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一哄而起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一哄而起的意思及解释,第1张

形容成语一哄而起的意思及解释

为什么一哄而散,一哄而起何哄堂大笑的哄的读音不同?

不同的读音表示不同的意思抄。[hǒng]

1.哄骗:你这是~我,我不信。

2.哄逗,特指看(袭kān)小孩儿或带小孩儿:奶奶~百着孙子玩儿。

[hōng]

许多人同时发出度声音:~传。

[hò问ng]

吵闹;开玩笑:起~。一~而散。

后面两个读第一声,是答许多人同时发出声音。第一个读四声,是吵闹,开玩笑的意思。

一哄而起的意思

一哄而起

发音yīhōngérqǐ

释义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抄动起来袭。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百:“地方上百姓动了公愤,一哄而起。”

示例然而也有并不一哄而起的人,当时好像度落后,但因为也不一哄而散,后来成为中坚。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

反义词一哄而散

一什么而什么?成语

一扫而空、一扫而光、一哄而上、一哄而起、一呵而就

一、一扫而空[yīsǎoérkōng]

【解释】:一下子便扫除干净。比喻彻底清除。

【出自】: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你们所设想的美国的仁义首选,已被艾奇逊一扫而空。”

二、一扫而光[yīsǎoérguāng]

【解释】:一下子就扫除干净。

【出自】:茅盾《子夜》:吴荪甫微笑地回答,脸上的阴沉气色又一扫而光了。

三、一哄而上[yīhǒngérshàng]

【解释】: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同“一哄而起”。

【出自】:《人民日报》1983.10.31:“在发展新‘三大件’和其他有前途的轻工行业时,决不能再像发展老‘三大件’那样,一见有利可图,便一哄而上。”

四、一哄而起[yīhòngérqǐ]

【解释】: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

【出自】: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然而也有并不一哄而起的人,当时好像落后,但因为也不一哄而散,后来成为中坚。

五、一呵而就[yīhēérjiù]

【解释】:一口气完成。

【出自】: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十四:“感兴不来,也不能勉强去酝酿。当它来的时候,酝酿成熟,故能提起锐笔,一呵而就。”

一蹴而成

一蹴而得一蹴而就一而百二,二度而三一而二,二而一一而光

一而再,再而三一概而论知一呵而就一哄道而起一哄而散

一哄而上一褱而论一挥而成一挥而就专一扫而光

一扫而空一身而二任一往属而深一望而知一拥而入

一拥而上

一蹴百而成

一蹴而得

一蹴而就

一而二,二而三度

一而二,二而一一而光问

一而再,再答而三

一概而论

一呵而就

一哄而起

一哄而散

一哄而上

一褱而论

一挥而成回

一挥而就

一扫而光

一扫而空

一身而二任

一往而深

一望而知

一拥而答入

一拥而上

为什么我国农产品市场经常出现“一哄而起,一哄而散”、无序、混乱、过度竞争等现象?

一哄而起,那是回笼资金百!

市场是需要资金建设的。

比如,想建一个菜市场,需要马上投入资金,又没有钱。

这个时候,就会出现某种物品的造谣,度造成哄抢,等资金回笼后,再辟谣。然后就可以花钱建造菜市场了。

如果是个人制造市场混乱,那是会被抓的。

所以市场一哄而起,说明有新投资项目,内一哄而散,说明项目已经启动。

市场就是个大水池,每当想抽水时,容就会出现物价飞涨,市场混乱,浑水摸鱼。

当不抽水时,物价稳定,市场有序。

一()而()

【一蹴而成】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同“一蹴而就”。

【一蹴而得】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同“一蹴而就”。

【一蹴而就】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一蹴而几】蹴:踏。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一蹴而至】蹴:踏;至:达到。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一发而不可收】事情一经发生便不能收住

【一发而不可收拾】事情一旦发生便不可收拾。形容对发生的情况难以控制。

【一概而论】一概:同一标准,一律。指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

【一鼓而擒】鼓:擂战鼓;擒:擒住。作战开始时,擂第一通战鼓就把敌人擒获了。比喻速战速决。

【一鼓而下】趁形势有利或士气高昂时,一举打跨敌人或攻占城市。

【一概而言】一概:同一标准,一律。指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

【一挥而成】挥:挥笔;成: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一挥而就】挥:挥笔;就: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一呼而集】呼:呼唤;集:聚集。呼唤一声,人们就聚集到一起。

