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一鳞一爪的意思及解释_0
古文翻译——谈龙录
钱塘人洪升(字昉思),在新城门生活很长时间了,是我的朋友。一天我们百一同在司寇(王士稹)家里讨度论诗,洪昉思痛恨时俗流行的诗歌没有章法,说:“诗不就像龙吗?头、尾、爪、角、鳞、鬣,缺一样,就不是龙了。”司寇哂笑着说:“诗应像神龙,能看到龙头看不到龙尾,有时候在问云中露出来一个爪一片鳞而已,答怎么能看到全体?能看到全体的是人雕塑绘画出来的。”我说:“神龙,伸缩变化,本来就版没有固定的形状。恍惚看见的,可能是一片鳞一只爪,但是龙之的头尾完整,依然存在(能通过鳞和爪推想到)。如果被眼见得事物所迷惑,以为完整的龙都是权雕绘出来的,反有借口了。”
谈龙录
〔清〕赵执信撰
余幼在家塾,窃慕为诗,而无从得指授。弱冠入京师,闻先达名公绪论,心怦怦焉每有所不能惬。既而得常熟冯定远(班)先生遗书,心爱慕之,学之不复至于他人。新城王阮亭司寇,余妻党舅氏也,方以诗震动天下,天下士莫不趋风,余独不执弟子之礼。闻古诗别有律调,往请问,司寇靳焉。余宛转窃得之。司寇大惊异,更睹所为诗,遂厚相知赏,为之延誉。然余终不肯背冯氏。且以其学绳人,人多不堪,间亦与司寇有同异。既家居久之,或构诸司寇,浸见疏薄。司寇名位日盛,其后进门下士若族子侄,有借余为谄者,以京师日亡友之言为口实。余自惟三十年来,以疏直招尤固也,不足与辩,然厚诬亡友,又虑流传过当,或致为师门之辱,私计半生知见,颇与师说相发明,向也匿情避诪不敢出,今则可矣。乃为是录,以所藉口者冠之篇且以名焉。康熙己丑夏六月赵执信序
钱塘洪昉思升,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并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昼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昉思乃服。此事颇传于时,司寇以吿后生,而遗余语。闻者遂以洪语斥余,而仍侈司寇往说,以相难惜哉。今出余指,彼将知龙。
阮翁律调,盖有所受之,而终身不言所自。其以授人,又不肯尽也。有始从之学者,既得名,转以其说骄人,而不知已之有失调也。余既窃得之,阮翁曰:“子毋妄语人。”余以为不知是者,固未为能诗。仅无失调而已,谓之能诗,可乎?故辄以语人无隐,然罕见信者。(少时作诗,请政阮亭,阮亭粗为点阅,其窍妙处吝不一示。因发愤三四月,始于古近二体,每体各分为二。盖古体有古中之古、古中之近,近体有近中之古、近中之近。截然判析明白,自此势如破竹,诗家窍妙,具得了然于心矣。)
声病兴而诗有町畦,然古今体之分,成于沈宋。开元天宝间或未之尊也。大历以还,其途判然,不复相入。由宋迄元,相承无改。胜国士大夫,浸多不知者。不知者多,则知者贵矣。今则悍然不信,其不信也,由不明于分之之时。又见齐梁体与古今体相乱,而不知其别为一格也。常熟钱木庵良择,推本冯氏,著唐音审体一书,原委井然,可以采,名流问辨咸不及。
顷见阮翁杂著,呼律诗为格诗,是犹欧阳公以八分为隶也。诗之为道也,非徒以风流相尚而已。记曰:温柔敦厚,诗教也。冯先生恒以规人,小序曰:发乎情,止乎礼义。余谓斯言也,真今日之针砭也夫。
或曰:礼义之说近乎方严,是与温柔敦厚相妨也。余曰:“诗固自有其礼义也。今夫喜者不可为泣涕,悲者不可为欢笑,此礼义也。富贵者不可语寒陋,贫贱者不可语侈大。推而论之,无非礼义也。其细焉者,文字必相从顺,意兴必相附属,亦礼义也。是乌能以不止耶?”
昆山吴修龄乔论诗甚精,所著围炉诗话,余三客吴门,遍求之不可得。独见其与友人书一篇中,有云:诗之中须有人在。余服膺以为名言。夫必使后世因其诗以知其人,而兼可以论其世,是又与于礼义之大者也。若言与心违,而又与其时与地不相蒙也,将安所得知之而论之?
修龄又云:意喻之米,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则变尽。啖饭则饱,饮酒则醉,醉则忧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如凯风小弁之意,断不可以文章之道平直出之也。知言哉!
