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安贫乐贱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安贫乐贱的意思及解释,第1张

形容成语安贫乐贱的意思及解释,形容成语安贫乐贱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安贫乐贱的意思及解释 成语大全,第2张

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故事

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后弃官归隐。后世称靖节先生。有《陶渊明集》。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丧母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陶渊明

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抗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颗柳树,固被人称为五柳先生。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的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拟挽歌辞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历程(有关陶渊明的生年仍有待考证,因此此处的六十三年之说也有待考证),与世长辞。他被安葬在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县和星子县交界处的面

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后弃官归隐。后世称靖节先生。有《陶渊明集》。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丧母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陶渊明

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抗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颗柳树,固被人称为五柳先生。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的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拟挽歌辞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历程(有关陶渊明的生年仍有待考证,因此此处的六十三年之说也有待考证),与世长辞。他被安葬在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县和星子县交界处的面阳山脚下。如今陶渊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块碑石组成,正中楷书“晋征土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刻墓志,右刻《归去来兮辞》,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孙所立。

“安贫乐道”百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如“匪道曷依,匪善奚敦”(《荣木》)。“好爵吾不萦,厚馈吾不酬。……朝与仁义生,夕死度复何求”(《咏贫士》其四)。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问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像疏广对疏受所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答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内,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容“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捱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安贪乐道是什么意思

【解释】道:主张,思想。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旧时士大夫所主张的百为人处世之道。

【出处】《后汉书·杨彪传》:“安贫度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示例】劝人~是古今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络,开过的方子版也很多,但都没有十全大补的功效。◎鲁迅《花边文学·安贫乐道法》

【近义词】安贫守道

【反义词】为权所欲为、胡作非为

拼音:ānpínlèdào

解释: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旧时士大夫所主张的为人处世之道。

典故:《后汉书·韦彪传第十六》:“安贫乐道,恬于进趣。”

举例:劝人~是古今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络,开过的方子也很多,但都没有十全大补的功效。(鲁迅《花边文学·安贫乐道法》)

故事:

传说,孔子有学生3000,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颜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颜回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颜回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

颜回,字子渊,所以也叫颜渊。

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颜回,真贤者啊!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他乘饭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箪,舀水用的器具是木头做的瓢。这要是落在别人头上,则是不堪忍受的了,但是颜回始终感到满足、快乐。颜回确实是个十分贤德的人啊!

孔子十分赞赏颜回的这种品德。然而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品德呢?孔安国说,这是“安于贫而乐于道”。

还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在你3千多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说;“只有颜回最好学。他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意指,颜回最爱学习。他遇着发怒的时候,能做到随发随化,从不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有了错误就改,决不重犯。

颜回29岁头发尽白,32岁就死去了。孔子为他的短命感到非常悲痛。

成语“安贫乐道”、“陋巷箪瓢”、“箪食瓢饮”、“箪瓢屡空”、“迁怒于人”均来自本故事。

意即: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对艰苦的生活泰然处之。

其他信息——

常用:常用成语

年代:古代成语

结构:联合式成语

词性:中性成语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甘于贫困恶劣的环境

近义词:安贫守道安贫乐贱

反义词:为所欲为胡作非为离经叛道

英文:becontentedinpovertyanddevotetothingsspiritual

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

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原诗:

《饮酒·其五》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释义: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注释:

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朝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扩展资料:

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

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

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饮酒·结庐在人境

此应该就是指远离官场尘嚣,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有真意就是其中包含着人生的来真理。换句话说就是感受到平平淡淡才是真,这种悠闲的生活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源

欲辩的就是前文提到的真意,已忘言就是不知道怎么去表达。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知万语尽在不言中。这种来自生活道的真实体会,是只在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自己用心去体会才能明白。

此中真意唯有此中人了解,陶潜厌倦世俗的尔虞我诈来到此地归隐,他深知这种悠闲知的田园生活不是那些在喧嚣世界里追名逐利的人所能理解的道,既然无法理解,再怎么和那些人说这专里的好都是徒劳的,所以“欲辨已忘言”不是陶潜真的忘了,而是他觉得有些事多说无益,有心人自会前往,何必再属让喧世吵杂乱了自己的清幽生活。

此应该就是指远离官场尘嚣,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有真意就是其中包含着人生的真理。换句话说就是感受copy到平平淡淡才是真,这种悠闲的生活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

