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国亡种灭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国亡种灭的意思及解释,第1张

形容成语国亡种灭的意思及解释

关于灭亡的成语

自取灭亡、

国亡种灭、

亡国灭种

【成语】:存亡续绝

【拼音】:cúnwángxùjué

【解释】:存:保存;续:接续。恢复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了的贵族世家。

【出处】:清·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二》:“天生孔子不后周,不先周也,存亡续绝,俾枢纽也。”

【成语】:大事去矣

【拼音】:dàshìqùyǐ

【解释】:去:失去。形容事情无法挽回了。多指政权丧失,国家灭亡等大事。

【出处】:汉·荀悦《汉纪·高祖纪》:“诚用此计,大事去矣。”

【举例造句】:大事去矣,人之云亡。★北周·庾信《哀江南赋》

【成语】:败国亡家

【拼音】:bàiguówángjiā

【解释】:使国家沦亡,家庭败落。

【出处】:参见“败国丧家”。

【举例造句】:自古以来,因为奸臣陷害忠良,以致败国亡家,这种例子也不少。★欧阳予情《忠王李秀成》第一幕

【成语】:扶危定倾

【拼音】:fúwēidìngqīng

【解释】:指在国家危殆将倾覆之时扶持之使安定。

【出处】:《周书·李基传》:“太祖扶危定倾,威权震主。”

【举例造句】:任用偶误,一切乖方,而欲倚之以扶危定倾,经营八表,岂不难乎!★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成语】:国家多难

【拼音】:guójiāduōnàn

【解释】:难:灾难。国家多次遭到灾难。形容国家政局不稳。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上》:“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

【成语】:继绝存亡

【拼音】:jìjuécúnwáng

【解释】:恢复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了的贵族世家。

【出处】:《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公羊传·僖公十七年》:“桓公尝有继绝存亡之功,故君子为之讳也。”

【成语】:家亡国破

【拼音】:jiāwángguópò

【解释】: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出处】:晋·刘琨《答卢谌书》:“国破家亡,亲友雕残。”

【举例造句】:家亡国破此身留,留滞聊城又过秋。★金·元好问《送仲希兼简大方》诗

【成语】:取乱存亡

【拼音】:qǔluàncúnwáng

【解释】:古代国家的一种自视正义的对外策略。指夺取政治荒乱的国家,保全将亡的国家

“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要灭亡别人的国家,必定要先去篡改除去他们记载过去历史的事实。想要一个民族灭亡,必须让它的史观消亡—践踏民族历史,解构民族文化,涤荡民族自信,破坏民族认同。此句出自清代龚自珍《定庵续集》中的《古史钩沉二》。

1、句中部分字词详解:

(1)欲:想。

(2)必:必须。

(3)文化:文治教化。

2、原句: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

白话译文:要掌握“大道”,必须先研究蕴含着“大道”的历史。要灭亡别人的国家,必定要先去篡改除去他们记载过去历史的事实。想要一个民族灭亡,必须让它的史观消亡—践踏民族历史,解构民族文化,涤荡民族自信,破坏民族认同。

扩展资料:

“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这句话主要是写思想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影响的主要性,想要一个国家灭亡就要先让这个国家没有历史文化作为支撑;想要灭掉一个民族,最主要的是让这个民族没有了文化思想。

作者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庵。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想毁灭掉一个国家,必须先毁掉他们的历史;想要毁掉一个族群,必须先灭掉他们的文化。

这句话最初是由清代学者龚自珍所说。

主要体现了思想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影响的主要性,想要一个国家灭亡就要先让这个国家没有历史文化作为支撑;想要灭掉一个民族,最主要的是让这个民族没有了文化思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的支撑点不是金钱和权利而是他们所拥有的历史文化,通过对照历史的得与失用于时刻鞭策自己,让国家得以发展,而学习新的文化只是让国家更好的发展。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了思想!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高度重视历史的民族,这是我们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清代龚自珍《定庵续集》里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了解历史,就了解了世间大道;把握史学,才把握住社会规律。而要一个民族灭亡,首要方法是让它的史观消亡—践踏民族历史,解构民族文化,涤荡民族自信,破坏民族认同。

