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五尺之孤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五尺之孤的意思及解释,第1张

古代人常说7尺男儿,7尺是多高?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资料2:古代“尺”有多长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曰:“邹忌修八尺有余。”如果按今天的尺来计算,邹忌的身长是2.66米还多,这显然太高了。

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19.91厘米。以后,尺大致都要加长一点,到战国时,一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前边提到的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按一尺为23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个子了。又《陈情表》中有“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晋时人,当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4厘米,这样“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说法,而并不是严格按晋尺的,那么,就要在1.2米的基础上再缩短一点,也就是1.1米左右。

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长度单位还有丈(十尺),寻(八尺),常(二寻),此外还有仞。仞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后来,又产生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丝”与“毫”连用,来源于此。

还有“忽”与“微”连用的,也喻指极细微,如《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按通用的说法来算,古代说的七尺男儿,应该是168cm。在今天来说168可能算矮了点,但是在古代人的身高普片比现在的矮,那么,168cm也算正常的了。

堂堂七尺之躯说法刚出现时,一尺不过二十三公分,也就是说7尺也就一米六的样子,以当时的营养水平也算正常身高,看看现在的农民工就知道了

更夸张的是大丈夫zhidao,所谓丈夫丈夫,就是成年男子的通常身高一丈,西周早期的丈,同样一米六的样子

论语把“可以托六尺之孤儿,可以寄百里之命”当做社稷之臣的标准,就是说老国君死了,新国君还是个孩子,忠臣能扶持幼主,但是这个孩子已经身高“六尺”了,这里的尺内是西周标准,也就不到一米的样子,绝对是学龄前儿童

后世华夏的尺变大了不少,到宋时一尺已经很现代尺差不多了,大丈夫自然不可能有一丈高,大丈夫堂堂七尺之躯(超过2米2了)也无从说起,只是传统语言习惯的保留罢了

这样看来,现在的大丈夫们似乎有点名不符实,按某种说法身高连古时的“六尺之孤”也容不如(现代六尺差不多2米了)

至少从这个意思上讲,华夏男性的身高在不断的降低,哈哈

度制时代单位换算公制换算(厘米cm)

商1尺=10寸,1寸=10分

1尺=15.8,1寸=1.58

战国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1丈=231,1尺=23.1,1寸=2.31,1分=0.231

秦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1引=2310,1丈=231,1尺=23.1,1寸=2.31,1分=0.231

汉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引=2310,1丈=231,1尺=23.1,1寸=2.31,1分=0.231

三国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1丈=242,1尺=24.2,1寸=2.42,1分=0.242

西晋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1丈=242,1尺=24.2,1寸=2.42,1分=0.242

东晋及十六国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1丈=245,1尺=24.5,1寸=2.45,1分=0.245

南朝与北朝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南朝:

1丈=245,1尺=24.5,1寸=2.45,1分=0.245

北朝:

1丈=296,1尺=29.6,1寸=2.96,1分=0.296

隋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1丈=296,1尺=29.6,1寸=2.96,1分=0.296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小尺:1丈=300,1尺=30,1寸=3,1分=0.3

大尺:1丈=360,1尺=36,1寸=3.6,1分=0.36

宋元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1丈=312,1尺=31.2,1寸=3.12,1分=0.312

明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裁衣尺:1尺=34,1寸=3.4

量地尺:1尺=32.7,1寸=3.27

营造尺:1尺=32,1寸=3.2

清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裁衣尺:1丈=355,1尺=35.5,1寸=3.55

量地尺:1丈=345,1尺=34.5,1寸=3.45

营造尺:1丈=320,1尺=32,1寸=3.2

很明显,按照唐朝以后的度制,七尺男儿的身高将达到2米以上,这不太可能~~但是按照南北朝以前的度制,所谓七尺男儿无非是在1.7米左右,这和现在的人们的平均身高相差无几~~所以说,七尺男儿的身高应该是1.7米左右~~

顺便补充说明,中国历史一直都是按照十进制,但是周朝“8寸为尺,10尺为丈,人高11丈,故曰丈夫”