司寇昔以少詹事兼翰林侍讲学士,奉使祭吿南海,著南海集。其首章留别相送诸子云:“卢沟桥上望,落日风尘昏。万里自兹始,孤怀谁与论。”又云:“此去珠江水,相思寄断猿。”不识谪宦迁客,更作何语!其次章与友夜话云:“寒宵共杯酒,一笑失穷途。”穷途定何许?非所谓诗中无人者耶?余曾被酒于吴门亡友顾小谢以安宅,漏言及此。坐客(宋荦)适有入都者,谒司寇,遂以吿也。斯则致疏之始耳。
客有问余者曰:“唐宋小说家所记,观人之诗,可以决其年寿禄位所至,有诸?”答曰:“诗以言志,志不可伪托。吾缘其词以觇其志,虽传所称赋列国之诗,犹可测识也。矧其所自为者耶。今则不然,诗特传舍,而字句过客也。虽使前贤复起,乌测其志之所在。”
德州田侍郎纶霞雯,行视河工,至高家堰,得诗三十绝句。南士和者数人。余适过之,亦以见属。余固辞,客怪之,余曰:“是诗即我之作,亦君作也。”客曰:“何也?”曰:“徒言河上风景,征引故实,夸多斗靡而已。孰为守土?孰为奉使?就为过客?孰为居人?且三十首重复多矣,不如分之诸子。”客怃然而退。
凡一题数首者,皆须词意相副,无有缺漏枝赘,其先后亦不可紊也。顾小谢每举少陵两过何将军园林诗,以示学者。余谓此诗家最浅近处。不见文选所录魏晋人诗,分章者寻其首尾,如贯珠然。近人试为两首,都无次第,不潜心也。
小谢有消夏录,其自叙颇诋阮翁。阮翁深恨之,然小谢特长于机辩,不说学,其持论仿佛金若采(圣叹)耳,不足为阮翁病。然则阮翁奚为恨之?曰:阮翁素狭,修龄亦目之为清秀李于鳞(攀龙),阮翁末之知也。
山阳阎百诗若璩,学者也。唐贤三昧集初出,百诗谓余曰:“是多舛错,或校者之失,然亦足为选者累。如王右丞诗:东南御亭上,莫使有风尘。御讹卸,江淮无卸亭也;孟襄阳诗:行侣时相问,涔阳何处边。涔误浔,涔阳近湘水,浔阳则辽绝矣;祖咏诗:西还不遑宿,中夜渡京水。京误泾,京水正当圃田之西,泾水则已入关矣。”余深韪其言,寓书阮翁,阮翁后著池北偶谈,内一条云:“诗家惟论兴会,道里远近不必尽合。如孟诗:瞑帆何处泊,遥指落星湾。落星湾在南康,”云云。盖潜解前语也。噫,受言实难!夫“遥指”云者,不必此夕果泊也,岂可为“浔阳”解乎?
百诗考据精核,前无古人。好为诗,自谓不工,然能知其指归。余与申论三昧集曰:“右丞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诸家曲为之解,当阙疑也;储光羲云:山云拂高栋,天汉入云流。下句云字定误,不轻改正可也。漫而取之,使人学之,可乎?李颀缓歌行,夸炫权势,乖六义之旨;梁锽观美人卧,直是淫词,君子所必黜者。”百诗大以为然。比岁,阮翁深不欲流布三昧集,且毁池北偶谈之刻,其亦久而自知乎?
诗人贵知学,尤贵知道。东坡论少陵:诗外尚有事在,是也。刘宾客诗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道之言也。白傅极推之。余尝举似阮翁,答曰:“我所不解。”阮翁酷不喜少陵,特不敢显攻之,每举杨大年“村夫子”之目以语客。又薄乐天,而深恶罗昭谏。余谓昭谏无论已,乐天秦中吟、新乐府而可薄,是绝小雅也。若少陵,有听之千古矣,余何容置喙。
青莲推阮公二谢,少陵亲陈王,称陶谢庾鲍阴何,不薄杨王卢骆。彼岂有门户声气之见而然?惟深知甘苦耳!至宋代,始于前辈有过情之论,未若明人之动欲扫弃一切也。今则直汨没于俗情积习中,非有是非矣。后人复畏后人,将于何底乎?