【一哄而集】哄:喧闹。一阵喧闹,人们都起来了。形容自发地行动起来。

【一呵而就】一口气完成。

【一褱而论】指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同“一概而论”。

【一哄而起】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

【一轰而起】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

【一蹴而成】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同“一蹴而就”。

【一蹴而得】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同“一蹴而就”。

【一蹴而几】蹴:踏。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一蹴而就】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一蹴而至】蹴:踏;至:达到。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一概而论】一概:同一标准,一律。指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

【一鼓而擒】鼓:擂战鼓;擒:擒住。作战开始时,擂第一通战鼓就把敌人擒获了。比喻速战速决。

【一鼓而下】趁形势有利或士气高昂时,一举打跨敌人或攻占城市。

【一概而言】一概:同一标准,一律。指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

【一挥而成】挥:挥笔;成: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一挥而就】挥:挥笔;就: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一哄而集】哄:喧闹。一阵喧闹,人们都起来了。形容自发地行动起来。

【一呼而集】呼:呼唤;集:聚集。呼唤一声,人们就聚集到一起。

【一呵而就】一口气完成。

【一褱而论】指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同“一概而论”。

【一哄而起】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

【一轰而起】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

【一閧而散】见“一哄而散”。

【一轰而散】形容聚在一起的人一下子吵吵嚷嚷地走散了。

【一哄而上】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同“一哄而起”。

【一哄而上】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同“一哄而起”。

【一览而尽】览:看。一眼望去,事物就都收入眼底。

【一日而白】形容一下子名声大震。

【一扫而光】一下子就扫除干净。

【一扫而尽】一下子便扫除干净。比喻彻底清除干净。

【一扫而空】一下子便扫除干净。比喻彻底清除。

【一往而深】指对人或对事物顷注了很深的感情,向往而不能克制。同“一往情深”。

【一望而知】一看就明白。

【一洗而空】洗:洗刷,清洗。清洗得一干二净。

【一言而定】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说话算数,决不翻悔。

【一饮而尽】饮:喝。一口气就喝完了。形容喝得非常爽快。

【一拥而入】拥:拥挤。一下子全都拥了进去,挤了进去。

【一拥而上】一下子全都围上去。形容周围的人同时向一个目标猛挤过去。

【一言而喻】喻:明白。一句话就使人了解或说明白。

崔杼弑其君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

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东郭偃臣崔武子。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

庄公通焉,骤如崔氏,以崔子之冠赐人。侍者曰:“不可。”公曰:“不为崔子,其无冠乎?”崔子因是,又以其间伐晋也,曰:“晋必将报。”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乃为崔子间公。

夏五月,莒子为且于之役故,莒子朝于齐。甲戌,飨诸北郭,崔子称疾不视事。乙亥,公问崔子,遂从姜氏。姜入于室,与崔子自侧户出。公拊楹而歌。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甲兴,公登台而请,弗许;请盟,弗许;请自刃於庙,弗许;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近于公宫,陪臣干掫有淫者,不知二命。”公逾墙,又射之,中股,反队,遂弑之。

晏子立於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

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叔孙宣伯之在齐也,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生景公。丁丑,崔杼立而相之,庆封为左相,盟国人于大宫,曰:“所不与崔,庆者---”晏子仰天叹曰:“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乃歃。辛巳,公与大夫及莒子盟。

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译文

齐国棠公的妻子,是东郭偃的姐姐。东郭偃是崔武子的家臣。棠公死,东郭偃为崔武子驾车去吊唁。崔武子看到棠姜很美,便很喜爱她,让东郭偃为他娶过来。

齐庄公和棠姜私通,经常到崔家去,把崔武子的帽子赐给别人。侍者说:“不行。”齐庄公说:“除了崔子,别人难道不会有同样的帽子了吗?”崔武子由此怀恨齐庄公,又因为齐庄公乘晋国的动乱而进攻晋国,说:“晋国必然要报复。”崔武子想要杀死齐庄公来讨好晋国,而又没有得到机会。齐庄公鞭打了侍人贾举,后来又亲近贾举,贾举就为崔武子找机会杀死齐庄公。