历史当然不会全然重复旧路,但是未来必然承接历史的轨道而继续出发。我们可以继续建更好的新轨、开更快的新车,但我们不能脱轨而踉跄在危险的荒原。

承接过去,面向未来;立足当代,纵览古今。中华民族是乘坐在一辆史车上同来,还将驰骋于车同轨、心同德的未来。

为什么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亡族灭种的危机

没那么严重,不过甲午战争确实是中国国运的重要转折点,复自从甲午战争后,中国就彻底一蹶不振了。不过也是有好处的,甲午制战争彻底把中国打醒了,民族主义开始崛起,中国赢来了新的一页,其实甲午百战争有好有坏,我反而认为好大于坏,因为自此革命的火种开度始星火燎原了。

骑马与砍杀国家灭亡后兵种

国家灭亡之后他的兵种还是存在的。百

兵的途径有两度种情况,

第一种,原来国家的村落招问过来的兵还是他灭亡之前的兵种;

第二种答,原来国家的领主,带的还是他原本国家灭亡前的兵种。就是说回不管他投靠了哪个答国家,带着的还是自己原本国家的兵种.

佛教为什么会导致亡种灭国

那倒没有那么严重。既没有亡种也没有亡国,但汉地历史上的确有四种规模最大“三武一宗”的灭佛活动:

1、北魏太武帝:他脾气暴躁、为人凶残,曾三次下诏打击佛教,令全国各地碎佛像、焚佛经,佛像经典无复遗存。同时,佛教沙门无论少长,全部坑杀,绝不留情。若有逃窜者,一经捕获,必将斩首示众或坑杀。因而,当时国境之内,看不见一个出家人。

2、北周武帝:破毁寺塔,焚烧经像,勒令僧人还俗。后来他灭了北齐,又对北齐实行排佛政策,焚毁一切经像,废4万所寺庙,赐王公大臣充为地宅,300多万僧尼被迫还俗。佛教一时之间销声匿迹。

3、唐武宗:下令焚烧皇宫内所有佛经,将宫中所供佛像皆深埋地下。令寺院停止讲经说法。在全国共废大、中寺院4600余所,废小寺庙近4万所,还俗僧尼约26万人。

4、后周世宗:虽没有大量屠杀僧尼、焚毁佛经,但废减寺院3万多所,数万僧尼勒令还俗,销毁佛像用来铸钱,以充实国库。

根据历史分析,三武灭佛与道教有关,一宗灭佛跟儒教有关,根本原因是经济问题,因为佛教发展失控,不仅朝代大兴佛教,加大了财政支出导致国库空竭,且出家人太多,遇到外患,僧尼不能出征打仗,平时也不用缴纳赋税,国家压力增大,寺院经济恶性膨胀。

宋代宗赜禅师也针对此事分析检讨:“天生三武祸吾宗,释子回家塔寺空。应是昔年崇奉日,不能清俭守真风。”意思是,天上降下来的三武毁灭我们佛教,寺院和塔庙都被毁坏,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无家可归,但究其原因,也是因为昔日佛教备受推崇时,许多出家人不能安贫乐道,守持清净道风,以至于为今日种下了祸殃。禅师的这番话语,我们佛弟子务必反思。

亡国灭种和佛教来没有直接关系。您理解严重有误。您可以多阅读《二十五史》,以及佛教知识,二者串联起来,就能发现蛛丝马迹。而不应人云亦云,或自己在不了解的时候妄下判断。

从历史上看,佛教兴盛的时候,反而是国家最兴盛的时候,反而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强盛。汉、两晋、南北朝、隋、唐、辽宋夏金、元、明、清等均是佛教最兴盛的时候,国力最强。

亡国灭种,有多种原因,您如果把原因归咎于佛教,那是及其的严重错源误。如果你多看《二十五史》,就能百知道原因太复杂了。我尝试按自己的理解,罗列部分原因给您参考:

