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瑞应灾异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瑞应灾异的意思及解释,第1张

形容成语瑞应灾异的意思及解释

蜀汉集团内部矛盾

(一)刘备起兵时的嫡抄系部队中的矛盾:代表:关羽、糜芳、傅士仁

(二)荆襄人才集团从外到内的摩擦:代表:诸葛亮集团与魏延集团(三)刘璋旧部内部分裂:代表:李严、黄权、董和与法正(四)益州士族势力的反对:代表:李邈叛乱,处死彭羕蜀汉不置史官是开始于诸葛袭亮执政时期,但是到了后期,是有史官的了。不过蜀汉前期的大量历史没有得到记录、保存是事实。而这个责任,诸葛亮应当主要负担的。

那么,在诸葛亮死后,什么时间蜀汉才开始恢复设立史官呢?没有记载百。

至于有什么秘密,由于史料都没搞没有了,后人还能搞清楚吗?

诸葛亮难道不知道任何一个朝代,都要有记载历史真相的史官吗?显然不可能!那么不设史官,是表明蜀汉不是一个正统朝代吗?显然也不是,蜀汉以汉朝的接替者自居的。那么,不设史官的理由到底是什么呢?

1、不想让后人知道这段历史。

2、这段历史的记载有某些不利内容,不能保留下来,只好以不度设史官的形式加以清理了。

分析和推测。大家讨论。不要谩骂、攻击,那样只能显示你的人品低下呀!

同上!

陈寿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里留下了这么一句话:

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於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

看了这句话,大家首先就会想:“原来蜀国没有史官啊!难怪史料不全了!”但事实上蜀国当时设置了史官的,只是应该在刘备称帝前没有专门的史官。

古代的史官叫“太史”,在西周春秋时代,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到了秦汉,改称为“太史令”,职位渐低。司马迁就是西汉的太史令,其主要职责是记事修史,推算历法。《后汉书.百官志二》记载:“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掌天时、星历。凡岁将终,奏新年历。凡国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太史令“以论著为己任,而又掌天官”。而直到魏晋以后新增著作郎一职,从此修史的职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当一个国家缺少记事修史,推算历法的太史令,那么就会形成陈寿所说的“行事多遗,灾异靡书‘的情况。

那么看看蜀国是否设置了史官。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有这么一条记载:

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於是大赦,改年。

这不,难道这史官不是“国不置史,注记无官”的史官,不对!这上面明明是记录了“景星见”的天文现象,而负责记录此事的官员只有太史令之类的史官。从此可证明蜀国是“注记有官”的,不然那来的这段话。

再看看所谓“灾异靡书”是说灾异、瑞应都不记载于书。蜀国当时是否“灾异靡书”那?看过《三国志》等书,发现:

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馀里中,广数十丈。后十馀日,陆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建兴九年冬十月,江阳至江州有鸟从江南飞渡江北,不能达,堕水死者以千数。(《汉晋春秋》)

后(延熙)十四年夏,还成都,成都望气者云都邑无宰相位,故冬复北屯汉寿。(《三国志,蜀书,费祎传》)

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於是大赦,改年。宦人黄皓始专政。(《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从公元222年刘备败于夷陵的章武二年到公元258年黄皓专权的景耀元年,黄气见秭归,群鸟堕大江,成都无相气,景星见夜空等“灾异、瑞应”均有记载,应该是“灾异有书”啊!

最后说一说“行事多遗”,观三国各种史料,蜀国记载主要于刘备起兵至称帝的多有遗漏,而其后记载却并不比魏吴两国缺乏。应是刘备前期颠沛流离,资料多无记载,直至称帝后才设置史官,故此蜀汉后期资料还是算完备的。

蜀国明明有史官一职,陈寿为什么要说:“国不置史,注记无官。”那在下枉自猜测一下,不外两个原因:

1,陈寿著作《三国志》乃是私人撰史,完成之后想必心中也欣喜万分。他以此来体现出自己在国不置史、祖国灭亡的情况下,还能全靠自己动手搜集蜀汉的史实,秉笔写信史、独立成蜀书,修成文笔远胜于吴魏两国史官的包括“蜀书”在内的《三国志》一书。

2,如唐代刘知几于《史通,曲笔》所说陈寿因为其父为马谡参军,因街亭之败被诸葛亮处以髡刑,“陈氏国志立后主传云‘蜀无史职,故灾祥靡’案黄气见于秭归............若史官不置,此事从何而书?闻盖由父辱受髡,故加此谤议者”。所以蜀汉内部的矛盾其实也没有什么,老套的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争斗。只不过其中的细节就不为人所知了

