩其至薄者”,意思是这“十条腊肉”不算什么厚礼。我以为“十条腊肉”可能也不算薄礼。“肉食者鄙”的说法,以及孟子对老人能够吃上肉的社会的向往,说明肉类食品,不是常见的食品。远古物质并不丰富,恩格尔系数高,古人吃肉不易。但“十条腊肉”也不应该是了不得的厚礼,即使一般穷苦人家,稍作努力,还是应该拿得出这个挚礼,不然,孔门就不会有那么多出身寒门、生平寒微的穷学生,如颜回、子路、卜商、冉求、仲弓、原宪、伯牛等。孔子并不嫌贫爱富,相反,他坚持了“有教无类”的平等原则,将许多贫寒的弟子培养成了君子。那种动辄说孔子是贵族代言人之类的按断,其实是极不负责任的说法。

弟子拜师,送上挚礼,是应该的;但是礼过重、过轻,都有失中道。孔子在对拜师礼的制定上,也表示了中道原则。

《朱子语类》说到本章云:“古人空手硬不相见。束脩是至不直(通值)钱底,羔雁是较直钱底。真宗时,讲筵说至此,云:‘圣人教人也要钱’。”说得有趣,可以参阅。

束脩在(西周)春秋以前就存在了

但也有不同意见,例如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在谈到孔子时,刻意比较了他与希腊大哲苏格拉底这两位老师的风范。结论之一是:苏格拉底有教无类,并且不收学费;孔子也是有教无类,但是他曾公开声明:只要交了学费,我是没有不教的。

诚如冯先生所说,生活总是要维持的,因此教书收费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姑不论孔子与苏氏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有多大歧异,也不论这种比较是如何无聊,我们仍然可以深入探问:孔子所谓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话真是指收费教徒吗?

我们无意美化孔子,或者为他曲意回护,我们只想辨明真相。首先,这句话的读法若是自行/束修/以上,就可能有自己带着/薄礼或学费/来见我的这种意思。但是,由古人说话的句法来看,整部《十三经》里,没有任何一处是以自行......以上来表达的。反而,我们看到自......以上的句法出现两次,都是在《周礼·秋官司寇》里,原文是自/生齿/以上,亦即从长出牙齿(约一岁)以上的小孩,才可以登录在户口上。在此,明明指的是年龄。

那么,孔子的意思可能是自/行束修/以上了。古代男子十五岁入学,所备之礼即为束修,行此礼之男子的年龄可用行束修称之。因此,东汉郑玄为束修所下之注语即是:谓年十五已上(见《后汉书》卷六十四,《延笃传》注)。

于是孔子的意思转而成为:从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的。简单明了,表现了有教无类的胸襟。他自己十五岁志于学,因而推己及人。他要求弟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又怎么可能大声宣称自己要收费教徒呢?当然,弟子诚心送来的薄礼,他也没有理由拒收。但是本末轻重不宜混淆。像颜渊这样的学生,一贫如洗,孔子对他却赞誉备至。把束修当成学费,实在是以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了。

解释

词语束脩的解释:

亦作“束修”。1.十条干肉。旧时常用作馈赠的一般性礼物。《礼记·少仪》:“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郑玄注:“束脩,十脡脯也。”晋葛洪《抱朴子·安贫》:“今先生入无儋石之储,出无束脩之调。”宋杨万里《七字长句敬饯提刑寺丞胡元之持节桂林》诗:“除却太仓五升米,不曾遣人来向市。四邻束脩来相看,不将入家将入官。”王闿运《曾孝子碑文》:“冬夏一白布单衣,危坐授经,身无緼裘,容色无馁,束脩、壶酒,己不敢尝。”

(2).古代入学敬师的礼物。《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邢昺疏:“束脩,礼之薄者。”《晋书·慕容廆载记》:“平原刘赞儒学该通,引为东庠祭酒,其世子皝率国胄束脩受业焉。”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两监》:“龙朔二年九月,敕学生在学,各以长幼为序。初入学,皆行束修之礼。”明宋濂《宁海林贞妇方氏墓志铭》:“训饬诸子从师问学,束脩不足,脱簪珥继之。”

(3).指学生致送教师的酬金。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能自刻励,以豪杰自命,从问业者云集。稍资束修,以供甘竁。”《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黄公道:‘今日这边所得束脩之仪多少?’郭信道:‘能有多少?每月千钱,不勾充身,图得个朝夕糊口,不去寻柴米就好了。’”《官场现形记》第三二回:“你既然有志学洋话,为什么不去拜一个先生,好好的学上两年?一个月只消化上一两块洋钱的束脩。”巴金《春》七:“人家每个月拿八块钱的束脩,教你们这样的学生,也不好意思。”