欲辩的就是前文提到的真意知,已忘言就是不知道怎么去表达。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道,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这种来自生活的真实体会,是只在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自己用心去体会才能明白。

饮酒①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②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③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④

注释

《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②人境:人类聚居的地方。③日夕:近黄昏的时候。④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齐物论》:“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意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评析】

这首诗名为饮酒而在诗中却只字未提及饮酒,恰恰应对了诗人“意不在酒”,而为意境深远的田园生活。悠然自得的他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返璞归真,乃至步入得“真意”而“忘言”的人生境界。然而这只是作者向往和平而美好的生活,渴望没有喧扰,没有战争,百姓安居乐业。可事实上整个社会环境是“激流暗涌”,“一触即发”的动荡即将来到,个中滋味谁人能知,忧国忧民的他心系百姓的安危与生活才是作者的本意,借酒表义向往美好正是前后呼应。

[编辑本段]赏析品评

起首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何等平淡,何等自然,似乎是诗人不经意地在与你谈话,然而,那内涵、那滋味却又是相当丰富的。首先,它蕴涵着诗人对田园生活深深的喜爱。

"结庐在人境",而又能不受车马之喧的侵扰,这里满含着诗人对人境之喧闹、官场仕途的厌恶和对安静田园之赞美;其次,诗人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一矛盾状况所作的解答,是"心远地自偏",这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只要"心远",就自会去寻求偏远之地,从而达到无车马之喧的境界;再是只要"心远",无论地之实际上的偏远与否,都会达到心灵的宁静,这与佛教思想特别是禅宗境界已很相似。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对上句"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坐实。它不是抽象地论证,而是由虚入实,信手拈出诗人田园生活的一个最典型、最形象、最具有审美意义的场景,给予了最完美、最艺术而又最自然的表现。诗意深醇,却又元气浑成,融和冲淡,又能天然入妙,遂成千古绝唱!苏东坡对此曾有一段精彩评论:"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此未可于文语句间求之。今皆作‘望南山'觉一篇神气索然"(《竹庄诗话》)。在宋代,陶诗此句,诸版本皆作"望南山","望"与"见"虽字义相同,却有"有意"与"无意"的细微区别,大概自苏东坡有了这段精彩的分析之后,"望"字遂罢。此二句,除"采""见"两个动词,悠然天成,趣闲累远,其余动词,"菊""东篱""南山"等,亦无不佳。以至于这些物象以后成为田园、归隐与情趣高雅,不同凡响的象征物,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构成。它们初看上去,如此随意散缓,但如细品,则滋味无穷。这种感觉亦如东坡所评:"(渊明诗)初

看若散缓,熟读有奇趣",而要想品出个中滋味,则又"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景物虽在目前"而"此味不可及也"。(宋人张戒《岁寒堂诗话》)。

诗人采菊东篱,有如倾听着大自然美妙的音响,观赏着大自然美妙的画面,那里一定有着清清的泉水,奏着庄严的天籁,那菊花一定散发着醉人的芳香,使诗人陶然欲醉,意与境会妙不可言。悠然之间,诗人举首展望,远远的庐山映入了眼帘,这时,诗人才发现,天色已是傍晚,一层淡淡的暮霭笼罩着远处的山景,使它更具绰约朦胧之美,在这绝美的日夕山色之中,飞鸟们结伴而归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佳"字好,它恰如其分地透露处了诗人对"山色日夕"的感觉和体会,发人联想到那傍晚的山色;"飞鸟"二字,既是眼前之实景,为这平淡的画面增添了一点动感,同时,它又使人感到具有某种象征意味,使人感到它既是客体之物象,有时诗人主观之自我。它是"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那只倦于车马之喧而皈依山林的飞鸟吧!

