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银钩虿尾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银钩虿尾的意思及解释,第1张

形容成语银钩虿尾的意思及解释,形容成语银钩虿尾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银钩虿尾的意思及解释 成语大全,第2张

“蚕头凤尾”“银钩虿尾”

所谓“蚕头凤尾”,即百点画撇捺的起笔多圆浑如“蚕头”,收笔重按挑起如“凤尾”;另一方面又呈现草书的笔法,所谓“银钩虿尾”,即出笔或连笔遒劲如“银钩”度。同时,结体多扁方,存隶书之框架,笔画又多细劲的连笔,具草书之流畅,整知体书法规整而不失变化,劲健中见自然飞动之势。

出自《出师颂》本无名款,后人认为是西晋索靖或南朝梁·萧子云作,或谓隋贤或唐人书,并无定论。此书属较道典型的早期章草书体,“蚕头凤尾”带有隶书遗痕,“银钩虿尾”具草书特专征,整体书风规整而不失变化,劲健中见自然飞动之势,古朴又典雅,是六朝以来创立规范章草的传统体貌,唯稍增飘逸之势,与隋·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草体大致相近。属

关于索靖的记载有哪些?代表作是什么?

索靖(239~303),字幼安,敦煌人。张芝之姊孙。西晋时官尚书郎、酒泉太守、征西司马等。他同zhidao另一书家卫同在尚书台任职,人称“一台二妙”。善章草书,入神品。他的草书与张芝相比各有千秋,人谓“精熟至极,索不及张;妙有余姿,张不及索”。他自己形内容自己的字为“银钩虿尾”。梁武帝评其书为:“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代表作品是《月仪帖》,共11章,是一长篇巨制。波磔尖锐而无一毫纤弱之感。可以印证其“银钩虿尾”的自评十分中肯。

《平复帖容》陆机

那些毛笔字名家的字是怎么学来地?

挑选书法风格。这一点非常重要,书法有很多种,毛笔书法也分为很多种,楷、行、草、隶等等,每一种风格又有不同的大家,如欧柳颜赵等等,因此选出一种你喜欢,觉得好看的风格拿来学习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只有你希望自己能写出那样的字,才能有学习的动力,因此这是入门的第一步。

学习笔画。找一本字帖,按照上面所叙述的方法写字,开始时不要写整字,而要写一笔一划,点、横、竖、撇、捺、提等等,因为一个字是由这些元素中的几笔或者全部构成的,只有把每一笔都写好才能写出那种感觉。在学习的时候,力求每一笔画信手拈来,做到极其相似,不可粗枝大叶。

看书法讲座。这不是让你去现场看,而是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搜索关于你所练的书法的相关讲座,现代书法大师不少,有些专家会有一些讲座,在讲座中他们会全面的剖析这个风格的字,笔画、风格、运笔等等,从而跟你自己的情况做个对比,看看那些可取,那些可以按照自己的领会进行。

选帖临帖。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当做完前几步的时候基本就像一个会走路的小孩子了,只是没有学会正确的走、走得稳,更谈不到走的快,这时候选帖临帖就是实现这些的过程。书法家都有自己精彩的字帖,选一本有名的逐字临帖,做到每一个字写得尽量想象。

按照自己的构想以及逐渐完善技法、持之以恒。说道这里,入门已经完成了,也就是说具体能够达到怎样的地步需要自己的不断努力了,如果学习一段时间久丢下不能有大的突破,这个过程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建议大家应当培养兴趣,如果没有兴趣必然是半途而废。

自学书法当然要靠练,但要有好的方法。

1、你最好先到书店买一本大学用的实用书法教程,认真读完,对书法首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比较全面的基础知识。这对你在书法方面的发展,坚持正确的方向和路子是十分必要的,

2、选一本名家的并且是自己喜欢的字帖,认真临摹。一般说来,应该按楷行草的顺序学习。达到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程度时,(如果你天天坚持练习,这段时间估计要半年至一年半),你就可以拿着自己的习作去拜师了,这时拜师求教才能领会老师的指导,因为你有实际体会,效果就好。这就是我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让你拜师的原因。这是对成年人自学而言的,幼儿另当别论。

3、书法是一门很高深的艺术和学问,要想搞好,必须刻苦练习,持之以恒,坚持一生。除了有决心有信心以外,就要随着水平的不断增长,不断地扩大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修养,这对学好书法都是有作用的。至于该学点什么,你在实践中慢慢体会吧,现在也不必一下说得太多。