夏季,五月,莒国由于且于这次战役的缘故,莒子到齐国朝见。十六日,齐庄公在北城设享礼招待他,崔武子推说有病,不办公事。十七日,齐庄公去问候崔武子,乘机又与棠姜幽会。姜氏进入室内和崔武子从侧门出去。齐庄公拍着柱子唱歌。侍人贾举禁止庄公的随从入内,自己走进去,关上大门。

甲士们一哄而起,齐庄公登上高台请求免死,众人不答应;请求与崔杼订立契约,也不答应;请求在太庙自杀,还不答应。都说:“君王的下臣崔杼病得厉害。不能听取您的命令。这里靠近君王的宫室,陪臣巡夜搜捕淫乱的人,此外不知道有其他命令。”齐庄公跳墙,有人用箭射他,射中大腿,掉在墙内,于是就杀死了他。

晏子立在崔氏的门外边,他的手下人说:“(您也要)为君王而死吗?”晏子说:“他是我一个人的国君吗?我(为什么)要为他而死?”手下人说:“逃吗?”晏子说:“是我的罪过吗?我(为什么)逃走?”手上人说::“回去吗?”晏子说:“国君死了,回到哪儿去?作为百姓的君主,难道是用他的地位,来凌驾于百姓之上?应当主持国政。

作为君主的臣下,难道是为了他的俸禄?应当保护国家。所以君主为国家而死,那么也就是为他而死,为国家而逃亡,那么也就是为他而逃亡。如果君主为自己而死,为自己而逃亡,除非是他的私宠吗,其他人谁敢去做为他而死或随他逃亡的事情呢?而且别人立了君主又把他杀掉,我哪能为他而死?哪里能为他而逃亡?但是又能回到哪里去呢?”

开了大门,晏子进去,头枕着齐庄公尸体的大腿哭,起来,依礼数跳跃三次以表哀悼以后才出去。有人对崔武子说:“一定要杀了他!”崔武子说:“他是百姓所景仰的人,放了他,可以得民心。”

叔孙宣伯在齐国的时候,叔孙还把叔孙宣伯的女儿嫁给齐灵公,受到宠爱,生了齐景公。十九日,崔武子拥立景公为国君而自己出任宰相,庆封做左相,和居住在国都之内的人人们在太公的宗庙结盟,说:“如果不依附崔氏、庆氏的—”晏子向天叹气说:“婴如果不依附忠君利国的人,上帝明见此心!”于是就歃血。二十三日,齐景公和大夫以及莒子结盟。

太史记载说:“崔杼杀了他的国君。”崔武子杀死了太史。他的弟弟接着这样写,因而死了两人。太史还有一个弟弟又这样写,崔武子就没杀了。南史氏听说太史都死了,拿了照样写好了的竹简前去,听到已经如实记载了,这才回去。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崔杼弑其君?》出自春秋时期的《左传》,于襄公二十五年时创作。主要讲述了晏子在国君死难问题上的处理办法,充分体现了晏子这位有头脑有才干的政治家的风采。《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它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人物背景

晏婴(?—前500年),姬姓(一说子姓),晏氏,字仲,谥“平”,史称“晏子”,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他聪颖机智,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齐景公四十八年(前500年),晏婴去世。其思想和轶事典故多见于《晏子春秋》。

春秋·左丘明《崔杼弑其君》原文:

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东郭偃臣崔武子。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

庄公通焉,骤如崔氏,以崔子之冠赐人。侍者曰:“不可。”公曰:“不为崔子,其无冠乎?”

崔子因是,又以其间伐晋也,曰:“晋必将报。”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乃为崔子间公。

夏五月,莒子为且于之役故,莒子朝于齐。甲戌,飨诸北郭,崔子称疾不视事。

乙亥,公问崔子,遂从姜氏。姜入于室,与崔子自侧户出。公拊楹而歌。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

甲兴,公登台而请,弗许;请盟,弗许;请自刃於庙,弗许;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

近于公宫,陪臣干掫有淫者,不知二命。”公逾墙,又射之,中股,反队,遂弑之。

晏子立於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

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叔孙宣伯之在齐也,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生景公。