蜀汉不设史官,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蜀汉不设置史官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官制原因,与其坚守的汉代正统观念有关。

一、蜀汉没有史官,但是有一套文书制度,兼有史官的职能。抄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诏告于皇天上帝、后土神祗,凡诸文诰策命,皆巴所作也”时巴为尚书令,掌握制诏诰文书。蜀汉不设置中书省,朝廷图籍秘记由尚书省掌握,此制度与东汉相同。尚书省虽无记注百史官,但其文书制度为蜀汉史修撰积累,保存了大量史料。

二、蜀汉还设置了一个机构,兼有补充的职能。秘书官以及秘书图籍制度。秘书官掌握校文献典籍。,秘书官又被称为东观。《华阳国志·陈寿传度》陈寿在蜀任东观秘书郎。

三、刘备还网罗了一批人从事文化事业。阆中的周群,成都的杜琼,南阳的许慈,魏郡胡潜等学者群聚蜀国。刘备还很注问重历史学习,临死遗照“遗诏敕后主曰:可读《汉书》”这都说明刘备并非不在意历史,只是在官制上固守东汉,不设置史官,也无国史修撰制度。

四、刘备以汉代后裔自居,特别是魏国建立后,建立蜀汉,并将正统观念介入他们的官制与答史官制度。

陈寿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里留下了这么一句话:

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於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

看了这句话,大家首先就会想:“原来蜀国没有史官啊!难怪史料不全了!”但事实上蜀国当时设置了史官的,只是应该在刘备称帝前没有专门的史官。

古代的史官叫“太史”,在西周春秋时代,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到了秦汉,改称为“太史令”,职位渐低。司马迁就是西汉的太史令,其主要职责是记事修史,推算历法。《后汉书.百官志二》记载:“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掌天时、星历。凡岁将终,奏新年历。凡国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太史令“以论著为己任,而又掌天官”。而直到魏晋以后新增著作郎一职,从此修史的职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当一个国家缺少记事修史,推算历法的太史令,那么就会形成陈寿所说的“行事多遗,灾异靡书‘的情况。

那么看看蜀国是否设置了史官。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有这么一条记载:

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於是大赦,改年。

这不,难道这史官不是“国不置史,注记无官”的史官,不对!这上面明明是记录了“景星见”的天文现象,而负责记录此事的官员只有太史令之类的史官。从此可证明蜀国是“注记有官”的,不然那来的这段话。

再看看所谓“灾异靡书”是说灾异、瑞应都不记载于书。蜀国当时是否“灾异靡书”那?看过《三国志》等书,发现:

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馀里中,广数十丈。后十馀日,陆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建兴九年冬十月,江阳至江州有鸟从江南飞渡江北,不能达,堕水死者以千数。(《汉晋春秋》)

后(延熙)十四年夏,还成都,成都望气者云都邑无宰相位,故冬复北屯汉寿。(《三国志,蜀书,费祎传》)

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於是大赦,改年。宦人黄皓始专政。(《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从公元222年刘备败于夷陵的章武二年到公元258年黄皓专权的景耀元年,黄气见秭归,群鸟堕大江,成都无相气,景星见夜空等“灾异、瑞应”均有记载,应该是“灾异有书”啊!

最后说一说“行事多遗”,观三国各种史料,蜀国记载主要于刘备起兵至称帝的多有遗漏,而其后记载却并不比魏吴两国缺乏。应是刘备前期颠沛流离,资料多无记载,直至称帝后才设置史官,故此蜀汉后期资料还是算完备的。

蜀国明明有史官一职,陈寿为什么要说:“国不置史,注记无官。”那在下枉自猜测一下,不外两个原因:

1,陈寿著作《三国志》乃是私人撰史,完成之后想必心中也欣喜万分。他以此来体现出自己在国不置史、祖国灭亡的情况下,还能全靠自己动手搜集蜀汉的史实,秉笔写信史、独立成蜀书,修成文笔远胜于吴魏两国史官的包括“蜀书”在内的《三国志》一书。

2,如唐代刘知几于《史通,曲笔》所说陈寿因为其父为马谡参军,因街亭之败被诸葛亮处以髡刑,“陈氏国志立后主传云‘蜀无史职,故灾祥靡’案黄气见于秭归............若史官不置,此事从何而书?闻盖由父辱受髡,故加此谤议者”。