清新俊逸,杜老所重。要是气味神采,非可涂饰而至。然亦非以此立诗之标准,观其他日称李,又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自诩亦云:语不惊人死不休。则其于庾鲍诸贤,咸有分寸在。
司空表圣云:味在酸咸之外。盖概而论之,岂有无味之诗乎哉!观其所第二十四品,设格甚宽,后人得以各从其所近,非第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为极则也。严氏之言,宁堪并举!冯先生纠之尽矣。
唐贤诗学,类有师承,非如后人第凭意见。窃尝求其深切著明者,莫如陆鲁望之叙张佑处士也,曰:“元和中作宫体小诗,辞曲艳发,轻薄之流合噪得誉。及老大,稍窥建安风格,读乐府录,知作者本意,短章大篇,往往间出。讲讽怨谲,与六义相左右,善题目佳境,言不可刊置别处。此为才子之最也。”观此可以知唐人之所尚,其本领亦略可窥矣。不此之循,而蔽于严羽呓语,何哉!
余读金史文艺传,真定周昂德卿之言曰:文章工于外而拙于内者,可以惊四筵而不可以适独坐,可以取口称而不可以得首肯。又云:文以章为主,以言语为役,主强而役弱,则无令不从。今人往往骄其所役,至跋扈难制,甚者及役其主。虽极词语之工,而岂文之正哉!余不觉俯首至地。盖自明代迄今,无限巨公,都不曾有此论到胸次。嗟乎,又何尤焉!
攻何李王李(前后七子)者,曰“彼特唐人之优孟衣冠也”是也,余见攻之者所自为诗,盖皆宋人之优孟衣冠也。均优也,则从唐者胜矣。余持此论垂三十年矣。和之者数人,皆力排规橅者。余曰:“亦非也。吾第问吾之神与其形,若衣冠,听人之指,似可矣。如米元章著唐人衣冠,故元章也。苟神与形优矣,无所著而非优也。”是亦足以畅曩者谈龙之指也。
始学为诗,期于达意,久而简澹高远,兴寄微妙,乃可贵尚。所谓言见于此,而起意在彼。长言之不足,而咏歌之者也。若相竞以多,意已尽而犹刺剌不休,不忆祖咏之赋终南积雪乎?句法须求健举,七言古诗尤亟。然歌行杂言中,优柔舒缓之调,读之可歌可泣,感人弥深。如白氏及张王乐府具在也,今人几不知有转韵之格矣。此种音节,惧遂亡之。奈何!
长篇铺张,必有体裁。非徒事拉杂堆垛。余昔在都下,与德州冯舍人大木廷櫆并得名,日事唱和。会有得诸葛铜鼓者,大木先成长句二十韵,余继作四十韵,盛传于时,皆为阁笔。江都汪主事蛟门懋麟,王门高足也,内崛强,阮翁适得浯溪磨崖碑,蛟门亟为四十韵以呈阮翁,赞之不容口。以示余,余览其起句曰:杨家姊妹颜妖狐,遽掷之地曰:“咏中兴而推原天宝致乱之由,虽百韵可矣。更堪作尔语乎?”阮翁为之失色者久之。
奖掖后进,盛德事也。然古人所称引必佳士,或胜已者,不必尽相阿附也。今则善贡谀者,斯赏之而已。后来秀杰,稍露圭角,盖罪谤之不免。乌睹夫盛德!
文章原本六经,诗亦文也。余意尤重春秋,非春秋则取舍乖而体不立矣。昔人所为,致“严于一字”者,取诸春秋也。余曾为先叔祖清止公(进美)行实,中间颇有所讳。阮翁为益数行,余自是甘自疏。
本朝诗人,山左为盛。先清止公与莱阳宋观察荔裳琬,同时继之者,新城王考功西樵士禄,及其弟司寇。而安邱曹礼部升六贞吉、诸城李翰林渔村澄中、曲阜颜吏部修来光敏、德州谢刑部方山重辉、田侍郎、冯舍人,后先并起。然各有所就,了无扶同依傍,故诗家以为难。秀水朱翰林竹垞彝尊、南海陈处士元孝恭尹、蒲州吴征君天章雯及洪昉思,皆云然。
诗家用字,最忌乡音。今吴越之士,每笑北人多失黏。而乡音之失,南中尤甚。是小节也,而殊费淘汰。阮翁昔尝谓余曰:“吾乡若老夫与子与修来,庶免于伧之诮也。”相与一笑。
余门人桐城方扶南世举,尝问曰:“阮翁其大家乎?”曰:“然。”孰匹之?余曰:“其朱竹垞乎?王才美于朱,而学足以济之;朱学博于王,而才足以举之。是真敌国矣。他人高自位置,强颜耳。”曰:“然则两先生殆无可议乎?”余曰:“朱贪多,王爱好。”
尝与天章昉思论阮翁,可谓言语妙天下者也,余忆敖陶孙之目陈思王云: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冯先生以为无当,请移诸阮翁。
次韵诗,以意赴韵,虽有精思,往往不能自由。或长篇中一二险字,势难强押,不得不于数句前预为之地,纡迥迁就,以致文义乖违。虽老手有时不免。阮翁绝意不为,可法也。
元白、皮陆,并世颉颃,以笔墨相娱乐。后来效以唱酬,不必尽佳,要未可废。至于追用前人某诗韵,极为无谓。犹曰偶一为之耳,遂有专力于此且以自豪者。彼其思钝才庸,不能自运,故假手旧韵,如陶家之倚模制;渔猎类书,便于牵合,或有蹉跌,则曰韵限之也。转以欺人,嘻,可鄙哉!