丁丑,崔杼立而相之,庆封为左相,盟国人于大宫,曰:“所不与崔,庆者”晏子仰天叹曰:“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乃歃。辛巳,公与大夫及莒子盟。

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白话释义:

齐国棠公的妻子,是东郭偃的姐姐。东郭偃是崔武子的家臣。棠公死,东郭偃为崔武子驾车去吊唁。崔武子看到棠姜很美,便很喜爱她,让东郭偃为他娶过来。

齐庄公和棠姜私通,经常到崔家去,把崔武子的帽子赐给别人。侍者说:“不行。”

齐庄公说:“除了崔子,别人难道不会有同样的帽子了吗?”崔武子由此怀恨齐庄公,又因为齐庄公乘晋国的动乱而进攻晋国,说:“晋国必然要报复。”

崔武子想要杀死齐庄公来讨好晋国,而又没有得到机会。齐庄公鞭打了侍人贾举,后来又亲近贾举,贾举就为崔武子找机会杀死齐庄公。

夏季,五月,莒国由于且于这次战役的缘故,莒子到齐国朝见。十六日,齐庄公在北城设享礼招待他,崔武子推说有病,不办公事。

十七日,齐庄公去问候崔武子,乘机又与棠姜幽会。姜氏进入室内和崔武子从侧门出去。齐庄公拍着柱子唱歌。

侍人贾举禁止庄公的随从入内,自己走进去,关上大门。甲士们一哄而起,齐庄公登上高台请求免死,众人不答应;请求与崔杼订立契约,也不答应;请求在太庙自杀,还不答应。

都说:“君王的下臣崔杼病得厉害。不能听取您的命令。这里靠近君王的宫室,陪臣巡夜搜捕淫乱的人,此外不知道有其他命令。”齐庄公跳墙,有人用箭射他,射中大腿,掉在墙内,于是就杀死了他。

晏子立在崔氏的门外边,他的手下人说:“(您也要)为君王而死吗?”

晏子说:“他是我一个人的国君吗?我(为什么)要为他而死?”手下人说:“逃吗?”晏子说:“是我的罪过吗?我(为什么)逃走?”手上人说::“回去吗?”

晏子说:“国君死了,回到哪儿去?作为百姓的君主,难道是用他的地位,来凌驾于百姓之上?应当主持国政。作为君主的臣下,难道是为了他的俸禄?应当保护国家。

所以君主为国家而死,那么也就是为他而死,为国家而逃亡,那么也就是为他而逃亡。如果君主为自己而死,为自己而逃亡,除非是他的私宠吗,其他人谁敢去做为他而死或随他逃亡的事情呢?而且别人立了君主又把他杀掉,我哪能为他而死?

哪里能为他而逃亡?但是又能回到哪里去呢?”开了大门,晏子进去,头枕着齐庄公尸体的大腿哭,起来,依礼数跳跃三次以表哀悼以后才出去。有人对崔武子说:“一定要杀了他!”崔武子说:“他是百姓所景仰的人,放了他,可以得民心。”

叔孙宣伯在齐国的时候,叔孙还把叔孙宣伯的女儿嫁给齐灵公,受到宠爱,生了齐景公。

十九日,崔武子拥立景公为国君而自己出任宰相,庆封做左相,和居住在国都之内的人人们在太公的宗庙结盟,说:“如果不依附崔氏、庆氏的—”晏子向天叹气说:“婴如果不依附忠君利国的人,上帝明见此心!”于是就歃血。二十三日,齐景公和大夫以及莒子结盟。

太史记载说:“崔杼杀了他的国君。”崔武子杀死了太史。他的弟弟接着这样写,因而死了两人。太史还有一个弟弟又这样写,崔武子就没杀了。南史氏听说太史都死了,拿了照样写好了的竹简前去,听到已经如实记载了,这才回去。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左丘明,?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

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

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

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原文(节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东郭偃臣崔武子。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

庄公通焉,骤如崔氏。以崔子之冠赐人,侍者曰:“不可。”公曰:“不为崔子,其无冠乎?”崔子因是,又以其间伐晋也,曰:“晋必将报。”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乃为崔子间公。