楼上基本正zd解,蜀汉其实是有史官的,陈寿的老师,演义中有那么点戏份的谯周就当过太史内。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才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那么蜀汉的太史还应该是负责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的,容是地地道道的史官。

蜀国为何不设史官

陈寿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里留下了这么一句话:

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於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

看了这句话,大家首先就会想:“原来蜀国没有史官啊!难怪史料不全了!”但事实上蜀国当时设置了史官的,只是应该在刘备称帝前没有专门的史官。

古代的史官叫“太史”,在西周春秋时代,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到了秦汉,改称为“太史令”,职位渐低。司马迁就是西汉的太史令,其主要职责是记事修史,推算历法。《后汉书.百官志二》记载:“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掌天时、星历。凡岁将终,奏新年历。凡国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太史令“以论著为己任,而又掌天官”。而直到魏晋以后新增著作郎一职,从此修史的职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当一个国家缺少记事修史,推算历法的太史令,那么就会形成陈寿所说的“行事多遗,灾异靡书‘的情况。

那么看看蜀国是否设置了史官。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有这么一条记载:

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於是大赦,改年。

这不,难道这史官不是“国不置史,注记无官”的史官,不对!这上面明明是记录了“景星见”的天文现象,而负责记录此事的官员只有太史令之类的史官。从此可证明蜀国是“注记有官”的,不然那来的这段话。

再看看所谓“灾异靡书”是说灾异、瑞应都不记载于书。蜀国当时是否“灾异靡书”那?看过《三国志》等书,发现:

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馀里中,广数十丈。后十馀日,陆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建兴九年冬十月,江阳至江州有鸟从江南飞渡江北,不能达,堕水死者以千数。(《汉晋春秋》)

后(延熙)十四年夏,还成都,成都望气者云都邑无宰相位,故冬复北屯汉寿。(《三国志,蜀书,费祎传》)

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於是大赦,改年。宦人黄皓始专政。(《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从公元222年刘备败于夷陵的章武二年到公元258年黄皓专权的景耀元年,黄气见秭归,群鸟堕大江,成都无相气,景星见夜空等“灾异、瑞应”均有记载,应该是“灾异有书”啊!

最后说一说“行事多遗”,观三国各种史料,蜀国记载主要于刘备起兵至称帝的多有遗漏,而其后记载却并不比魏吴两国缺乏。应是刘备前期颠沛流离,资料多无记载,直至称帝后才设置史官,故此蜀汉后期资料还是算完备的。

蜀国明明有史官一职,陈寿为什么要说:“国不置史,注记无官。”那在下枉自猜测一下,不外两个原因:

1,陈寿著作《三国志》乃是私人撰史,完成之后想必心中也欣喜万分。他以此来体现出自己在国不置史、祖国灭亡的情况下,还能全靠自己动手搜集蜀汉的史实,秉笔写信史、独立成蜀书,修成文笔远胜于吴魏两国史官的包括“蜀书”在内的《三国志》一书。

2,如唐代刘知几于《史通,曲笔》所说陈寿因为其父为马谡参军,因街亭之败被诸葛亮处以髡刑,“陈氏国志立后主传云‘蜀无史职,故灾祥靡’案黄气见于秭归............若史官不置,此事从何而书?闻盖由父辱受髡,故加此谤议者”。

陈寿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里留下了这么一句话:

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於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

看了这句话,大家首先就会想:“原来蜀国没有史官啊!难怪史料不全了!”但事实上蜀国当时设置了史官的,只是应该在刘备称帝前没有专门的史官。

古代的史官叫“太史”,在西周春秋时代,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到了秦汉,改称为“太史令”,职位渐低。司马迁就是西汉的太史令,其主要职责是记事修史,推算历法。《后汉书.百官志二》记载:“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掌天时、星历。凡岁将终,奏新年历。凡国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太史令“以论著为己任,而又掌天官”。而直到魏晋以后新增著作郎一职,从此修史的职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当一个国家缺少记事修史,推算历法的太史令,那么就会形成陈寿所说的“行事多遗,灾异靡书‘的情况。

那么看看蜀国是否设置了史官。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有这么一条记载:

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於是大赦,改年。

这不,难道这史官不是“国不置史,注记无官”的史官,不对!这上面明明是记录了“景星见”的天文现象,而负责记录此事的官员只有太史令之类的史官。从此可证明蜀国是“注记有官”的,不然那来的这段话。