强为七言长古诗者,如瞽者入市,唱叫不休;强为五言短古诗者,如贫士乞怜,有言不尽,皆足以资笑噱。若近体诗之涂朱傅白,搔头弄姿者,勿与知可也。
千顷之陂,不可清浊;天姿国色,粗服乱头亦好。皆非有意为之也。储水者期于江湖,而必使之潆洄澄澈,是终为溪沼耳。目矜容色,而故毁其衣妆,有厌弃之者矣。免于此二者,其惟吴天章乎!
天章绝口不谈诗,独与余细论,甚相得也。出诗卷属余评骘,余以饥驱少睱,请俟异日。今天章已下世,其诗卷余不可得而见矣。愧负良友,悲夫!
昉思在阮翁门,每有异同,其诗引绳削墨,不失尺寸。惜才力窘弱,对其篇幅,都无生气。故常不满人,亦不满于人。
讨论《谈龙录》中的一段引文,把握作者的观点。
(1)洪升、王士稹、赵执信讨论诗歌的艺术性以画龙为例分别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提示:洪升求全不求粹,认为做诗如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一鳞一爪都不能忽略。
王土稹求粹不求全,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或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根本看不到全体,所以只要画出精粹部分就可以了,不必求完整。
赵执信主张既粹且全,以粹概全,就是说,心目中先有完整的龙才去画龙的一鳞一爪,而画一鳞一爪也正是要反映龙的全体。
(2)本文作者通过对洪、王、赵主人观点的评述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提示:作者认为洪升重视全面忽略了粹是自然主义;王士祺看重一鳞一爪而忽视全体是形式主义;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作者赞成赵执信的观点,提出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
深人讨论问题,把握文章的精粹。课文提出,“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欣赏艺术的体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提示:首先,王、赵的看法是片面的。课文指出,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但是,那种绘制全龙、须眉毕现的雕塑绘画一定就是自然主义因而不足取吗?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对课文的观点补充、修正。例如下述说法:
绘制全龙功不可没。世界上本没有龙。龙是画家、雕塑家想像的产物。艺术创作中先有了完整的龙的形象,画家、雕塑家才能从龙的全体出发画出龙的一鳞一爪,才能通过一鳞一爪反映龙的全体。观赏者心目中也要有龙的完整形象,在看了画上的一鳞一爪之后,全龙才能在想像中再现出来。
以具有象征作用和概括力量的一鳞一爪表现全龙是以粹概全;以全龙表现神话世界也是以粹概全。对于整个神话世界来说,全龙成了精粹的“一鳞一爪”。所以绘制全龙不能一概否定。
七.教学后记:
6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教学目的
一、了解我国古代艺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二、运用课文的观点阐明一些文学现象。
教学设想
课文里有两段引文十分重要。作者通过引述并分析《谈龙录》里一段话阐明全和粹、虚和实的辩证统一关系,确立了基本观点。引用《画筌》中的一段话是为了说明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处理空间的一般表现方法,舞蹈精神是中国艺术的共同特点。教学中应围绕这两段话,讲清重要的概念,把握作者的观点。
既粹且全,虚实相生,舞蹈精神,这些观点是全文精粹。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观点,透视课文举出的绘画、戏曲、舞蹈、建筑等种种艺术现象,并且进一步观察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在文学中的运用,搞好迁移训练。
在教学中可把握课文精要,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课时安排
二课时
阅读准备
翻译《谈龙录》、《画筌》的两段引文。
补充注释
①哂:dhěn,讥笑。②第:只,仅。③位置相戾:虚实不分,互相干扰。戾,lì乖张,不讲情理,这里是不守规矩的意思。④赘疣:比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⑤虚实相生:虚和实互相补充,互相衬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自读讨论,把握精粹
1.口头翻译课文引用的《谈龙录》、《画筌》里的两段话。
2.根据课文的具体讨论,解释下列名称术语。
需解释的术语及参考答案:
全——(艺术)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粹——(艺术)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全与粹的关系——既粹且全,辩证地结合、统一。