结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由实化虚,以虚涵实,妙极!就其思想来说,当源于庄子:"辩者也,有不辩也,大辩不言"(《庄子·齐物论》);"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诗人说自己从大自然里得到了许多启示,领会到人生之真谛,但又感到无法用言语表达,当然,也无须用言语表达。诗人由"欲辩"而达"忘言",这也是一种新的人生境界吧!就艺术而言,它涵盖了更多的,更丰富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各中滋味,就留给读者自己品味了

贱字成语

包含“贱”的成百语共有44个

1)安贫乐贱

2)卑身贱体

3)不知贵贱

4)贩贱卖贵

5)谷贱伤农

6)贵不凌贱

7)贵德贱兵度

8)贵而贱目

9)贵耳贱目

10)贵古贱今

11)贵贱高下

12)贵贱无常

13)贵贱无二

14)贵人贱己

15)贵少贱老

16)贵阴贱璧

17)贵远贱近

18)贵壮贱老

19)贵壮贱弱

20)贱敛贵出问

21)贱敛贵发

22)贱买答贵卖

23)贱目贵耳

24)贱入贵出

25)屦贱踊贵

26)乐贫甘贱

27)买贱卖贵

28)贫贱不移

29)贫贱骄人

30)贫贱糟糠

31)贫贱之知

32)贫嘴贱舌

33)亲疏贵贱

34)人离乡贱

35)人微言贱专

36)赏不遗贱

37)贪财贱义

38)压良为贱

39)烟花贱质

40)自轻自贱

41)贱骨头

42)贫贱不能属移

43)贫贱亲戚离

44)贫贱之交不可忘

【贱骨头】指不自尊、不知羞耻或不知好歹的人。

【贱敛贵发】低价卖进,高价卖出。同“贱敛贵出”。

【贱买贵卖】低价买进,高价售出。

【贵而贱目】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买贱卖贵】指低价买进而高价卖出。

【隆古贱今】推崇古代,轻视当今。

【踊贵屦贱】踊:古代为受过刖刑的人制作的鞋;屦:用麻、草制成的鞋。受刖刑者穿的鞋价钱比普通人穿的鞋还要贵。比喻社会现象不正常。

【贱目贵耳】指轻视眼前所见,重视远道传闻。比喻舍近求远。

【贵贱高下】指人的社会地位高低不同。

【贵阴贱璧】贵重光阴甚于玉璧。比喻时间的宝贵。

【贵远贱近】以为与当世相隔久远的就珍贵,相隔近的就低贱。

【贩贱卖贵】指低价买进而高价卖出。同“买贱卖贵”。

【不知贵贱】指不知事物的轻重与价值。

【卑身贱体】①谓俭约勤苦。②弯腰俯首,屈从奉迎。

【安贫乐贱】安于贫贱,并以此为乐。

【征贵征贱】征:征兆。征贵:涨价的征兆;征贱:跌价的征兆。指价格波动的征兆。

【贫贱糟糠】指贫贱时一起过患难生活的妻子。

【压良为贱】旧指强买平民女子为奴婢。

【贵人贱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表示谦虚。

【贵贱无常】人的身份地位并不是永恒不变的。

【贵贱无二】对高贵和卑贱的人态度一样。

【谷贱伤农】谷:粮食。指粮价过低,使农民受到损害。

【贫贱之知】贫困时结交的知心朋友。

【亲疏贵贱】亲密、疏远、富贵、贫贱的种种关系。形容地位和关系不同的众人。

【人微言贱】犹言人微言轻。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

【贪财贱义】贱:轻视;义:道义。贪图钱财,轻视道义。

【贵少贱老】看重年轻力壮者而轻视年老体弱者。同“贵壮贱老”。

【高低贵贱】贵:尊贵。指物体的价值或人的地位的高下等级。

【贵耳贱目】重视传来的话,轻视亲眼看到的现实。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身微命贱】身:身份;微:低微;贱:卑贱。身份低微,命也不值钱。

【怜贫惜贱】怜:怜悯;惜:爱惜;贱:地位低下。怜悯贫穷的人,爱护地位低下的人。

【多贱寡贵】货物多则价格便宜,货物少则价格昂贵。

【烟花贱质】旧指妓女。

【位尊贱隔】位:官位;贱:指地位卑贱的人,即老百姓。官位越高就与百姓之间的距离越大。

【贵德贱兵】贵德:重视德行;贱兵:轻视武力。比喻重德行感化,不重强制刑罚。

【贵不凌贱】凌:欺侮,逼迫。富贵的人不欺侮贫贱的人。

【赏不遗贱】奖赏时不要遗留地位低下的人。

【尊古贱今】尊祟古代的,轻视当代的

【乐贫甘贱】甘:甘愿;贱:地位卑贱。乐于贫困的生活,甘于卑贱的地位。

【贫贱不移】移:改变。不因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低下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形容意志坚定。