再看看所谓“灾异靡书”是说灾异、瑞应都不记载于书。蜀国当时是否“灾异靡书”那?看过《三国志》等书,发现:

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馀里中,广数十丈。后十馀日,陆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建兴九年冬十月,江阳至江州有鸟从江南飞渡江北,不能达,堕水死者以千数。(《汉晋春秋》)

后(延熙)十四年夏,还成都,成都望气者云都邑无宰相位,故冬复北屯汉寿。(《三国志,蜀书,费祎传》)

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於是大赦,改年。宦人黄皓始专政。(《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从公元222年刘备败于夷陵的章武二年到公元258年黄皓专权的景耀元年,黄气见秭归,群鸟堕大江,成都无相气,景星见夜空等“灾异、瑞应”均有记载,应该是“灾异有书”啊!

最后说一说“行事多遗”,观三国各种史料,蜀国记载主要于刘备起兵至称帝的多有遗漏,而其后记载却并不比魏吴两国缺乏。应是刘备前期颠沛流离,资料多无记载,直至称帝后才设置史官,故此蜀汉后期资料还是算完备的。

蜀国明明有史官一职,陈寿为什么要说:“国不置史,注记无官。”那在下枉自猜测一下,不外两个原因:

1,陈寿著作《三国志》乃是私人撰史,完成之后想必心中也欣喜万分。他以此来体现出自己在国不置史、祖国灭亡的情况下,还能全靠自己动手搜集蜀汉的史实,秉笔写信史、独立成蜀书,修成文笔远胜于吴魏两国史官的包括“蜀书”在内的《三国志》一书。

2,如唐代刘知几于《史通,曲笔》所说陈寿因为其父为马谡参军,因街亭之败被诸葛亮处以髡刑,“陈氏国志立后主传云‘蜀无史职,故灾祥靡’案黄气见于秭归............若史官不置,此事从何而书?闻盖由父辱受髡,故加此谤议者”。

回答者:cydjdm-兵卒一级3-2212:59

蜀国不设史官并不正确,蜀国不设史官只是因为陈寿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里留下了这么一句话: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於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

现在陈寿的这些话也是三国迷争议的地方,我在百度姜维吧找到了这样的分析,蜀国明明有史官一职,陈寿为什么要说:“国不置史,注记无官。”那在下枉自猜测一下,不外两个原因:

1,陈寿著作《三国志》乃是私人撰史,完成之后想必心中也欣喜万分。他以此来体现出自己在国不置史、祖国灭亡的情况下,还能全靠自己动手搜集蜀汉的史实,秉笔写信史、独立成蜀书,修成文笔远胜于吴魏两国史官的包括“蜀书”在内的《三国志》一书。

2,如唐代刘知几于《史通,曲笔》所说陈寿因为其父为马谡参军,因街亭之败被诸葛亮处以髡刑,“陈氏国志立后主传云‘蜀无史职,故灾祥靡’案黄气见于秭归............若史官不置,此事从何而书?闻盖由父辱受髡,故加此谤议者”。

陈寿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里留下了这么一句话:

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於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

看了这句话,大家首先就会想:“原来蜀国没有史官啊!难怪史料不全了!”但事实上蜀国当时设置了史官的,只是应该在刘备称帝前没有专门的史官。

古代的史官叫“太史”,在西周春秋时代,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到了秦汉,改称为“太史令”,职位渐低。司马迁就是西汉的太史令,其主要职责是记事修史,推算历法。《后汉书.百官志二》记载:“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掌天时、星历。凡岁将终,奏新年历。凡国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太史令“以论著为己任,而又掌天官”。而直到魏晋以后新增著作郎一职,从此修史的职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当一个国家缺少记事修史,推算历法的太史令,那么就会形成陈寿所说的“行事多遗,灾异靡书‘的情况。

那么看看蜀国是否设置了史官。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有这么一条记载:

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於是大赦,改年。

这不,难道这史官不是“国不置史,注记无官”的史官,不对!这上面明明是记录了“景星见”的天文现象,而负责记录此事的官员只有太史令之类的史官。从此可证明蜀国是“注记有官”的,不然那来的这段话。

再看看所谓“灾异靡书”是说灾异、瑞应都不记载于书。蜀国当时是否“灾异靡书”那?看过《三国志》等书,发现:

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馀里中,广数十丈。后十馀日,陆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建兴九年冬十月,江阳至江州有鸟从江南飞渡江北,不能达,堕水死者以千数。(《汉晋春秋》)

后(延熙)十四年夏,还成都,成都望气者云都邑无宰相位,故冬复北屯汉寿。(《三国志,蜀书,费祎传》)

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於是大赦,改年。宦人黄皓始专政。(《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从公元222年刘备败于夷陵的章武二年到公元258年黄皓专权的景耀元年,黄气见秭归,群鸟堕大江,成都无相气,景星见夜空等“灾异、瑞应”均有记载,应该是“灾异有书”啊!