夏五月,莒为且于之役故,莒子朝于齐。甲戌,飨诸北郭。崔子称疾,不视

事。乙亥,公问崔子,遂从姜氏。姜入于室,与崔子自侧户出。公拊楹而歌。侍

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甲兴,公登台而请,弗许;请盟,弗许;请自刃于

庙,勿许。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近于公宫,陪臣干掫有淫者,

不知二命。”公逾墙。又射之,中股,反队,遂弑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叔孙宣伯之在齐也,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生景公。丁丑,崔杼立而相之。庆封为左相。盟国人于大宫,曰:“所不与崔、庆者。”晏子仰天叹曰:“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乃歃。辛巳,公与大夫及莒子盟。

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

翻译

齐国棠公的妻子,是东郭偃的姐姐。东郭偃是崔武子的家臣。棠公死,东郭偃为崔武子驾车去吊唁。崔武子看到棠姜很美,便很喜爱她,让东郭偃为他娶过来。

齐庄公和棠姜私通,经常到崔家去,把崔武子的帽子赐给别人。侍者说:“不行。”齐庄公说:“不用崔子的帽子,难道就没有帽子了?”崔武子由此怀恨齐庄公,又因为齐庄公乘晋国的动乱而进攻晋国,说:“晋国必然要报复。”崔武子想要杀死齐庄公来讨好晋国,而又没有得到机会。齐庄公鞭打了侍人贾举,后来又亲近贾举,贾举就为崔武子找机会杀死齐庄公。

夏季,五月,莒国由于且于这次战役的缘故,莒子到齐国朝见。十六日,齐庄公在北城设享礼招待他,崔武子推说有病,不办公事。十七日,齐庄公去问候崔武子,乘机又与棠姜幽会。姜氏进入室内和崔武子从侧门出去。齐庄公拍着柱子唱歌。侍人贾举禁止庄公的随从入内,自己走进去,关上大门。甲士们一哄而起,齐庄公登上高台请求免死,众人不答应;请求在太庙自杀,还不答应。都说:“君王的下臣崔杼病得厉害。不能听取您的命令。这里靠近君王的宫室,陪臣巡夜搜捕淫乱的人,此外不知道有其他命令。”齐庄公跳墙,有人用箭射他,射中大腿,掉在墙内,于是就杀死了他。

晏子立在崔氏的门外边,他的手下人说:“(您也要)为君王而死吗?”晏子说:“他是我一个人的国君吗?我(为什么)要为他而死?”手下人说:“逃吗?”晏子说:“是我的罪过吗?我(为什么)逃走?”手上人说::“回去吗?”晏子说:“国君死了,回到哪儿去?作为百姓的君主,难道是用他的地位,来凌驾于百姓之上?应当主持国政。作为君主的臣下,难道是为了他的俸禄?应当保护国家。所以君主为国家而死,那么也就是为他而死,为国家而逃亡,那么也就是为他而逃亡。如果君主为自己而死,为自己而逃亡,除非是他的私宠吗,其他人谁敢去做为他而死或随他逃亡的事情呢?而且别人立了君主又把他杀掉,我哪能为他而死?哪里能为他而逃亡?但是又能回到哪里去呢?”开了大门,晏子进去,把齐庄公的尸体放在自己的大腿上,起来,三次顿足以后才出去。有人对崔武子说:“一定要杀了他!”崔武子说:“他是百姓所景仰的人,放了他,可以得民心。”

叔孙宣伯在齐国的时候,叔孙还把叔孙宣伯的女儿嫁给齐灵公,受到宠爱,生了齐景公。十九日,崔武子拥立景公为国君而自己出任宰相,庆封做左相,和居住在国都之内的人人们在太公的宗庙结盟,说:“如果不依附崔氏、庆氏的—”晏子向天叹气说:“婴如果不依附忠君利国的人,上帝明见此心!”于是就歃血。二十三日,齐景公和大夫以及莒子结盟。

太史记载说:“崔杼杀了他的国君。”崔武子杀死了太史。他的弟弟接着这样写,因而死了两人。太史还有一个弟弟又这样写,崔武子就没杀了。南史氏听说太史都死了,拿了照样写好了的竹简前去,听到已经如实记载了,这才回去。

1.通假字:

①遂取之“取”通“娶”

②反队,遂弑之“队”通“坠”

③不说弁而死于崔氏“说”通“脱”

④干掫有淫者“干”通“捍”

2.古今异义:

(1)君之臣杼疾病(古:病得很重;今:病的总称)

(2)臣君者,岂为其口实(古:吃喝;今:可以被人利用的借口、话柄)

3.词类活用:

(1)东郭偃臣崔武子(名作动,做……家臣)

(2)见棠姜而美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

(3)公鞭侍人贾举(名作动,鞭打)

(4)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5)死乎(为动用法,为……而死)

4、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

②独吾君也乎哉?