【贫贱之交】贫困时结交的知心朋友。

【贱敛贵出】低价卖进,高价卖出。

【屦贱踊贵】原指被砍郐的人很多,致使鞋子价贱而踊价贵。后形容刑罚既重又滥。也比喻犯罪的人多。

【贵人贱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表示谦虚。

【贵贱无常】人的身份地位并不是永恒不变的。

【贵贱无二】对高贵和卑贱的人态度一样。

【谷贱伤农】谷:粮食。指粮价过低,使农民受到损害。

【贫贱之知】贫困时结交的知心朋友。

【亲疏贵贱】亲密、疏远、富贵、贫贱的种种关系。形容地位和关系不同的众人。

【人微言贱】犹言人微言轻。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

【贪财贱义】贱:轻视;义:道义。贪图钱财,轻视道义。

【威尊命贱】威:威力。法令尊严、生命贱微,指军令如山倒,宁可牺牲生命,不得抗令。

【贫贱不能移】不会因生活贫困,地位卑微而改变自己的志向。

【贫贱亲戚离】一个人贫贱时,亲戚也会离开他。形容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以金钱多少和地位高低为转移。

【贫贱之交不可忘】贫贱之交:贫困时的知心朋友。指人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朋友。

【贫贱亲戚离,富贵他人合】他人:外人;合:聚合。贫贱时亲朋戚友都疏远你,富贵时素不相识的人都会来巴结你。指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威武:权势,武力;屈:屈服;移:改变。强暴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低下不能使之改变志向。形容意志坚定。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贫贱之交:贫困时的知心朋友;糟糠:酒糟和糠麸。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贫贱之知:贫困时的知心朋友;糟糠:酒糟和糠麸。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

谷贱伤农、百

人离乡贱、

自轻自贱、

踊贵屦贱、

贫贱度之交、

贵耳贱目、

贫贱不移、

贵远贱近、

贵而贱目、

人微言贱、

贵贱无二、

安贫乐贱、问

贱买贵卖、

贵人贱己答、

贵阴贱璧、

贵贱无常、

贵少贱老、

贫嘴贱舌、

贫贱之知、

贩贱卖贵、内

贫贱骄人、

贫贱糟糠、

贵壮贱弱、

贱敛贵发、

贱入贵容出、

压良为贱、

贱敛贵出、

贵古贱今、

卑身贱体、

买贱卖贵

暗斗明争每个字代那个数字

安富恤穷安富尊荣安故重迁安国富民安国宁家安魂定魄安家乐业安家立业安家落户安居乐业安内攘外百安贫乐道安贫乐贱安贫守道安然如故安然无事安然无恙安忍无亲安如盘石安如磐石安如太山安如泰山安若泰山安身乐业安身立命心安理得平安大吉居安思危不安其室度少安毋躁相安无事相安相受除暴安良保国安民存亡安危治国安邦守道安贫守分安常国泰民安随遇而安掷果潘安竹报平安长治久安转危为安惴惴不安暗斗明争暗度陈仓暗度金针暗内箭难防暗箭伤人暗渡陈仓暗箭明枪弃暗投明雾暗云深柳暗花遮柳暗花明绿暗红稀昏天暗地盗名暗世不欺暗室明察暗访明枪暗箭明争容暗斗花明柳暗若明若暗天昏地暗偏信则暗

富贵贫贱的古人论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里仁》 金钱和地位,这是人人所想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不接受。

君子爱财,取之以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君子爱好钱财,但要用正当的手段取得它;贞洁的妇女爱好美色,但要按一定的礼仪去接纳它。

不以富贵妨其道,不以隐约易其心。

唐·韩愈《省试颜子不贰过论》 不因为富贵妨碍他的道义,不以名位改变他的心志。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用不正当手段得到的富有和显贵,对于我就象飘浮在空中的云一样不值得关心。

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 意谓富贵对于我来说,象秋风经过耳边一样。

家有不义之财,则伤本。

《战国策·秦策》 家中如有来路不正之财,就会伤害根本。《挚虞库居铭》“有财无义,恒家之殃”,意近。

人欲余财积蓄之富,而穷年累世不知足。

《荀子·荣辱》 欲:想要,希望。穷年累世:指接连不断,时间长久。意指人对财富的求索是不会厌足的。

自古以来,身居富贵,能知足者甚少。

《旧唐书·李靖传》甚少:很少。

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

《晋书·诸葛长民传》常思:常想。必履:必然践履。在贫困卑贱时常希望得到富贵,在富贵时却必会遇到潜伏的祸机。

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荣。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富有但苟且,不如贫而安乐;生而受辱,不如死而光荣。

何可屈曲从俗,苟求富贵?