(4).借指薪俸。《花月痕》第四三回:“我这几个月賸下的束脩,也寄不回去,殡殓了我,馀下的你拏去,作个下半世的养活。”清夏燮《中西纪事·海疆殉难记上》:“乃按诸幕友束脩,一一分致,相与挥泪而别。”

(5).束带修饰。指初入学或初为宦之时。汉桓宽《盐铁论·贫富》:“余结发束脩,年十三,幸得宿卫,给事辇毂之下。”《后汉书·延笃传》:“且吾自束脩以来,为人臣不陷於不忠,为人子不陷於不孝。”李贤注:“束脩,谓束带修饰。”《晋书·儒林传·虞喜》:“伏见前贤良虞喜天挺贞素,高尚邈世,束脩立德,皓首不倦。”

(6).约束修养。《后汉书·胡广传》:“广才略深茂,堪能拨烦,愿以参选,纪纲颓俗,使束脩守善,有所劝仰。”三国魏曹操《谢袭费亭侯表》:“臣束脩无称,统御无绩。”《晋书·夏侯湛传》:“惟我兄弟姊妹,束脩慎行,用不辱於冠带。”康有为《大同书》己部第二章:“若后汉之俗,束脩激厉,志士相望,亦近於化行俗美矣。”

(7).也谓敛容肃敬。《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太守刘柳闻其名,请与谈议。道蕴素知柳名,亦不自阻,乃簪髻素褥,坐於帐中。柳束脩整带造於别榻。”

(8).束载干肉。引申为携带干粮。《孔丛子·居卫》:“﹝大王﹞遂杖策而去,过梁山,止乎岐下,豳民之束脩奔而从之者三千乘。”

六礼束脩: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礼物,分别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心苦,寓意为苦心教育;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桂圆,寓意为功得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

扬雄传班固全文翻译

翻译: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扬雄小时候喜欢学习,博览群书,没有什么不知道的。为人简朴,悠闲自在,很少特别的喜好,对于富贵不急求,对于贫贱不悲伤,不求品行端方有志气来要求名满天下。

自己有最低的限度:不是圣贤的书不喜欢,不适合自己心意的事,即使能富贵也不去做。扬雄曾经喜好辞赋。此前,蜀有司马相如,作赋很壮丽典雅,扬雄心中佩服他,每次作赋,常把他作为榜样模仿。

又惊讶屈原文才超过相如,却至于不被容纳,作《离骚》,自己投江而死,为他的文章感到悲伤,读时没有不流泪的。认为君子时势顺利就大有作为,时势不顺就像龙蛇蛰伏,机遇好不好是命,何必自己投水呢!

便写了一篇文章,常常摘取《离骚》中的句子而反驳它,从竖山投到江水中来哀悼屈原,名为《反离骚》。

起初,扬雄四十多岁时,从蜀来京师游学,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为他的文才感到惊奇,就召来把他任命为门下史,推荐扬雄待诏,一年多后,上奏《羽猎赋》,拜为郎官,任黄门给事,和王莽、刘歆并列。

哀帝初,又和董贤同官。成、哀、?平年间,王莽、董贤都作了三公,权力超过人君,推荐的人没有不提拔的,但扬雄三代不升官。到王莽篡位,论谈者用符命赞美其功德而被封爵的人很多,扬雄仍不被封侯,因年纪大而渐升为大夫,他就是如此淡泊势利。

当时人都瞧不起他;只有刘歆和范逡敬重他,而桓谭认为他无与伦比。桓谭说:“现在扬子的书文义最深,论述不违背圣人,如果后来遇到逢时的明君?,再经历几个贤明的人的阅读,被他们称道,那么必定超过诸子了。”

原文:

扬雄,宇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默而好深沉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雄尝好辞赋。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

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骚》。

初,雄年四十余,自蜀来至游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召以为门下史,荐雄待诏。岁余,奏《羽猎赋》,除为郎,给事黄门,与王莽、刘歆并。哀帝之初,又与董贤同官。当成、哀、平间,莽、贤皆为三公,权倾人主,所荐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徒官。

及莽篡位,谈说之士用符命称功德获封爵者甚众,雄复不侯,以耆老久次转为大夫。恬于势利乃如是。於时,刘歆及范逡敬焉,而桓谭以为绝伦。桓谭曰:“今杨子之书文意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明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

此文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汉书·扬雄传》: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不知伯侨周何别也。扬在河、汾之间,周衰而扬氏或称侯,号曰扬侯。

扬雄是汉赋“四大家”之一,又是西汉末年的一代大儒,身兼文学家、思想家两种身份。《汉书·扬雄传》载其“年七十一,天风五年卒。”(下引本传,不再出注)天凤为王莽新朝年号,五年即公元18年。其生当在汉宣帝甘露元年,为公元前53年。