③吾罪也乎哉?

④非其私昵。

⑤民之望也。

2、变式句:

(1)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欲弑公以说于晋。

②莒子朝于齐。

③请自刃于庙。

④近于公宫。

⑤盟国人于大宫。

(2)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句。

①君死,安归?

②将庸何归?

(3)加助词“是”,让非代词宾语前置句。

①社稷是主。

②社稷是养。

③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

(4)宾语后置句。

①且人有君而弑之。

5,实词

1、臣:名作动,作臣子,当家臣。例:东郭偃臣崔武子。

2、御:为……驾车,给……驾车。动词的为动用法。例:偃御武子以吊焉。

3、吊:吊唁,慰问死者的家属。

4、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漂亮。例:(崔武子)见棠而美之。

5、如:前往,到……去。动词。例:(庄公)骤如崔氏。

6、鞭:名作动,用鞭子抽打。例:公鞭侍人贾举。

7、近:亲近,动词。例: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

8、间:

①窥伺,动词。例:(贾举)乃为崔子间公。

②机会,名词。例:(崔武子)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

③乘机,副词。例:崔子因是,又以其间伐晋也。

9、故:名词,缘故。例:莒为且于之役故。

10、朝:动词,朝拜。例:莒子朝于齐。

11、飨:宴请。例:(庄公)飨诸北郭。

12、问:问候,慰问。例:乙亥,(庄)公问崔子。

13、室:内室,闺房。例:姜入于室。

14、止:使……停止,阻止。例:侍人贾举止从者而入。

15、逾:跨过,跳过。例:公逾墙。

16、君:名作动,拥立国君。例:且人有君而弑之。

17、舍:放,放过。例:舍之,得民。

18、立:拥立(新君)。例:崔杼立而相之。

19、相:名作动,作国相。例:崔杼立而相之。

20、盟:结盟。动词。例:公与大夫及莒子盟。

21、书:记录,记载。例:①太史书曰……②其弟又书。③闻既书矣。

22、执:拿,带着。动词。例:(南史氏)执简以往。

6.虚词:

1、其

(1)代词,第三人称。

A、作定语。例:

①其人曰:“死乎?”②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③崔杼弑其君。④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

B、作小主语。例:

⑤又以其间伐晋也。

(2)作指示代词:那。例:

⑥岂为其口实?

(3)作语气副词,作反诘。例:

⑦不为崔子,其无冠乎?

2、之

(1)结助。

A、的,定语标志。例:

①齐棠之妻,东郭偃之姊也。②以崔子之冠赐人。③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④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

B、用于主谓间,取消其独立性。例:①民之望也。②叔权宣伯之在齐也。

(2)代词。

A、人称代词,作宾语。例:

①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②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③公逾墙,又射之……遂弑之。④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君为社稷亡,则亡之。⑤且人有君而弑之。⑥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⑦必杀之!

B、指示代词,这。例:

①莒为且于之役故。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

3、而

连词:

A、表承接关系。例:

①见棠姜而美之。②公登台而请。③三踊而出。④枕尸股而哭。⑤门启而入。

B、表转折关系。例:

①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②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③且人有君而弑之。

C、表修限关系。例:

①公拊楹而歌。

D、表选择关系。例:

①若为已死而为已亡。

E、表结果,致使,导致。例:

①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

F、表并列关系。例:

①吾焉得死亡,而焉得亡之?