《汉书·儒林严彭祖传》 不可因为追求荣华富贵而屈曲迎合世俗。

浮荣不足贵。

唐·陈子昂《感遇》 表面上的荣华并不可贵。

富贵如浮云,金玉不为宝。

南朝·梁·江淹《效阮公诗》浮云:飘浮于空中的云。此喻不值得关心的事物。金玉:泛指珍宝。意指权势和财富不值得去汲汲追求。

富贵于我如浮云。

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浮云:飘浮于空中的云,比喻不值得关心的事物。意指不把富贵放在心里。

富者非财也,贵者非宝也。

三国·魏·曹植《玄畅赋》 非:不是。有财有宝未必就是富贵。

不取于人谓之富,不辱于人谓之贵。

秦:孔鲋《孔丛子》 取:取得。 谓之:叫做,称为。 财产不掠夺于人,可称为富;人格不受侮辱,可称为贵。

乐能知足乃为富,岂必金玉名高资?

宋·欧阳修《盘车图》 名高资:富有著称于世。知足常乐本身就是一种财富,为什么一定要去追求金珠玉石的富有高名?

天下有至宝,而非势也;有至富,而非金玉也。

《艺文类聚·鉴戒》 世上的至宝至富,不是权势地位和金银珠宝。

富以能施为德,贫以无求为德。

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 富贵以能布施行善为德,贫穷以节俭自奉为德。

功名富贵知何物,风雨尘埃惜此身。

金·元好问《感遇》 风雨:喻艰苦生活。 尘埃:喻污浊。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晋·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先师:此指孔孟等儒家先辈。 儒家先辈们留下的教诲,只忧虑仁义之道得不到施行,而不忧虑生活贫困。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戚戚:忧惧貌。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身处贫贱而坦然自若,不屑于热切地求取富贵。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礼记·大学》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财物是次要的东西。

贫穷自在,富贵多忧。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忧:忧虑。

多藏者厚亡,故知富不如贫之无虑。

明·洪自诚《菜根谭》 财货储藏得多损耗也多,所以,财富丰厚的人忧虑也多。

安贫福所与,富贵为祸谋。

晋·傅玄《杂诗》 安贫:安于贫困。 与:给予。 谋:图谋,营求。 意谓安贫可能得福,富贵容易招祸。

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唐·王勃《滕王阁序》 达人:指通达事理的人,达观的人。 旧谓有贤德的人安于贫困生活,通达事理的人知道命运。

安贫乐贱,与世无营。

《后汉书·蔡邕传》 安于贫困的生活,乐于微贱的地位,对世上也无其他谋求。这是旧时儒家的一种处世哲学。

与我同心人,乐道安贫者。

唐·王维《过李揖宅》 乐道:以遵行自己所信奉的道德准则为乐。 安贫:安于贫困的生活。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卫灵公》君子用心求道而不费心思去求衣食。

人贫则志短,马瘦则毛长。

唐·张??《朝野佥载》 旧谓处在贫困境况中的人,往往缺乏志向和勇气。

贵贱无常。

宋·王??《野客从书·??冠子》 富贵卑贱不是永恒不变的。

贵无常尊,贱不常卑。

晋·傅玄《吏部尚书箴》 地位显贵不是永处尊位,出身微贱不会永远卑下。

日有阴晴,月有盈亏。算人无久富长贫。

元·无名氏《杀狗记》第十八出 喻人的境遇会起变化,不会永久的富或永久的穷。

莫言贫贱长可欺……莫言富贵长可托。

唐·李颀《别梁鍠》 莫言:不要说。可欺:可欺侮。可托:可寄托。贫贱和富贵不是永远不可改变的。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唐·李白《古风》 荣华富贵象东逝的水,世间所有的事都象江上波澜,转瞬即逝。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唐·李白《江上吟》 汉水:水名,长江最大支流,从西北向东南流。 此言功名富贵不可能长在,正如汉水不能向西北流一样。