是一个跨世纪的人物。扬雄一生历官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及新朝王莽四帝,又是一位历经两朝,历官四代的耆宿。

他文彩焕然,学问渊博;道德纯粹,妙极儒道。王充说他有“鸿茂参圣之才”;韩愈赞他是“大纯而小疵”的“圣人之徒”;司马光更推尊他为孔子之后,超荀越孟的一代“大儒”。

作者简介: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洛阳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与其弟班超一同撰写《汉书》,后班超投笔从戎,班固继续撰写,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

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士。他的祖先有一个叫周伯侨的,因为他是庶子(不是世子)最早被分配到晋地的扬这个地方居住,于是就以地名作为本家的姓氏了。但是现在也不知道周伯侨是谁的后代。扬这个地方在黄河于汾水之间,周王朝衰落时候扬家有称侯的,号为扬侯。到了晋国六卿争权夺势,晋国中的韩,魏,赵三家兴起,而范中行,智伯瑶两家被消灭的时候,扬侯受到了这三家胜利者的压迫,被迫逃到楚国的巫山,于是居住在那里。到了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扬家溯江而上,居住在巴江岸边。而扬家的扬季这个人做官做到了庐江太守。汉朝元鼎年间,为了躲避仇人扬家再次溯江而上,居于岷山的南面叫郫的地方,占有了田地一廛,建了房宅一区,世代就以农桑为业。从扬季到扬雄,五代单传,所以扬雄在蜀地就只有这一支家族了。

扬雄少年好学,不进行写作,只进行对文字的整理和注解的学习和研究,博览群书,没有不了解的。为人很腼腆和不修边幅,不善于高谈阔论,喜欢默默的思考,清净很少作为,没有什么欲望,不求富贵,不介意贫贱,不高傲的装作名士,以求世间的褒奖。家产不过十金,没有儋石(很少的粮食)的储备,也过得很淡然。自有大度的神情,不是圣贤的书绝对没有兴趣,如果遇到了不顺心的人,就算是富贵之人,也不委曲求全。所以喜好辞赋。

早先的时候,蜀国有司马相如,写的赋特别大气雅健,扬雄心中特别仰慕,每次写赋,经常以之为模仿对象,后来又看上了屈原的文章好于司马相如的,屈原最后不容于世,写《离骚》后,投江自杀,对他的文章很是感慨,每次读到《离骚》,都要流泪感动。认为君子遇到了好时机就应该横行于世,遇到了不好的时机,就应该象龙蛇那样蜿蜒藏身,能不能得志那是命中注定的,何必自杀殒身呢!于是就写赋专门辩驳《离骚》的文章,从岷江投到河里以吊唁屈原,名之为《反离骚》:另外又比照着《离骚》写了一篇新文章,叫《广骚》:还有比照着《惜诵》以下到《怀沙》的楚辞文章,写了一篇《畔牢愁》。

汉哀帝时,丁,付和董贤三位大臣掌权,那些个跟从他们的人们有的马上鸡犬升天,最高的升到了二千石的(郡守)位置上。这时候,扬雄刚刚创作《太玄》,不参与他们的献媚行为,很淡泊的安然处之。。有的人嘲笑他不识时务,而扬雄写文章驳斥他们,创作《解嘲》。

扬雄的赋,用的是讽的笔法,以此类推,用词靡丽,鸿篇巨制,竟然使读者不能追加一字,最后结尾进行对读者劝诫的时候,阅读者已经身临其境,忘记了文章本身的劝诫讽刺的意味。以前武帝喜好神仙之说,司马相如敬上《大人赋》,打算讽刺武帝,武帝却因这篇文章产生了更加不切实际的幻想。反倒弄巧成拙,实际结果并不理想。他的文章又像是那些俳优(宫廷戏子一类的人物)淳于髡、优孟之类的人,不是正式法度所承认的,所以他们的赋也就比不上君子诗赋主要以劝解为主的文章了,于是扬雄也就不再创作赋了。

扬雄见到各位社会士子各自抒发自己的观点,大多数都是诋毁圣人的,认为很不正常。他们用词诡异,阻挠正事,就是一场小的辩论,也要涉及先贤圣典,使别人承认见识鲜少承认失败,但是这样一来胜利者自己的错误也就没人提醒了。后来司马迁记载六国历史,编写楚,汉到当前的历史的时候,也是不和圣人相同,司马迁的历史评判标准也不同于经典。所以有人问扬雄这是怎么回事呢,扬雄就以法来辩解,并且创作十三卷书,按照《论语》体裁,称为《法言》。


阿哇教育-瑞文网-经典美文-优美散文-励志正能量实用好文 » 形容成语儋石之储的意思及解释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