4、如何练字?有人以为,每天写得越多越好,其实,写得多并不一定效果好。要有好的方法。你买本自己喜欢的字帖,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一)或《圣教序》。你应该首先用心去看看字帖的每一个字是怎么写出来的,反复看,反复想,开始不要贪多,每天一两个字,把这一两个字写得觉得可以了,再逐渐增多,每天三五个字,七八个字,十几个字,总之,不求多,不求快,只求好。看什么,想什么?一看笔画形状,点横竖撇捺是什么形状的。二看字型,字是什么形状的,就是组成字的那些笔画是怎么安排组合在一起的,哪笔长,哪笔短,哪大,哪小。三看字和字之间怎么过度的,就是上下字之间怎么联系的。四看行与行之间是怎么联系的。看清楚了还要想明白,就是想明白人家是怎么写出来的,笔是怎么动的,就是写字的笔路,笔顺。只有看清楚了,并且想明白了,再去下功夫苦练,才能把字写好。你有写好字的愿望,再有好的方法,再加上你的持之以恒的毅力,可以肯定,十天见初效,一个月会有大变化,三个月会令人刮目相看,不到半年,你的一手好字就练出来了。试试看。

看了下面这篇文章,你也许会明白许多……

古代书画家的艺术痴情

韩成武

中国古代书画家对艺术的痴情程度令人叫绝,他们心无旁骛,如醉如癫。汉代书法家张芝为了洗笔方便,干脆把书案搬到池水岸边,一天到晚不停地写写涮涮,以致把池水都染成黑色。晋代书法家王羲之说:“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晋书·王羲之传》)他效法张芝的苦学精神,果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书法家。唐代书法家虞世南,把自己关闭在楼上,断绝人事交游,一直到学成才下楼,写秃了的笔头足足装满一瓮(见刘餗《隋唐嘉话》)。正是他们有这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拼命精神,才绽放出书坛历史上永鲜不萎的艺术花朵。

也有半道改行的,那是由于他有远大的许身目标,比如唐代的画家曹霸,起初是学习书法的,学的是晋代书法家卫铄的书法。为什么要学卫铄的书法,那是因为当年王羲之就是学她的书法而成功的。曹霸学了几年,感觉无法超越王羲之的水平,就决然改学绘画,终于成为当时最著名的鞍马画家。杜甫写《丹青引》这首诗专门为他立传,诗中说道:“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半道改行是由于不能超越前人,这种誓做古今第一的精神尤其可嘉。一旦确立了进取方向,就把富贵看成过眼云烟,潜心于艺术,日夜兼程,惨淡经营,不知老之将至。

学习书法有两道必下的功夫,一个是执笔苦练,一个是研味经典。前者是手功,避免心到手不到;后者是眼功,开阔艺术视野,避免坐井观天。古人在这两个方面都下了大功夫的。前文已经说到了手功之刻苦,接下来再说眼功之勤奋。

初唐书法家欧阳询,有一次出行,途中见到一通古碑,是晋代索靖所书。索靖是中国书法史上成就卓著的书法家,善草书,风格峻险坚劲,自名曰“银钩虿尾”。著有《草书状》一篇,对书法演变、风格、气韵、用笔及章法等作了全面精辟的论述。且说欧阳询见到索靖书写的碑文,如获至宝,停下马来,认真观看了很久才离去。走出几百步之后,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古碑前仔细揣摩。站累了,就在地上铺一块毯子,坐着观看。天黑了,也不肯投宿旅店,就在古碑旁边住下来。天一亮,继续观看,精心揣摩。就这样一连看了三天,直到把索靖的书法艺术领会在心,才满意地离去。此事见于刘餗《隋唐嘉话》记载,该书还记载了画家阎立本的故事。阎立本家世代工于绘画,有一次,阎立本前往荆州,考察张僧繇的旧作,张僧繇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画家,长于写真,并擅画佛像、龙、鹰,多作卷轴画和壁画。阎立本初来乍到,把张的壁画草草一看,说道:“不过是虚得名声罢了”,第二天他又来观看,看得较为仔细,说道:“还算是近代佳手”。第三天又来观看,终于看到了高妙所在,感慨地说:“果然名不虚传”。于是,坐卧在壁画跟前精心揣摩,夜晚就睡在那里,一连观察了十天还迟迟不肯离去。