典型化——对生活和自然加以提炼,去粗取精,提高,集中,达到全和粹辩证地结合、统一。(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加以综合,从典型化的过程、目标两方面组织答案。)
自然主义——只讲“全”而不顾“粹”。
形式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
现实主义——以粹概全,全和粹辩证地结合、统一。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实”——画面中的实景、真境。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虚”——画面中的空景、神境(或“艺术空白”)。
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的艺术特征。
3.讨论《谈龙录》中的一段引文,把握作者的观点。
(1)洪升、王士稹、赵执信讨论诗歌的艺术性以画龙为例分别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提示:洪升求全不求粹,认为做诗如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一鳞一爪都不能忽略。
王土稹求粹不求全,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或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根本看不到全体,所以只要画出精粹部分就可以了,不必求完整。
赵执信主张既粹且全,以粹概全,就是说,心目中先有完整的龙才去画龙的一鳞一爪,而画一鳞一爪也正是要反映龙的全体。
(2)本文作者通过对洪、王、赵主人观点的评述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提示:作者认为洪升重视全面忽略了粹是自然主义;王士祺看重一鳞一爪而忽视全体是形式主义;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作者赞成赵执信的观点,提出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
4.深人讨论问题,把握文章的精粹。课文提出,“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欣赏艺术的体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提示:首先,王、赵的看法是片面的。课文指出,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但是,那种绘制全龙、须眉毕现的雕塑绘画一定就是自然主义因而不足取吗?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对课文的观点补充、修正。例如下述说法:
绘制全龙功不可没。世界上本没有龙。龙是画家、雕塑家想像的产物。艺术创作中先有了完整的龙的形象,画家、雕塑家才能从龙的全体出发画出龙的一鳞一爪,才能通过一鳞一爪反映龙的全体。观赏者心目中也要有龙的完整形象,在看了画上的一鳞一爪之后,全龙才能在想像中再现出来。
以具有象征作用和概括力量的一鳞一爪表现全龙是以粹概全;以全龙表现神话世界也是以粹概全。对于整个神话世界来说,全龙成了精粹的“一鳞一爪”。所以绘制全龙不能一概否定。
一什么一什么的成语
【一鞍一马】比喻一夫一妻。
【一班一辈】指同等,不相上下。
【一彼一此】一时那样,一时这样。指局势或情况等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一步一鬼】走一步路就好像碰到一个鬼。形容遇事多疑。
【一步一个脚印】比喻做事踏实。
【一班一级】犹言一官半职。泛指官职。
【一步一计】指人善于使用计谋,诡计多端。
【一钵一瓶】钵、瓶:和尚的饮食器具。指和尚云游时的简单食具。形容家境贫寒
【一步一趋】步:行走;趋:快走。别人走一步,他也走一步。形容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一鞭一条痕】比喻做事着着落实或说话切中要害。同“一棒一条痕”
【一棒一条痕】本为佛教禅宗习用语。后比喻做事着着落实或说话切中要害。
【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掴:用巴掌打。抽一鞭出现一条血痕,打一掌出现血印。比喻做事有效用,立竿见影
【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掴:用巴掌要。打一棒子留下一条痕迹,打一巴掌手掌留下血迹。比喻做事扎实,效果明显。
【一悲一喜】既悲伤又高兴。
【一板一眼】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一吹一唱】吹:吹嘘。唱:唱和。两个人说话,互相帮衬。
【一长一短】形容说话絮叨,琐谈不休。
【一唱一和】一个先唱,一个随声应和。原形容两人感情相通。现也比喻二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
【一倡一和】①指一个先唱,一个和声,形容两人感情相通。后多比喻两人相互配合,彼此呼应。倡,亦作“唱”。②指鸣声相呼应。