1,国主昏庸腐败,他人觊觎,权力旁落他人。

2,本国缺乏厉害的人才,教育体系又培养不了厉害的人才,总体国民素质没法提高,工农业发展水平太低。

3,别国敌对势力过于强大,虎视眈眈,遭到侵略。

4,各级官员总体贪腐程度严重,自私自利,不顾国家利益,官逼民反。

5,遭遇大面积的不可抗度拒的自然灾害或瘟疫。

6,……

这个完全是歪理邪说,真正导致亡国的是整个国家丧失了道zhidao德伦理。

仅仅知道参神拜佛,停留在迷信层面,丧失道德的内事情干尽,而不能真正的去了解佛法的内涵,佛经到底说了什么,不能按照佛陀的教诲,逐步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不知勤修善本,不能正心正行,自然亡身亡家亡容国。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全文

全文:

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於徐州,致贡於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於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於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勾践卒,子王鼫与立。王鼫与卒,子王不寿立。王不寿卒,子王翁立。王翁卒,子王翳立。王翳卒,子王之侯立。王之侯卒,子王无彊立。

白话译文:

勾践平定了吴国后,就出兵向北渡过黄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周元王派人赏赐祭祀肉给勾践,称他为“伯”。勾践离开徐州,渡过淮河南下,把淮河流域送给楚国,把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归还给宋国。

把泗水以东方圆百里的土地给了鲁国。当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号称霸王。

范蠡于是离开了越王,从齐国给大夫种发来一封信。信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是长颈鸟嘴,只可以与之共患难,不可以与之共享乐,你为何不离去?”种看过信后,声称有病不再上朝。

有人中伤种将要作乱,越王就赏赐给种一把剑说:“你教给我攻伐吴国的七条计策,我只采用三条就打败了吴国,那四条还在你那里,你替我去到先王面前尝试一下那四条吧!”种于是自杀身亡。

勾践逝世,儿子王要鼫(shí,石)与即位。王鼫与逝世,儿子王不寿即位。王不寿逝世,儿子王翁即位。王翁逝世,儿子王翳即位。王翳逝世,儿子王之侯即位,王之侯逝世,儿子王无强即位。

出处: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之《越王勾践世家》。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越王勾践世家》出自《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春秋时期的吴越之地,吴国和越国并立而存,却因日久争战结下宿怨。越王勾践打败吴国老王阖闾,初尝胜果,得意忘形之下,他不纳范蠡忠言之劝,欲灭吴国而后快。终被吴王夫差和伍子胥领兵打得大败。

越王勾践及其臣民命悬一线。范蠡请缨只身去见夫差,一番斗智,说服夫差收兵,救下勾践。数年之后,勾践取得了夫差的信任,从吴国返回了越国,卧薪尝胆,暗中集结力量。勾践终于得到了机会,举兵伐吴。经过一场鏖战,夫差成了勾践的阶下之囚。

终于历经十数年的励精图治、卧薪尝胆,实现了复兴的宏愿。此话也是出于当时夫差想要让勾践想当初自己放过他一样放过自己。范蠡以一句:上天赐予您却不要,那反而要受到处罚。断了他的念想也断了勾践的恻隐之心。

此后,越国内乱外患全部解决,此时的范蠡看出来了,勾践不是一个可以共富贵的人,所以在其大业已成之时选择了归隐,才躲过了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

这句话最开始时范蠡讲的

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了卧薪尝胆灭了吴国后

深知勾践此人可以同患难、不能同富贵

于是对大夫文种说了这句话

原文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而韩信说这话的时候不是被杀的时候,是他从楚王被贬为淮阴侯的时候。

楚汉战争结束后,韩信先被封为齐王,后改为楚王。

后来朝中有人诬陷韩信谋反,韩信于是被押往京城长安,到长安后,刘邦赦免了韩信,从楚王降为淮阴侯。这话就是韩信这一次被抓的时候说的,是引用古人的话。

原文:《史记·淮阴侯列传》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韩信的结局很惨,后来高祖刘邦不在朝中,吕太后想杀韩信,召韩信入宫,担心韩信不去,就找到相国萧何,萧何骗韩信入宫,因为萧何对韩信有知遇之恩,韩信就相信了萧何,结果入宫后就被杀了。这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史书记载,当时的巨鹿太守陈郗和韩信里应外合,已经谋反,至于韩信是否真的参与此次谋反,不得而知。