按照唐朝以后的度制,七尺男儿的身高将达到2米以上,这不太可能~~但是按百照南北朝以前的度制,所谓七尺度男儿无非是在1.7米左右,这和现在的人们的平均身高相差回无几~~所以说,七尺男儿的身高应该是1.7米左右~~

顺便补充说明,中国历史一直都是按照十答进制,但是周朝“8寸为尺,10尺为丈,人高11丈,故曰丈夫”~~

尺的成语有哪些

近在咫尺、

寸蹏尺缣、

百尺无枝、

高絙百尺、

进寸退尺、

寸男尺女、

寸土尺地、

尺竹伍符、

尺有所短、

火冒三尺、

尺壁寸阴、

咫尺天涯、

枉用三尺、

冰冻三尺、

六尺之讬、

尺寸之功、

五尺之童、

尺板斗食、

三尺门里、

五尺童子、

尺枉寻直、

尺布斗粟、

七尺之躯、

斗米尺布、

咫尺万里、

寸阴尺璧、

一尺繁华、

咫尺之书、

得寸得尺、

得寸入尺、

尺寸之柄、

尺山寸水、

目无三尺、

三尺童儿、

寸地尺天、

寸长尺技、

尺幅寸缣、

尺二秀才、

足尺加二、

尺椽片瓦、

断缣尺楮、

寸田尺宅、

五尺微童、

尺水丈波、

斗粟尺布、

五尺之孤、

尺树寸泓、

诎寸信尺、

天涯咫尺、

尺短寸长、

寸蹄尺缣、

尺泽之鲵、

垂涎三尺、

寸兵尺铁、

尺步绳趋、

得尺得寸、

鱼肠尺素、

尺二冤家、

枉尺直寻、

尺幅千里、

尺寸千里、

寸进尺退、

盈尺之地、

尺寸可取、

一尺之笔、

尺籍伍符、

六尺之孤、

三尺童子、

不遗尺寸、

得寸进尺、

五尺之僮、

百尺竿头、

绳趋尺步、

寸长尺短、

尺兵寸铁、

鱼传尺素、

尺蠖之屈、

咫尺威颜、

得寸思尺、

咫尺天颜、

尺蠖求伸、

相去咫尺、

三尺童蒙、

玉尺量才、

尺波电谢、

咫尺之功、

去天尺五、

尺田寸宝、

六尺之托、

昂藏七尺、

喙长三尺、

冰壶玉尺、

咫尺千里、

尺璧寸阴、

五尺竖子、

尺寸之地、

尺瑜寸瑕、

理争尺寸、

尺璧非宝、

寸土尺金、

一尺水,一丈波、

无风三尺浪、

元龙百尺楼、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尺之木必有节目、

一尺水十丈波、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一尺水,百丈波、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

尺蚓穿堤,能漂一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尺的成语有哪些:

