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逆耳之言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逆耳之言的意思及解释,第1张

形容成语逆耳之言的意思及解释

如何听取下属有益的逆耳之言?

[经典回顾]

从古至今,忠言大多数是逆耳的,领导者一般听了也会觉得浑身不舒服,轻则反感,重则动怒,因而,一条意见带来的后果实在不能小看。古代有人因“直谏”而“掉脑袋”,现代有人因“诤言”而“丢饭碗”。然而,“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正常的言路是不能堵死的,堵死了肯定要出毛病,正如肌体上的血脉一样,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如果闭塞言路,排斥不同意见,若是军人,在战场上就可能没了“活路”;若是商人,在市场上就可能没了“财路”。可见,善闻逆耳忠言显然不可或缺。

能够虚心听取不同意见和不同声音的人,思想就不会浮躁,心胸就不会狭窄,处事就不会霸道。特别是在商界,最要紧的是要讲究职业道德,因为职业道德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听不得批评意见,得罪了广大顾客,实际上就等于自己断了生财之路,无异于也是一种经济上的“自杀”行为。

有些逆耳之言可能是牢骚,可能是指责,可能是挖苦,都应以冷静的态度来“以柔克刚”,心平气和地进行妥善处理。何况逆耳之言大多数是忠言,多多益善,求之不得,那就更要面带微笑进行善待了,千万不能发脾气将其拒之门外。当消费者主动把忠言送到面前时,你不采纳,反倒回击,说明你不是一个真正的商人,不如趁早回家闭门思过。所以,善闻逆耳之言,听取不同意见,也是值得商家重视的一个大问题。

研究历史我们会发现,古代许多明君和诤臣都是共生的,简单地说,就是有明君往往会培养出诤臣,而诤臣们的逆耳忠言也往往帮助皇帝成为明君。

[案例分析]

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是一代明君。他之所以能被誉为明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于听取臣下的意见,包括逆耳之言。唐太宗统治时期也因此出现了勇于进谏的诤臣魏征。唐太宗让魏征做谏议大夫。魏征经常犯颜直谏。他前后陈谏二百余事,深为太宗器重,后来迁为尚书左丞。魏征曾对太宗说:君主“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魏征的不断进谏,才使唐太宗不断的纠错,为大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唐太宗就认识到了魏征对于他的意义所在,所以他对魏征就很有感情。魏徵死后,唐太宗思念不已,叹息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殁,朕亡一镜矣!”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殁,朕亡一镜矣!”只有唐太宗那样的明君才能有这样的清醒而又发自肺腑的慨叹!

[巧手点金]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确实应该是对待批评的正确态度,但要做到这一点却也真不容易。有道是“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嘛!许多人都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逆耳之言,所以这世上敢于直言相谏的人少,能听进逆耳之言的人则更少。

所谓忠言逆耳,但是怎么能做到接受这些逆耳之言呢?

首先判断这些话是否是忠言。如何判断?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2.站在国家与人民的角度思考。这些话是否有利于国家与人民的利益还是相zhidao反这些话是否有损于国家与人民的利益?2.站在法律的角度考虑。按这些话去做会有什么后果?是否触犯法律?3.站在道德版的立场思考这些话是否违背做人的道德准则。4.站在自己的立场思考。我权该不该按这些话去做。我是否有能力去做?5.第二、三、四的顺序决不能颠倒。6.判断出忠言了,也就不会觉得逆耳了,也就下定决心照忠言去做了。

听不得任何逆耳之言的人的性格怎样

——听不得逆耳之言的人只有两种心理原因:

——一是性格比较自信和主观,对外部事物的百认知方面全凭个人的直观和感度觉进行,并且特别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

——心理动机:自信、强势和好表现。

——二是自尊心强和好面子,对他人指出自己的缺点与错误回虽然心里是默认的,但由于自尊心作祟而固执己见。

——心理动机:以避免威信受损和被他人视为无能答。

太在乎他人对自己的逆耳之言!~

忠言逆耳是肯定的,但你可以直截了当的自我审查:我真的像他们说的这样吗复?我有做过什么出格的事吗?接着,如果你自己有问题,该改就改;如果你始终觉得自己没有他们说的那样或者感觉不关他们的制事,那么,我可以这么说,心胸宽广的前提是自己本身就有这样的性格,或者能成功说服自己,不然一切的百大度都是假象,累积下来反而会导致心理变态。假装自己是个心胸宽广的人,不如干脆做一个直白的人,有什度么说什么,他们可以训斥你,那么你就可以为自己辩解,甚至有时候你可以直接不管那些跟你没什么关知系却习惯说些话来教训人的,因为道没人会因为听到狗叫而随声附和。也许我的性格比较极端,但真诚的希望,做自己就好。


阿哇教育-瑞文网-经典美文-优美散文-励志正能量实用好文 » 形容成语逆耳之言的意思及解释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