【一草一木】比喻极微小的东西。
【一成一旅】成:古时以方圆十里为一成;旅:古时以兵士五百人为一旅。形容地窄人少,力量单薄。
【一痴一醒】痴:傻。时而痴迷,时而清醒。
【一酬一酢】酬:向客人人敬酒;酢:向主人敬酒。一来一往地互相敬酒。
【一弛一张】弛:放松弓弦。张:拉紧弓弦。古时常以比喻施政宽严相济;现多比喻生活、工作要合理安排,有松有紧,劳逸结合。同“一张一弛”。
【一搭一档】指互相配合,彼此协作。有时含贬意。
【一递一答】彼此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替谈话,互相应答。
【一搭一档】谓互相配合,彼此协作。有时含贬意。
【一点一滴】形容微小零星。
【一递一句】彼此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替谈话,互相应答。
【一递一口】彼此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替谈话,互相应答。
【一箪一瓢】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一递一声】彼此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替谈话,互相应答。
【一旦一夕】形容很短的时间。同“一朝一夕”。
【一德一心】德:心意。大家一条心,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
【一东一西】一个在东,一个在西。指各在遥远的一方。也比喻背道而驰。
【一分一毫】形容很少的数量。
【一分一厘】分、厘:金钱单位,1元=10角,1角=10分,1=10厘。形容很少的数量。
【一鼓一板】鼓、板都是演唱时用以调和节奏的,两者不可分离,因以喻互相帮衬。
【一鼓一板】鼓、板都是演唱时用以调和节奏的,两者不可分离,因以喻互相帮衬。
【一干一方】“干”与“千”、“方?”与“万”字形相似,一干一方?即一千一万的隐语。这是明代官场行贿的黑话。
【一龟一鹤】用以比喻长寿。
【一掴一掌血】掴:用巴掌打。打一掌出现血印。比喻做事有效用,立竿见影
【一还一报】指做一件坏事后必受一次报复。
【一晦一明】一暗一明。常指昼夜循环。
【一壑一丘】壑:山沟;丘:土山。原指隐者所居之地。后多用以指寄情山水。
【一举一动】指人的每一个动作。
【一家一火】指所有家当什物。
【一家一计】指一夫一妻的家庭生活或财产。亦引申为一家人。
【一节一行】谨守一种德行。常指丢弃大义而史注重小节德行。
【一夔一契】夔契都是舜时贤臣,后因以之喻良辅。
【一口一声】犹口口声声。
【一马一鞍】比喻一夫一妻,白头偕老。
【一模一样】样子完全相同。
【一拉一唱】唱:唱和。一个人拉琴,另一个人唱和。比喻两人互相配合,一个下面说话,另一个在旁帮腔。
【一年一度】度:次。每年一次的意思。
【一厘一毫】形容极少的数量。
【一年一回】指一年一次。
【一龙一蛇】忽而像龙的出现,忽而像蛇的蜇伏变化多端。比喻人的处藏或出或处,或显或隐,随着情况的不同而变更。
【一来一往】形容动作的反复或交替。
【一龙一猪】一是龙,一是猪。比喻同时的两个人,高下判别极大。
【一鳞一爪】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一瓶一钵】瓶、钵:和尚盛饮食的器具。指和尚云游时携带的最简单的食器。也比喻家境贫穷,生活简朴。
【一贫一富,乃见交态】交态:人情世态。人经历过贫穷和高中两种地位,才能认清人情世态。
【一拍一吻缝】比喻因情意相投或有利害关系,一下子就说到一起或结合在一起。
【一颦一笑】颦:皱眉。指忧和喜的表情。
【一喷一醒】原指斗鸡要用水喷,使之清醒后再斗。后比喻推动督促。
【一嚬一笑】指不高兴或喜悦的表情。嚬,皱眉。
【一趋一步】趋:快走;步:慢走。形容紧跟着人家走。也比喻模仿或追随别人。
【一琴一鹤】原指宋朝赵抃去四川做官,随身携带的东西仅有一张琴和一只鹤。形容行装简少,也比喻为官清廉。
【一丘一壑】丘:土山;壑:山沟。原指隐者所居之地。后多用以指寄情山水。
【一诎一信】诎:通“屈”,弯曲;信:通“伸”,伸展。一屈一伸。
【一是一,二是二】形容说话老老实实,毫不含糊。
【一生一代】指一辈子。同“一生一世”。
【一丝一毫】丝、毫: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一点点儿,极小或极少。
【一手一脚】一个人的手足。指单薄的力量。同“一手一足”。
【一时一刻】指非常短暂的时间。
【一生一世】一辈子。
【一死一生】指有关生死的关键时刻。
【一生一死,乃见交情】只有一起共过患难,才能显示出交情的深浅。
【一觞一咏】觞:古代盛酒器,借指饮酒;咏:吟诗。旧指文人喝酒吟诗的聚会。
【一式一样】完全是一个式样。形容完全相同。
【一手一足】一个人的手足。比喻力量单薄。
【一天一地】满天满地。形容到处都是。
【一替一句】双方彼此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替谈话,互相应答。
【一物一偏】一物:万种中的一种;一偏:全面中的一面。指一知半解,不全面。
【一五一十】五、十:计数单位。五个十个地将数目点清。比喻叙述从头到尾,源源本本,没有遗漏。也形容查点数目。
【一物一制】指有一种事物,就会有另一种事物来制服它。
【一物一主】比喻每一事物必有所属。
【一喜一悲】既有让人高兴的事,也有令人悲伤的事。