至于项羽和刘邦,虽然我很佩服项羽,但是我觉得此人不可为天下君。西楚霸王虽然勇冠天下,但是从他之前的行为来看,他比较残暴,不得民心,不懂得知人善用,自大狂妄,此乃为君者之大忌(这是我老婆说的),这点的确不如刘邦。

经过秦朝的残暴统治以及秦末的战争,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天下更需要休养生息,刘邦得天下后用“黄老之术”的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使得天下可以很快从战争的元气大伤中恢复过来,足以证明,刘邦虽然是个小人,但是是个好皇帝。

史记-淮阴侯列传

人或说信曰:“斩昧谒上,上必喜,无患。”信见昧计事。昧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昧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倍。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韩信是汉朝建立的有功之臣,功高震主,被刘邦猜疑,他听人言杀了钟离昩,以为如此便没有祸害。但没想到他拿着钟离昩的人头去见刘邦,却被刘邦绑了,韩信便说了“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话。

汉十年,刘邦领兵平判,有人向吕后告韩信谋反,吕后让萧何把韩信骗进宫,后将其斩杀,并灭三族。

当年是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但刘邦看不起韩信,韩信心灰意冷离开刘邦,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才得以有机会施展才能。而最后吕后也正是利用萧何跟韩信的友情,让萧何骗韩信进宫斩杀韩信。所以说韩信确实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至于刘邦和项羽,我一直觉得刘邦就是个市井无赖,因为他是个无赖,所以他什么事都做的出来。为了保命,把妻儿推下马车,一个人逃跑。而项羽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子,因为他是个大丈夫,所以他不屑一些鬼魅伎俩。项羽输给刘邦更让我感叹,中国历史有时候真是君子斗不过小人。

全文在《史记淮阴侯列传》太长了,不贴出来,可以再百科找到。

下面只是他所在文段的摘录:

项王亡将锺离眛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死后,亡归信。汉王怨眛,闻其在楚,诏楚捕眛。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陈平计,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游云梦。”实欲袭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曰:“斩眛谒上,上必喜,无患。”信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於陈。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韩信在说这句话,是在刘邦建立汉朝,清除外姓诸王的历史背景下,韩信知道自己的命运免不了要被肃清的时候说的。韩信的最终结局是刘邦在外平叛,吕后将幽禁在长安的韩信骗入宫中诛杀。

韩信的命运算是一个悲剧,功高盖主,封无可封,赏无可赏,只能除之以防后患。

比较支持刘邦吧,因为他基本上靠时运个人魅力和个人的奋斗而当上皇帝的,从一个庶民到一个皇帝,所付出的努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而且刘邦在对秦战争中攻取城市并没有屠城,约法三章,礼遇先朝皇帝。而项羽是贵族出身,其奋斗历程并没有刘邦波澜壮阔,他攻下一座城市会屠城,后来进入咸阳,杀死秦朝废帝,而且杀掉了楚王。无论从古代的道德观还是现在的道德观,项羽都是得不到支持的。

按照古代君权神授的观点,刘邦无疑更具有登基的法统,因为从一个农民到皇帝,如果不是天授,哪会那么容易呢?

人之所以强大于猛兽,在复于最早形成了集体,既为部落,一个人即使力可通天,谋能乱世,力量终究有限,刘邦本来没有与项羽问鼎中原的资本,但刘邦有优势,因为他本身本事平平,所以能够重视人才,项羽身为人中英杰,认为天下唯有自己最制为出色。刘邦市井小吏出身,笼络人心的心术自zhidao然臻至化境,收萧何,驭韩信,奖樊哙,招张良,容陈平,这些人无一不是奇才,刘邦却放之以大权,宽之以大限,所以支持刘邦


阿哇教育-瑞文网-经典美文-优美散文-励志正能量实用好文 » 形容成语国亡种灭的意思及解释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