富贵荣华几时兮,朱营碧堂生青苔。

唐·陈子昂《青台引》几时兮:能维持多久呀。朱宫碧堂:红宫绿堂,泛指金碧辉煌的高大建筑。

志苟不固,则贫贱者汲汲营生,富贵者沉沦于逸乐。

晋·葛洪《抱朴子·崇孝》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沉沦:犹沉没、沦落。 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那么贫贱者只迫切地营谋生计,富贵者则沉溺于享乐。

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富不与侈期而奢自来。

唐·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地位尊贵的人容易矣横,家室殷富人容易奢侈。

富贵是无情之物,你看得他重,他害你越大;贫穷是耐久之交,你处得他好,他益你反深。

明·洪自诚《菜根谭·评议》 耐久之交:喻永不变心的朋友。 处:相处。

富贵者贫贱之基,奢侈者寥落之由。

《日闻录》卷一 富贵而佚乐则易招贫贱,奢侈而无度则陷于伦落。

富贵过盛,则必骄佚而生过。

汉·王符《潜夫论·忠贵》 盛:兴旺。 骄佚而生过:骄奢淫逸并产生错误。 佚,同“逸”。

贫不忘俭,富不学奢。

唐·马周《清崇节俭及制诸王疏》 奢:奢侈。

积金累玉,未必是陶朱之智。

汉·王充《论衡·命禄》 陶朱:春秋时,越国名臣范蠡,功成退隐,后成巨富,号陶朱公。财富极多不一定是智者的所为。

力学勿忘家世俭,堆金能使子孙愚。

宋·刘克庄《贫居自警三首》 致力于求取学问,不要忘记勤俭持家的道理,富贵反而使子孙变得愚蠢。

外贫贱易,耐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

清·杜文澜《古谣谚》 处在贫贱,劳苦之境倒容易过。处在富贵、闲散的环境更难。

能知足则常足,故富;能脱俗则不俗,故贵。

明·李贽《焚书·富莫富于常知足》 知足:知道满足。 常:经常,长久。 脱俗:超脱凡俗。 这是古人的一种安贫乐贱、与世无争的处世哲学。

富莫富于常知足,贵莫贵于能脱俗。

明·李贽《焚书·富莫富于常知足》 自知满足和超凡脱俗就是最大的富和贵。

重义轻财大丈夫。

明·沈受先《三元记·博施》 重仁义轻钱财的人,才是大丈夫。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宋·苏轼《前赤壁赋》 苟:如果。 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绝不贪求。

堆金积玉,来处要明。

宋·李之彦《车谷所见·贪欲》 堆金积玉:形容贵重的财物极多。 必须用正当手段,获取财富。

清贫常乐,浊世多忧。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虽清贫但常乐,处在混乱的时世倒多忧。

有道之财方可取,无道之钱莫强求。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正当途径的钱财才应取得,来路不明的钱财不应去拿它。

非理之财莫取,非理之事莫为。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沈小官一鸟害七命》 不符合义理的钱财不要拿取,不合义理的事情不要去做。

勿慕富与贵,勿忧贱与贫。

唐·白居易《续座右铭》 慕:羡慕。 忧:忧虑。

不以贵为安,不以贱为危。

《淮南子·原道训》 不把身居高位看作是安全,认为处于卑下的位置就危险。

与其浊富,宁比清贫。

唐·姚崇《水壶赋》 浊富:浑浊富有。 清贫:清白贫穷。 浊富不如清贫。 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与此意同。

其穷也不忧,其乐也不淫。

唐·柳宗元《校书郎独孤君墓碣》 贫穷也不忧愁,享乐也不放荡。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唐·王勃《滕王阁序》 老当益壮:年纪老了,志气应当更加豪壮。穷且益坚:人穷困,意志应当更加坚定。青云之志:高尚的志趣。

老去才虽尽,穷来志益坚。

宋·陆游《醉醒初觉偶记》 益坚:更坚强。 后句从唐·王勃《滕王阁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化出。