如此风餐露宿,不避辛苦,为的是借鉴前贤,为的是攀登书艺高峰。在庸人看来这或许是精神病发作,却不知这正是艺术家的精神境界。真正的艺术家是把生命作为追求艺术的筹码的。

作为中华文化传统的书画艺术流传至今,像古人这样孜孜矻矻献身艺术的精神应该继承和发扬。那种舍弃基本功,以诡怪笔墨惊惧俗眼,妄想一夜成名的做法,是违背艺术良心的,是写不进历史篇章的。

其他诸如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智永30年学书不下楼,“退笔冢”和“铁门槛”名扬天下;邓石如花甲之年穿行名山大川,观碑拜师,终成清代碑学巨擘等故事你应该知道吧?

三国时东吴著名书法家皇象有哪些代表作?

皇象,生卒年不详,字休明,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三国时东吴著名书法家。曾官侍中、青州刺史。善八分、小篆,尤善章草。他的章草与当时曹不兴的绘画、严武的围棋等七人的绝技,并称“八绝”。皇象的章草妙入神品,其代表作是《急就章》。《急就章》是古代的识字课本。现在传世的书法家所写的《急就章》以皇象所写最早。其刻本又以“松江本”最为著名。原刻石现藏上海市松江县博物馆。字数多达1394个。笔画清朗、结体规范,是学习章草的良好范本。皇象的字特点鲜明、成就甚高,曾得到历代书家的好评。如南朝宋羊欣说:“吴人皇象能草,世称沉着痛快”。唐窦阜形容他的字“似龙蠖蛰启,伸盘复行”。张怀瓘说:“右军隶书,以一形而众相,万字皆别;休明章草,相众而形一,万字皆同,各造其极”。

索靖(239~303),字幼安,敦煌人。张芝之姊孙。西晋时官尚书郎、酒泉太守、征西司马等。他同另一书家卫瓘同在尚书台任职,人称“一台二妙”。善章草书,入神品。他的草书与张芝相比各有千秋,人谓“精熟至极,索不及张;妙有余姿,张不及索”。他自己形容自己的字为“银钩虿尾”。梁武帝评其书为:“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代表作品是《月仪帖》,共11章,是一长篇巨制。波磔尖锐而无一毫纤弱之感。可以印证其“银钩虿尾”的自评十分中肯。他的传世作品还有《出师颂》、《七月帖》等。

《平复帖》陆机

“蚕头凤尾”“银钩虿尾”

所谓“蚕头百凤尾”,即点画撇捺的起笔多圆浑如“蚕头”,收笔重按挑起如“凤尾”;另一方面又呈现草书的笔法,所谓“银钩虿尾”,即出笔或连笔遒劲如“银钩”。同时,结体多扁方,存隶书之框架,笔画又多细劲的连笔,具草书之流畅,整体书法规整而不失变化,劲健中见自度然飞动之势。

出自《出师颂》本无名款,后人认为是西晋索靖或南朝梁·萧子云作,或谓隋贤或唐人书,并无定论。此书属较典型的早期章草书体,“蚕头凤尾”带有隶书遗痕,“银回钩虿尾”具草书特征,整体书风规整而不失变化,劲健中见自然飞动之势,古朴又典雅,是六朝以来创立规范章草的传统体貌,唯稍增答飘逸之势,与隋·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草体大致相近。

书法草书那个体更好看?

于右任(1879~1964年,名伯循,号髯翁)先生学书之时,适值碑学书法(又称碑版书法)如日中天之际,这个情形,一如康南海所说“今日欲尊帖学,则翻之已坏,不得不尊碑”。此外,碑学书法、特别是北魏书法中雄强壮伟的书写特点,恰迎合了彼时民国开元未久,社会大力提倡的自强自振之风。在这样的文化大背景之下,碑学书法的如火如荼也就成了必然。当然,碑学书法的真正源头和成因,更是与清代中期乾嘉学派的蓬勃兴起和深入发展,以及书法一道借鉴之学的广泛被运用直接相关。

根据于右任“牧羊儿自述”一文所言,他在启蒙时代,便已喜好雄健豪放一路风貌的冢旁碑碣镌刻文字。换言之,于氏对于书法的兴趣,最初正始于棱角分明的北魏书体。然而不久,在他进入私塾读经书习诗文时,却又受到了原本偏好“二王”书体的师长的直接影响并随之性喜行书。从此,这两类书体便成了于氏日后心摹手追的主要内容。但毕竟性格使然,直至中年前后,于右任下力最多的,其实还是北魏书法一体。