最后说一说“行事多遗”,观三国各种史料,蜀国记载主要于刘备起兵至称帝的多有遗漏,而其后记载却并不比魏吴两国缺乏。应是刘备前期颠沛流离,资料多无记载,直至称帝后才设置史官,故此蜀汉后期资料还是算完备的。

蜀国明明有史官一职,陈寿为什么要说:“国不置史,注记无官。”那在下枉自猜测一下,不外两个原因:

1,陈寿著作《三国志》乃是私人撰史,完成之后想必心中也欣喜万分。他以此来体现出自己在国不置史、祖国灭亡的情况下,还能全靠自己动手搜集蜀汉的史实,秉笔写信史、独立成蜀书,修成文笔远胜于吴魏两国史官的包括“蜀书”在内的《三国志》一书。

蜀传那么薄,那么精简,陈寿一句话解决了:

“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

(三国志.蜀后主评传)

然后看到有这么个说法:

“孔明在蜀,不以史官留意,是以久而受讥。”

(北史卷四十列传第二十八)

说就是诸葛亮管理蜀国不设史官,结果害得人家陈寿写三国志时没有资料可查,结果写蜀国的时候就遗漏很多。

我想问的是——

为什么蜀国没有史官?已经立国的蜀国居然会不设置史官?不会吧!?

有人说是刘备为了蒙蔽老百姓才不设置的,这种理由太牵强了吧,要哄老百姓直接篡改不就成了。

另外三国志里有这么一句

“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於是大赦,改年。”

这句摆明了是有史官,但是也有人解释说以前的史官主要观星相占卜吉凶,不修历史。只搞星相不记录历史?记录吉凶之事,不就是大事件了吗,难道不算记录历史?

反正我不信堂堂一个蜀国,居然没有官方性的史实记载……

蜀国不设史官并不正确,蜀国不设史官只是因为陈寿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里留下了这么一句话: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於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

现在陈寿的这些话也是三国迷争议的zhidao地方,我在百度姜维吧找到了这样的分析,蜀国明明有史官一职,陈寿为什么要说:“国不置史,注记无官。”那在下枉自猜测一下,不外两个原因:

1,陈寿著作《三国志》乃是私人撰史,完成之后想必心中也欣喜万分。他以此内来体现出自己在国不置史、祖国灭亡的情况下,还能全靠自己动手搜集蜀汉的史实,秉笔写信史、独立成蜀书,修成文笔远胜于吴魏两国史官的包括“蜀书”在内的《三容国志》一书。

2,如唐代刘知几于《史通,曲笔》所说陈寿因为其父为马谡参军,因街亭之败被诸葛亮处以髡刑,“陈氏国志立后主传云‘蜀无史职,故灾祥靡’案黄气见于秭归............若史官不置,此事从何而书?闻盖由父辱受髡,故加此谤议者”。

(姜饭的一大爱好就是置疑三国志…知…)

蜀传那么薄,那么精简,陈寿一句话解决了:

“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

(三国志.蜀后主评传)

然后看到有这么个说法:

“孔明在蜀,不以史官留意,是以久而受讥。”

(北史卷四十列传第二十八)

说就是诸葛亮管理蜀国不设史官,结果害得道人家陈寿写三国志时没有资料可查,结果写蜀国的时候就遗漏很多。

我想问的是——

为什么蜀国没有史官?已经立国的蜀国居然会不设置史官?不会吧版!?

有人说是刘备为了蒙蔽老百姓才不设置的,这种理由太牵强了吧,要哄老百姓直接篡改不就成了。

另外三国志里有这么一句

“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於是大赦,改年。”

这句摆明了是有史官,但是权也有人解释说以前的史官主要观星相占卜吉凶,不修历史。只搞星相不记录历史?记录吉凶之事,不就是大事件了吗,难道不算记录历史?

反正我不信堂堂一个蜀国,居然没有官方性的史实记载……


阿哇教育-瑞文网-经典美文-优美散文-励志正能量实用好文 » 形容成语瑞应灾异的意思及解释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