G、表递进关系。例:

①崔杼立而相之。

4、是

结构助词,助非代词宾语前置。例:

①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②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

原文(节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东郭偃臣崔武子。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

庄公通焉,骤如崔氏。以崔子之冠赐人,侍者曰:“不可。”公曰:“不为崔子,其无冠乎?”崔子因是,又以其间伐晋也,曰:“晋必将报。”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乃为崔子间公。

夏五月,莒为且于之役故,莒子朝于齐。甲戌,飨诸北郭。崔子称疾,不视

事。乙亥,公问崔子,遂从姜氏。姜入于室,与崔子自侧户出。公拊楹而歌。侍

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甲兴,公登台而请,弗许;请盟,弗许;请自刃于

庙,勿许。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近于公宫,陪臣干掫有淫者,

不知二命。”公逾墙。又射之,中股,反队,遂弑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叔孙宣伯之在齐也,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生景公。丁丑,崔杼立而相之。庆封为左相。盟国人于大宫,曰:“所不与崔、庆者。”晏子仰天叹曰:“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乃歃。辛巳,公与大夫及莒子盟。

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翻译

齐国棠公的妻子,是东郭偃的姐姐。东郭偃是崔武子的家臣。棠公死,东郭偃为崔武子驾车去吊唁。崔武子看到棠姜很美,便很喜爱她,让东郭偃为他娶过来。

齐庄公和棠姜私通,经常到崔家去,把崔武子的帽子赐给别人。侍者说:“不行。”齐庄公说:“不用崔子的帽子,难道就没有帽子了?”崔武子由此怀恨齐庄公,又因为齐庄公乘晋国的动乱而进攻晋国,说:“晋国必然要报复。”崔武子想要杀死齐庄公来讨好晋国,而又没有得到机会。齐庄公鞭打了侍人贾举,后来又亲近贾举,贾举就为崔武子找机会杀死齐庄公。

夏季,五月,莒国由于且于这次战役的缘故,莒子到齐国朝见。十六日,齐庄公在北城设享礼招待他,崔武子推说有病,不办公事。十七日,齐庄公去问候崔武子,乘机又与棠姜幽会。姜氏进入室内和崔武子从侧门出去。齐庄公拍着柱子唱歌。侍人贾举禁止庄公的随从入内,自己走进去,关上大门。甲士们一哄而起,齐庄公登上高台请求免死,众人不答应;请求在太庙自杀,还不答应。都说:“君王的下臣崔杼病得厉害。不能听取您的命令。这里靠近君王的宫室,陪臣巡夜搜捕淫乱的人,此外不知道有其他命令。”齐庄公跳墙,有人用箭射他,射中大腿,掉在墙内,于是就杀死了他。

晏子立在崔氏的门外边,他的手下人说:“(您也要)为君王而死吗?”晏子说:“他是我一个人的国君吗?我(为什么)要为他而死?”手下人说:“逃吗?”晏子说:“是我的罪过吗?我(为什么)逃走?”手上人说::“回去吗?”晏子说:“国君死了,回到哪儿去?作为百姓的君主,难道是用他的地位,来凌驾于百姓之上?应当主持国政。作为君主的臣下,难道是为了他的俸禄?应当保护国家。所以君主为国家而死,那么也就是为他而死,为国家而逃亡,那么也就是为他而逃亡。如果君主为自己而死,为自己而逃亡,除非是他的私宠吗,其他人谁敢去做为他而死或随他逃亡的事情呢?而且别人立了君主又把他杀掉,我哪能为他而死?哪里能为他而逃亡?但是又能回到哪里去呢?”开了大门,晏子进去,把齐庄公的尸体放在自己的大腿上,起来,三次顿足以后才出去。有人对崔武子说:“一定要杀了他!”崔武子说:“他是百姓所景仰的人,放了他,可以得民心。”

叔孙宣伯在齐国的时候,叔孙还把叔孙宣伯的女儿嫁给齐灵公,受到宠爱,生了齐景公。十九日,崔武子拥立景公为国君而自己出任宰相,庆封做左相,和居住在国都之内的人人们在太公的宗庙结盟,说:“如果不依附崔氏、庆氏的—”晏子向天叹气说:“婴如果不依附忠君利国的人,上帝明见此心!”于是就歃血。二十三日,齐景公和大夫以及莒子结盟。

太史记载说:“崔杼杀了他的国君。”崔武子杀死了太史。他的弟弟接着这样写,因而死了两人。太史还有一个弟弟又这样写,崔武子就没杀了。南史氏听说太史都死了,拿了照样写好了的竹简前去,听到已经如实记载了,这才回去。

1.通假字:

①遂取之“取”通“娶”

②反队,遂弑之“队”通“坠”

③不说弁而死于崔氏“说”通“脱”

④干掫有淫者“干”通“捍”

2.古今异义:

(1)君之臣杼疾病(古:病得很重;今:病的总称)

(2)臣君者,岂为其口实(古:吃喝;今:可以被人利用的借口、话柄)

3.词类活用:

(1)东郭偃臣崔武子(名作动,做……家臣)

(2)见棠姜而美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

(3)公鞭侍人贾举(名作动,鞭打)

(4)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5)死乎(为动用法,为……而死)

4、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

②独吾君也乎哉?