近在咫尺、

寸蹏copy尺缣、

百尺无枝、

高絙百尺、百

进寸退尺、

寸男尺女、

寸土尺地、

尺竹度伍符、

尺有所短、问

火冒三尺、

尺壁寸阴、

咫尺天涯、

枉用三尺、

冰冻三尺、

六尺之讬、答

尺寸之功、

五尺之童、

尺板斗食、

三尺门里、

五尺童子、

尺枉寻直、

尺布斗粟、

七尺之躯、

斗米尺布、

五什么什么什么的成语

五尺之童、

五抢六夺、

五陵豪气、

五心六意、

五角六张、

五石六鹢、

五谷丰稔、

五虚六耗、

五黄六月、

五藏六府、

五方杂处、

五毒俱全、

五光十色、

五花八门、

五谷丰登、

五彩缤纷、

五湖四海、

五颜六色、

五彩斑斓、来

五脏六腑、

五体投地、

五味俱全、

五十步笑百步、

五大三粗、

五花大绑、

五马分尸、

五车腹笥、

五季之酷、

五鬼闹判、

五斗先生、

五内如焚、

五鼎万钟、

五合六聚、

五日京兆、

五脊六兽、

五男二女、

五花杀马、

五痨七伤、

五里云雾、

五侯蜡烛、

五短三粗、

五内俱崩、

五尺之孤、

五世其昌、

五音六律、

五劳七伤、

五言长城、

五色挂钱、

五斗折腰、

五子登科、

五彩纷呈、

五侯七贵、

五谷不分、

五谷不升、

五尺微童、自

五行八作、

五蕴皆空、

五羖大夫、

五色相宣、

五色无主、

五窦联珠、

五经扫地、

五雀六燕、

五陵年少、

五短身材、

五斗解酲、

五更zd三点、

五零二落、

五侯九伯、

五行四柱、

五里雾中、

五积六受、

五冬六夏、

五月披裘、

五尺竖子、

五马渡江、

五零四散、

五风十雨、

五丈灌韮、

五马六猴、

五月粜新谷、

五城十二楼、

五百年前是一家。

五步成诗五彩缤纷五车腹笥五湖四海五马分尸

五藏六府五尺竖子百五尺童子五尺之童五尺之僮

五毒俱度全五冬六夏五大三粗五短身材五典三坟

五鼎万钟五斗折腰五风十雨五方杂处五方杂厝

五谷不分五谷不升内五羖大夫五谷丰登五谷丰熟

五鬼闹判五光十色五花八门五行并下五行八作

五花大绑五合六聚五黄六月容五侯蜡烛五侯七贵

"七尺之躯"有多高

古人以七尺为人体的一般高度,是不百是古人的个儿比现在的人高得多呢?不是。这是因为古人所用的尺比现在的市尺要短。周尺七尺高的人,是中等身材。春秋时齐相晏婴,是有名的矮子,“长度不满六尺”(《史记》),如果是现在的市尺,即使六尺不到一些,也是挺高个儿了(参看“比肩接踵”、“意气扬扬”)。战国时齐国另一个有名的矮子淳于髡(kun),“长不满七尺”(《史记》),比晏婴还高些(参看“一鸣惊人”)。同是战国时齐国人的邹忌,问“修八尺有余”(《战国策》),这才算是高出常人,而被称为“形貌昳(yi)丽”(参看“门庭若市”)。答在古书中,说到少年儿童时,称之为“五尺”、“六尺”的也不少,如《论语》:“可以托六尺之孤。”《孟子》:“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至于项羽的“长八尺版有余”(《史记·项羽本纪》),诸葛亮的“身长八尺”(《三国志·诸葛亮传》)等,那是说的汉尺。汉尺和周尺相仿而稍长,比现在的市尺还是短得多。  “七尺之躯”,作为成语,其含义倒与高矮没有关系了。它形容不肯随便向人低头屈辱,是俗语所谓男子汉、大丈夫的一副体态。也称为“七尺昂藏”。(“昂藏”,是气度轩昂权的状貌。)

古代身高八尺是多高

古代1尺约合现代23.1厘米。古代身高八尺约合现代184.8厘米.

典籍中明确记载的有:

项羽,身高八尺二寸,就是1.89米。

刘邦,身高七尺八寸,就是1.80米。

韩信,身高八尺五寸,就是1.96米。

此外,有学者研究,最早记载中国人身高的是《灵枢经》。《灵枢经》第十四篇《骨度》中,提到了古人身高:“人长七尺五寸”,并以此身高为标准,给出了古人身体各部分骨骼长度。但在《灵枢经》第十二篇《经水》中,又提到了古人的一个常见身高数据:“八尺之士”,后世小说中常用的“身高八尺”的说法最早即缘于此。

扩展资料

身高八尺的来历。

《战国策》里很有名的一段故事《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他问老婆,我与城北徐公谁美?老婆说,你美。他又问小妾,小妾也说你美。他又问客人,客人也说你美。后来,他见到了徐公,觉得人家比自己美,想了想,老婆偏爱我,小妾惧怕我,客人有求于我。他就拿这一套去劝诫齐威王,让其广纳言路。