穷不忘操,贵不忘道。

唐·皮日休《六箴序》 人虽穷,但要保持操守,位虽贵,但不要忘记道义。

年老心未老,人穷行莫穷。

宋·佚名《名贤集》 人虽年老,雄心仍在;人虽贫穷,德行不能有亏。

论起荣华富贵,原不过是过眼云烟。

宋·苏轼《宝绘堂记》 荣华富贵如过眼即逝的云霞和烟雾。

荣枯得失,犹如水月镜花,事过即忘。

《修身宝鉴》 荣枯:草类开花和枯萎,喻人的昌盛显达和衰败困顿。 水月镜花: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比喻虚幻的东西。

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

宋·严羽《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 富贵可轻视,名节要看重。

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

清·黄宗羲《山居杂咏》 输心:献纳诚心。其:犹“岂”,表示反诘。 死亡不能使自己出卖身心,贫困的生活更不能使自己有所动摇,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名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宋·黄庭坚《跋王荆公禅论》 溺:沉湎无节制,色:女色。 伟人:伟大的人物。 富贵不动其心,名利酒色不溺其志的人,是伟大高尚的人。

鱼不忍饥钩上死,鸟因贪食网中亡。

明·韩贞《韩乐吾先生遗事》 比喻贪欲会使人走向灭亡。

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泉之鱼,死于芳饵。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芳:香。 饵:钓鱼用的鱼食。 引申为诱人的东西。 言高飞鸟、深渊鱼都为食而死,亦喻人为财而亡。

晴空朗月,何天不可翱翔,而飞蛾独投夜烛。

明·洪自诚《菜根谭》 何天不可翱翔:哪里不可以飞翔? 飞蛾独投夜烛:自取灭亡。 清·秦应阳《飞蛾》:“飞蛾性趋炎,见火不见我。”我:飞蛾自身。

能贵不能贱,遂为物所攻。

清·张自起《咏怀》 物:指各种享受的东西。 攻:击倒。 说明贪图富贵,就会在“糖弹”面前打败仗。

利欲熏心,随人翕张。

宋·黄庭坚《赠别李次翁》 翕张:收缩伸张。 贪财图利的欲望迷住了心窍,就会使自己处于被动,任人摆布。

受人施者,常畏人。

《孔子家语·在厄》 接受别人施与的人,对施与者常常怀有一种畏惧的心理。 《聊斋志异·神女》:受人求者常骄人,求人者常畏人。

非分之福,无故之获,非造物之钓饵,即人世之机阱。

明·洪自诚《菜根谭》 造物:指造物者,即上帝。 钓饵:引鱼上钩的食物。 机:捕鸟的机槛。 阱:陷阱。

富者,怨之府;利者,祸之胎。

明·张居正《答应天巡抚胡雅斋言严治为善爱》 怨之府:怨恨聚集的地方;大家怨恨的对象。 胎:根源。

渔利者害多,务名者毁至。

清·申涵光《荆园小语》 渔利:以诈述谋求私利。 务名:挖空心思地求虚名。 毁:讥诽。

荣名秽人身,高位多灾患。

三国·魏·嵇康《与阮德如》 荣名:荣誉。 秽:败坏。 高位:高的职位。 说明名利地位并非好的东西,为人不必去追名逐利。

利傍有倚刀,贪人还自贼。

汉·无名氏《甘瓜抱苦蒂》 自贼:自己害自己。 劝人切勿贪利,贪欲过多反而会伤害自己。

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汉·韩婴《韩诗外传》 欲:指私欲,贪欲。 指出人最大的祸害是贪求过多,不知适可而止。

溪壑易填,人心难满。

明·洪自诚《菜根谭》 溪:涧,山间的水流。壑:山沟。言人的贪欲比溪壑更难填平,喻人欲之无止境。 清·程允升《幼学琼林·人事》:“欲心难厌如溪壑,财物易尽若漏卮。

仁为众善本,贪是诸恶源。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仁爱为众多好事的根本,贪欲为各样坏事的源头。

猛兽易伏,人心难降。

明·洪自诚《菜根谭》。

吃人嘴软,使人手软。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吃了、拿了别人的东西,讲话、处事就难于坚持原则。

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

元·无名氏《崔府君断冤家债主·楔子》 螳捕蝉: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说法,喻害人还被害之意。 比喻过分贪心结果适得其反。


阿哇教育-瑞文网-经典美文-优美散文-励志正能量实用好文 » 形容成语安贫乐贱的意思及解释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