③吾罪也乎哉?

④非其私昵。

⑤民之望也。

2、变式句:

(1)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欲弑公以说于晋。

②莒子朝于齐。

③请自刃于庙。

④近于公宫。

⑤盟国人于大宫。

(2)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句。

①君死,安归?

②将庸何归?

(3)加助词“是”,让非代词宾语前置句。

①社稷是主。

②社稷是养。

③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

(4)宾语后置句。

①且人有君而弑之。

5,实词

1、臣:名作动,作臣子,当家臣。例:东郭偃臣崔武子。

2、御:为……驾车,给……驾车。动词的为动用法。例:偃御武子以吊焉。

3、吊:吊唁,慰问死者的家属。

4、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漂亮。例:(崔武子)见棠而美之。

5、如:前往,到……去。动词。例:(庄公)骤如崔氏。

6、鞭:名作动,用鞭子抽打。例:公鞭侍人贾举。

7、近:亲近,动词。例: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

8、间:

①窥伺,动词。例:(贾举)乃为崔子间公。

②机会,名词。例:(崔武子)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

③乘机,副词。例:崔子因是,又以其间伐晋也。

9、故:名词,缘故。例:莒为且于之役故。

10、朝:动词,朝拜。例:莒子朝于齐。

11、飨:宴请。例:(庄公)飨诸北郭。

12、问:问候,慰问。例:乙亥,(庄)公问崔子。

13、室:内室,闺房。例:姜入于室。

14、止:使……停止,阻止。例:侍人贾举止从者而入。

15、逾:跨过,跳过。例:公逾墙。

16、君:名作动,拥立国君。例:且人有君而弑之。

17、舍:放,放过。例:舍之,得民。

18、立:拥立(新君)。例:崔杼立而相之。

19、相:名作动,作国相。例:崔杼立而相之。

20、盟:结盟。动词。例:公与大夫及莒子盟。

21、书:记录,记载。例:①太史书曰……②其弟又书。③闻既书矣。

22、执:拿,带着。动词。例:(南史氏)执简以往。

6.虚词:

1、其

(1)代词,第三人称。

A、作定语。例:

①其人曰:“死乎?”②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③崔杼弑其君。④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

B、作小主语。例:

⑤又以其间伐晋也。

(2)作指示代词:那。例:

⑥岂为其口实?

(3)作语气副词,作反诘。例:

⑦不为崔子,其无冠乎?

2、之

(1)结助。

A、的,定语标志。例:

①齐棠之妻,东郭偃之姊也。②以崔子之冠赐人。③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④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

B、用于主谓间,取消其独立性。例:①民之望也。②叔权宣伯之在齐也。

(2)代词。

A、人称代词,作宾语。例:

①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②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③公逾墙,又射之……遂弑之。④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君为社稷亡,则亡之。⑤且人有君而弑之。⑥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⑦必杀之!

B、指示代词,这。例:

①莒为且于之役故。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

3、而

连词:

A、表承接关系。例:

①见棠姜而美之。②公登台而请。③三踊而出。④枕尸股而哭。⑤门启而入。

B、表转折关系。例:

①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②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③且人有君而弑之。

C、表修限关系。例:

①公拊楹而歌。

D、表选择关系。例:

①若为已死而为已亡。

E、表结果,致使,导致。例:

①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

F、表并列关系。例:

①吾焉得死亡,而焉得亡之?

G、表递进关系。例:

①崔杼立而相之。

4、是

结构助词,助非代词宾语前置。例:

①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②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


阿哇教育-瑞文网-经典美文-优美散文-励志正能量实用好文 » 形容成语一哄而起的意思及解释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