【一心一德】大家一条心,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
【一心一腹】指一条心。
【一心一计】一个心眼,一样的想法。指与对方的想法尽量一致。
【一心一力】犹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一心一路】犹一心一意。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
【一笑一颦】指脸上的表情。同“一颦一笑”。
【一熏一莸】熏:香草;莸:臭草。比喻善常被恶所掩盖。
【一心一意】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
【一薰一莸】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薰莸混在一起,只闻到臭闻不到香。比喻善常被恶所掩盖。
【一夕一朝】一个晚上或一个早晨。形容很短的时间。同“一朝一夕”。
【一予一夺】一回儿给了,一回儿又拿回去。
【一言一动】一句话和一个行动。也指每句话和每一个行动
【一迎一合】迎:逢迎。迎合他人
【一迎一和】指一味迎合。
【一缘一会】指有缘相合。
【一言一泪】形容文字写得凄楚感人。
【一咏一觞】咏:吟诗;觞:古代盛酒器,借指饮酒。旧指文人喝酒吟诗的聚会。
【一言一行】每句话,每个行动。
【一吟一咏】指吟诗作赋。
【一游一豫】豫:游乐。常指帝王的游乐生活。
【一豫一游】豫:游乐。常指帝王的游乐生活。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指事物矛盾的两个对立面;道:事物发展的规律。既有阴,又有阳,这就是道,即事物发展的规律。
【一饮一啄】饮:喝水;啄:鸟类吃食。原指鸟类要吃就吃,想喝就喝,生活自由自在。后也指人的饮食。
【一则一,二则二】形容说话老老实实,毫不含糊。同“一是一,二是二”。
【一字一板】形容说话从容清楚,吐字清晰,也指严肃认真,毫不苟且或正正经经,合乎规矩。
【一张一弛】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口粥,一口饭,都应当想到来得不容易。劝告人们要尊重劳动,爱惜粮食。
【一枝一节】①本指树木的枝节。②比喻事物之细小部分。
【一肢一节】比喻事物的一小部分。同“一肢半节”。
【一肢一节】比喻事物的一小部分。同“一肢半节”。
【一字一泪】一个字就仿佛是一滴眼泪。形容文字写得凄楚感人。亦作“一言一泪”。
【一治一乱】治:太平盛世。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太平盛世与乱世相间隔。
【一臧一否】臧:善,好。一吉一凶。
【一坐一起】犹言一举一动。指人的每一个动作。
【一枝一栖】比喻找到一份职业或栖身之所。
【一杖一条痕】打一棒子留下一条痕迹。比喻做事扎实,效果明显。
【一针一线】比喻极微小的东西。
【一朝一夕】朝:早晨;夕:晚上。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很短的时间。
【一重一掩】指山峦重迭稠密。
【一针一缐】比喻细微的东西。缐,亦作“线”。
【一枝一叶总关情】关情:关心,动情。对一枝一叶都细心关注。比喻对人民的疾苦细致入微的关怀。
【一字一珠】一个字就象一颗珍珠。形容歌声婉转圆润。也比喻文章优美,辞藻华丽。
伯道无儿伯道:邓伯道。旧时对他人无子的叹息。
痴儿呆女指天真无知的少男少女。
倒绷孩儿绷:包扎。接生婆把初生婴儿裹倒了。比喻一向做惯了的事因知一时疏忽而弄错了。
丢下耙儿弄扫帚放下这样,又做那样。道比喻事情总做不完。
儿女成行可以把儿女排成一个行列。形容子女很多。
儿女情长指过分看重爱情。
儿女心肠年轻男女的柔情。亦内指感情丰富、助人为乐的心性。
非同儿戏比喻事情很重要,不是闹着玩的。
公子哥儿指富贵人家只讲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子弟。
孤儿寡妇死了父亲的孩子,死容了丈夫的妇女。泛指失去亲人,无依无靠者。
虎不食儿老虎凶猛残忍,但并不吃自己的孩子。比喻人皆有爱子之心,都有骨肉之情。
黄发儿齿比喻人长寿。
和颜悦色[héyányuèsè]
基本释义
颜:面容;悦:愉快;色:脸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百善可亲。
褒义
出处
《论语·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也。”邢昺疏:“善柔,谓度面柔,和颜悦色以诱人者也。”
和容悦色[héróngyuèsè]
基本释义
形容和善可内亲。同“和颜悦色”。
出处
《红楼梦》第六八回:“那凤姐却是和容悦色,满嘴里‘好妹妹’容不离口。”
一、一生一世
1、读音:yīshēngyīshì
2、释义:一辈子。
3、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三回:“他倒拿定一个主意:说是人生婚配,关系一生一世的事,不是混闹得的。”
4、造句:
(1)人的生命一生一次,重视安全一生一世。
(2)我一生一世忘不了的就是那宽广无边的父爱。
二、一颦一笑
1、读音:yīpínyīxiào
2、释义:颦:皱眉。指忧和喜的表情。
3、出处:《韩非子·内储说左上》:“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
4、造句:
(1)所谓倾国倾城,一个小小的女子无需铁马兵戈,她的一颦一笑足以改写历史。