邹忌美不美呢?八尺有余。古代人说五尺之童,六尺之孤,七尺就是成年人了。邹忌身高八尺,战国时期,一尺大概是23.1厘米,大约是184CM左右。

如果早生些年,春秋时期一尺才20厘米,身高八尺才160CM。那会儿说一个人身高八尺,放今天就是二等残废了(绝无歧视,小编自嘲而已)。

不过我们经常说七尺男儿,七尺到底是多少呢。按照南北朝以前的度制,所谓七尺男儿无非是在1.7米左右,这和现在的人们的平均身高相差无几。所以说,七尺男儿的身高应该是1.7米左右。当然,武大郎身高五尺到底有多高,大家可以自己算一下。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知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道23.1cm;

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回24.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据说一尺是根据当时皇答帝的手肘长来定的,所以都不大一样。。

你好,按现代的厘米百测量方法一尺大约等于33.3厘米,身高八尺就有一度米八,身高五尺就问只有一米五。不过古代的一尺在不同朝代答有不同的标准,换算成现在的厘米数也不一样。像商代一尺约专有17厘米,周代一尺大约有23厘米,汉朝一属尺约有22厘米。

据说复一尺是根据当时皇帝的手肘长来定的(没有史料记载),所以都不大一样。

商代,一制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百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度

秦时,一尺约问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答24.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第二个字是尺的成语

五尺之童、

一尺水,一丈波、

三尺童儿、

足尺加二、

得尺得寸、

三尺门里、

七尺之躯、

一尺繁华、

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

五尺之孤、

咫尺万里、

枉尺直寻、

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

咫尺之书、

盈尺之地、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咫尺天涯:咫: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寸,合今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尺:比喻距离很近。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象是远在天边一样。

咫尺万里:形容画幅虽小,意境深远。后也指诗文的含意深远。

百尺无枝:比喻罕见的大而有用之材。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百尺竿头:桅杆或杂技长竿的顶端。比喻极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学问、事业有很高的成就。

得尺得寸:得:取得,获得。指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得多少就是多少。

六尺之讬:指受嘱托抚育遗孤。

六尺之孤:六尺:古代尺短,“六尺”形容个子未长高;孤:死去父亲的小孩。指没有成年的孤儿。

五尺之僮:指尚未成年的儿童。古尺短,故称。同“五尺之童”。

五尺之童:指尚未成年的儿童。古尺短,故称。

五尺童子:五尺:古代尺短,所以以五尺指儿童的身高。泛指儿童。

五尺竖子:指尚未成年的儿童。古尺短,故称。同“五尺之童”。

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比喻说话夸大之极。

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比喻说话夸大之极。同“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

玉尺量才:玉尺:玉制的尺,旧时比喻选拔人才和评价诗文的标准。用恰当的标准来衡量人才和诗文。

一尺水十丈波:比喻说话夸张,不真实。

足尺加二:比喻过分、过头。

咫尺之书:书信。古代书写用木简,信札之简长盈尺,故称。

咫尺威颜:比喻离天子容颜极近。亦指天子之颜。同“咫尺天颜”。

咫尺天颜:比喻离天子容颜极近。亦指天子之颜。

咫尺千里: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象是远在天边一样。

咫尺之功:咫尺:比喻微小。微小的功劳。

六尺之托:托:委托。指受嘱托抚育遗孤

枉尺直寻:枉:弯曲;直:伸直;寻:古量名,

百尺竿头、百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百尺无枝、

六尺之讬、

咫尺天涯、

五尺之童、

一尺水,一丈波、

三尺童度儿、

足尺加二、

得尺得寸、

三尺门里、

七尺之躯、

一尺繁华、

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

五尺之孤、

咫尺万里、

枉尺直寻版、

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

咫尺之书、

盈尺之地、

三尺童权子、

五尺竖子、

一尺水十丈波、

玉尺量才、

五尺微童、

一尺之笔


阿哇教育-瑞文网-经典美文-优美散文-励志正能量实用好文 » 形容成语五尺之孤的意思及解释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