1909年起,向有政治抱负的于右任,在上海主持创办“民呼报”、“民吁报”和“民立报”,并藉此疾呼平等为民请愿。彼时于氏正处而立之年,可谓精力充沛斗志旺盛。同时,也是他着手在魏体书研习领域中朝朝暮暮用功最勤的时期。他曾花费大量精力临摹过为数可观的北魏楷书名刻。

由于受到前清访碑寻勘风气的影响,在此期间,于右任寻碑搜志的兴致可谓空前。他曾四处苦心收集求购六朝碑版墓志等古代书法遗迹,反复揣摩,以深究用笔之道。其中,以获得《广武将军碑》最为喜爱。是碑为前秦碑石,与《邓太尉祠碑》堪称当时仅存两件名刻,往为吴大澄遍求未得之物。为纪念这一巨大收获,于氏曾以诗歌记录了当时的喜悦心情:“碑版规模启六朝,寰宇声价迈‘二爨’。出土复湮百余年,金石学者眼为穿。亦犹至宝藏山阿,千年出土光腾射……。”随着视野的不断扩大,于右任的此类热情有增无减,至于氏主持靖国军时期,他的收藏总量已接近三百件,而北魏墓志就有八十五件之多。

碑学书法包括历代碑碣摩崖、造像以及墓志铭刻石诸种,而在文字表现上,多以真、隶、篆三体为主要形式。其中,秦汉时代以篆隶书为风貌。与大多数习书者相仿佛的是,于氏所书,在此之前虽说亦接近赵孟頫楷体或者帖学一路地任意挥洒,但自从钟情于镌刻书迹之后,书风便随之发生了变化。如前所述,于右任的前期书作,主要根植于碑学书法。准确地说,这一情形集中地体现在于氏以追摹北魏楷体为基本风貌的书法创作上。

有物可证的是于右任作于1921年的《赠召卿楷书四屏》和1924年的《邹容墓表》、《张清和墓志铭》三件作品,此大致可归属于彼时于氏模拟北碑然尚未形成个人风貌的早期之作。其中,前者为于氏墨迹,细察之下,其结体虽存晋唐楷帖遗风,但用笔已显露碑版中明快爽畅的刻勒意味。备见工力的后者,则分明取法于《张猛龙碑》和《龙门二十品造像》的竣健雄恣刀笔互显的镌刻之趣。诚然,于氏个人风貌的最终形成,恐怕更和他的原本性格、年龄增长和功力积聚等因素密不可分。以上诸作,不过作为他的整个学书过程的局部记录而已。

对于于右任的楷书一体的创作,有研究者认为他的先委婉后犷放的表现方式,是出于严格地遵循了一条先从六朝墓志入手,再广及摩崖、碑碣的有效借鉴途径。此说自有其根据。从他的前期之作看,无论用笔还是结体,都让人感受到具有丰腴疏朗独具一格书写特征的北魏普泰元《张黑女墓志》的鲜明影响。这个现象甚至延续至于右任各个时期的趋于规整一路的行楷书创作模式之中。另外,从于氏的当时书迹看,还可分辨出他的不蹈常式不囿一体的书写状况,正来自于他的多种取法之故。他的书作虽通常不具年款,却无碍人们从笔法、结构及署款习惯来辨别他的各类特性。所以说,于右任在实践体验古人遗迹时的具体方式,是一种不以时代先后、不以文字形态,甚至是不以字体类别为惟一的交叉式活动。换言之,于氏在当初勤于《张黑女墓志》之时,一定还着手于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他所喜好的各式碑版的研习,这一些,或可从他的传世作品中觅得信息。

被于右任盛赞为“古之张芝今之索靖,三百年来世无与并”的津门书家王世镗,为彼时一代章草大家。受其直接影响,中年之后的于右任把书写兴趣投向了草书创作领域,并由带有章草意味的索靖《月仪帖》和无名氏《出师颂》,逐渐转至王羲之《兰亭序》等经典草书之作的临摹和研究。为深入探究草书艺术和创作之源,并使之为广大爱好者所熟识所运用,1931年,于右任领头成立了标准草书社。