(2)即使是一颦一笑,都蕴含着她的恬静美。
三、一年一度
1、读音:yīniányīdù
2、释义:指每年一次。
3、出处:宋·王安石《送吴显道》诗之五:“惟有春风应最惜,一年一度一归来。”
4、造句:
(1)一年一度的暑假即将开始了。
(2)为了迎接一年一度新春佳节的到来,街上早已张灯结彩。
四、一言一行
1、读音:yīyányīxíng
2、释义:每句话,每个行动。
3、出处:清·冯景《今世说序》:“则夫一言一行,传其人之神,何以异是。”
4、造句:
(1)?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新老师的一言一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五、一分一厘
1、读音:yīfēnyīlí
2、释义:分、厘:金钱单位,1元=10角,1角=10分,1分=10厘。形容很少的数量。
3、出处: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但是一切善良的愿望改变了他们的阶级本性的一分一厘一丝一毫没有呢?”
4、造句:
(1)勤政从一言一行做起,廉政从一分一厘拒之
(2)?扪心自问,我经手这么多款项,从来没有私自挪用过一分一厘。
六、一心一意
1、读音:yīxīnyīyì
2、释义: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
3、出处:《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免为庶人,徙章武郡,是岁嘉平元年。”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
4、造句:
(1)他一心一意地工作,丝毫不顾忌他人的闲言碎话。
(2)今后少和你的那些三朋四友来往,一心一意在学校学习好了。
七、一时一刻
1、读音:yīshíyīkè
2、释义:短暂的时间
3、出处:《二刻拍案惊奇》
4、造句:
(1)水、阳光、空气是人生活的三大基本要素,一时一刻也离不了。
(2)就业指导不是一时一刻的工作,而是一个贯穿高职生培养全过程的一项工作。
八、一点一滴
1、读音:yīdiǎnyīdī
2、释义:形容微小零星。
3、出处: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清贫》:“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
4、造句:
(1)志大才疏的人,尤其应该到基层去,从一点一滴的实际工作做起。
(2)学书法也一样,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
一鳞半爪是什么意思?
一鳞半爪的意思是: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百西露半爪,若隐若现,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只是事物的一部分,也比喻事物的零星片段的。
一鳞半爪度,读音:[yīlínbànzhǎo]
出处:唐·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苏涣》:“三年中作变律诗九首,上广州李帅,其文意长于讽刺,亦有问陈拾遗一鳞半甲。”
造句:
1、我必须承认我的科学知识只是一鳞半爪。
2、他还使用了缝纫机,打字机,电子元器件和其他答一鳞半爪。
3、未必全都知道这一段历史,即使知道一鳞半爪,印象也不一定就怎么深刻。
4、你了解专到的只是事情的一鳞半爪,全过程你并不了解。
5、观察问题要全面,不要抓住一鳞半爪就轻率地下结论。
6、有时要被迫在极短的时间内对一鳞半爪的情报做出反应。
7、我能回忆起那段时间一鳞半爪的感觉,但形不成什么想法,付诸不了行动。
8、但是她属有自己的优势,她只要从三千修奴口中听到一鳞半爪的东西就可以推断出很多东西来。
9、那过去的辉煌,只有在历史的故纸堆里找到一鳞半爪。
10、可要说当年发生了什么事,你们保证没有一个清楚,就算是道听途说过一些,知道的也只是一鳞半爪。
一鳞半爪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若隐若现,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只是事复物的一部分,也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唐·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苏涣》:“三年中作变律诗九首,上广州李帅,其文意长于讽刺,亦有陈拾遗一鳞半甲(成语出处)。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结构:并列式。制
近义词语:支离破碎、残缺不全、断帛裂锦。
反义词语:完美无缺、十全十美。
基本用法:并列式;作宾语、定语;指残缺不全。不能用“任何”修饰。
典型示例:百
1、峻青《夜宿灵山》:“未必全都知道这一段历史,即使知道,印象也不一定就怎么深刻。”
2、清·叶廷琯《鸥波渔话·莪洲公诗》:身后著作,年久多度散佚,余遍为蒐罗,仅得诗三帙,丛残不具首尾,于诸集殆不过耳。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