于右任身体力行地研究并实践草书艺术的整个过程,可以说一直持续到他的晚年。在这长达三十年之久的漫漫岁月当中,于氏曾至陕、甘等地四处考察,从理论上创作上不断请益问道于多有建树的王世镗。在数十年间的临池生涯里,鉴于于氏的深刻体验,由他整理编撰和修订的《标准草书》一书,从1936年至1958年的22年中,便先后出版了九次之多!至今,沪地老辈人仍能不时拿出好几个版本的《标准草书》习字帖来。

然而,如果转换习惯立场和视角,来冷静而客观地观察于右任整个书法创作状况的话,人们也许不会排斥另一种审美观念。

如前所述,于右任中年之时,他的魏书创作已经到了功力所至信手拈来的地步,若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并积学渐深,如果创作观念不发生偏差的话,于氏书风的日益老到而愈显个人风貌的趋向,已是势在必行。然而,恰在彼时生出并付诸实践的于氏对于草书书法的浓烈兴趣,则破坏了这个可能。

以敝之浅见,北魏书属于碑学体系,而发自“二王”的行草书,则归之于帖学体系,两者无论技法参照还是美学形态,皆大不类同。故而,从书风借鉴的客观规律看,碑、帖区别本如渭泾。从这一点出发,一旦涉及创作活动,便无可避免地会出现由创作过程本身所带来的与用笔、结体等技法要素原本相悖的种种矛盾,并妨碍创作向纵深发展。

书法之道,古来向以善于表现个己书写风貌为至高理想,但这一境界的最后实现,事实上又和作者有如用笔、结体的技法手段和个性化审美思想之下的创作方式戚戚相关。以上四家的书法创作的确是各具特点的,他们的艺术实践还告诉人们,所谓“北碑南帖”的风格差异,正在于笔法和字法的根本区别上,即前者方峻开张呈现方意,后者蕴藉融合呈现圆意。从审美意义上解析,此一北一南、一方一圆看似形状之异,实为本质之别。尤其是付诸于从表面看,其用笔特性似乎并无明显差异的行草书创作时,惯用外拓笔法的碑学书家,表现于在银钩虿尾式的多顿挫提按少使转连绵的运笔中,曲尽一波三折之妙。而善用内擫法的帖学书家所着意显现的,则是折钗股式的一气呵成的笔意相衔。

如果于右任继续深入碑刻书法,如果于右任从未涉及与其创作性格本不合辙的“标准草书”,那么他的日后的更大成就,将毋庸置疑。事实则是,中年以后,在进入草书书法的创作阶段时,于氏原本深厚的北魏书创作功力和由此而生的用笔习惯,反成为阻碍他达到理想境界的一种羁绊,使得他在对传统草书创作试图进一步深入时,往往抉择无定,举措两难。并且越到老年,越显气体弥弱,甚至还出现用字杂糅气息迟滞的弊端。这个现象,具体表现在作者由南北笔法差异所带来的落笔的犹豫性,和长久浸淫于标准草书的结构特征、以驱使观念固化的通俗性上,同时也客观地制约了于氏书法的创作格调。这样,于氏草书的创作风格,最终只能定型在笔法娴熟简单、结构平淡无奇的认识层面。尽管说,于氏创导标准草书及标准草书社,对播扬草书规范自是功德无量,但与属个性化创作范畴的艺术水准的高低优劣,则断然是两码事,更何况,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是抒发个人情感和反映个己审美思想的直白诉说和物质性见证。尽管它有实用的一面,但终究不以其实用为上。

彼时,深受社会影响而竭力鼓吹碑学书法的南海康有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可谓不遗余力。康有为在性格及经历上与于右任颇多相象,两者在草书创作技法表现上,亦有异曲同工之处。康氏因无视唐代草书经典以强作姿态甚至霸悍满纸而不自知的情形,即所谓风格未成反留习气,比之于氏,更是有过之无不及。若从这一专涉用笔特性的话题引申开去,人们并不陌生的“四体全能”说,实际上只是一种唯技巧内容、但在创作上意境上始终难能走向极致的理想追求而已。

在中国书法史上,于右任先生无疑是一座时代灯塔。和古往今来的许多书家一样,虽说于氏创作有着他的局限性,但历史赋予他的崇高地位及其广泛影响,却无可替代。


阿哇教育-瑞文网-经典美文-优美散文-励志正能量实用好文 » 形容成语银钩虿尾的意思及解释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