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指树为姓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指树为姓的意思及解释,第1张

形容成语指树为姓的意思及解释,形容成语指树为姓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指树为姓的意思及解释 成语大全,第2张

指()为()是什么成语

指()为()(7个):指鹿为马百: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指腹为婚:在怀孕时就为子度女定下婚约。

指天为誓:誓:发誓。指着天誓。表示意志坚决或知对人表示忠诚。

指树为姓:道道教传说,老子生于李树下,因以李为姓。

指雁为羹: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内

指皂为白:谓混淆黑白,颠倒容是非。

指皁为白:?指混淆黑白,颠倒是非。

指()为()是什么成语?

1、指鹿为马

【拼音zd】:zhǐlùwéimǎ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回

2、?指腹为婚

【拼音】:zhǐfùwéihūn

【解释】:在怀孕时就为子女定下婚约。

【出处】:《魏书·王宝兴传》:“汝等将来所生,皆我之自出,可指腹为亲。”

3、指天为誓

【拼音】:zhǐtiānwéishì

【解释】:誓:发誓。指着天誓。表示意志坚决或对人表示忠诚。

【出处】: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

4、指皁为白

【拼音】:zhǐzàowéibái

【解释】:指混淆黑白,颠倒是答非。

5、指树为姓

【拼音】:zhǐshùwéixìng

【解释】:道教传说,老子生于李树下,因以李为姓。

【出处】:见晋·葛洪《神仙传·老子》。

百家姓中的李

李"是我国五大姓氏之一.上古殷朝末年,有个贵族叫理利贞,为了逃避纣王的迫害,随母亲逃亡,到一处躲在李树下,又吃李子充饥,一生难忘,就改姓为李.李利贞的十一世孙李聃,就是大家熟知的老子.老子是思想家,后来被尊为道教始祖.到了唐朝,皇帝姓李,并且常常对功勋卓著的大臣们恩赐李姓.李姓历代先人还有如:〔李冰〕战国时在四川做郡守,修成都江堰,造福人民几千年.〔李白〕唐朝大诗人,诗豪放,喜饮酒.又叫李太白,后世的酒家尊他为神圣.文人心目中,他是诗仙.〔李自成〕明朝农民起义军领袖.〔李时珍〕明朝医学家,著《本草纲目》.〔李东阳〕明朝诗人,茶陵诗派的首领.指树为姓"指树为姓"是李姓生成的最早根源.据《秘笈新书》引《姓纂》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李氏,帝颛顼高阳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皋陶)".皋陶,为东夷部族首领,活动中心在偃(奄),即今山东省曲阜市.《史记正义》引《世纪》说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赐姓曰偃".这就是《左传》中所说的"天子因生而赐姓".皋陶,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非刂),宫,大辟),并依照罪行的轻重来量刑治之,还对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传说皋陶专门训养了一头名叫触(角圭)的独角奇兽,这奇兽有一种特异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恶真伪.它一遇见有罪的人,就会用尖利的独角去冲撞;一发现谁在说假话,就会怒气冲冲,令人生畏.皋陶用这样的奇兽断案,真是再好不过了.所以,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神话毕竟是神话,可这个神话故事却把人们带到遥远的上古时代,仿佛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断的形象.正是由于皋陶崇高的名誉,所以至舜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于是,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们安居乐业.任职期间,皋陶多次提出贤明的谋略,认为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特别强调"知人"和"安民",他的主张深得舜帝赏识.舜帝以皋陶最贤,将他作为继位的候选人.但是,舜帝还未来得及把帝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就病逝了.皋陶死后,"葬之于六"《史记》引《括地志》云:寿州(安徽)安丰县南130里,故六城东),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以后六便成为一个偃姓小国.楚穆王灭之,无谱.皋陶有长子伯益,《帝王世纪》说:"伯翳(益),为舜王畜多,故赐姓嬴氏."可知,伯益因善训鸟兽而被舜帝赐了嬴姓,成为嬴姓部落的首领.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又叫仲偃,仍以偃为姓.以后,偃姓奉皋陶为祖,以姓为氏.皋陶之后,历虞,夏,商,26二十六世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征时,任商纣王的理官,时商纣王昏庸无道,沉湎于女色,理征屡屡进谏,执法不阿,为昏淫的纣王所不容,终遭亡身之祸.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幼子利贞逃了出来,奔于伊侯之墟(今河南境内),饥饿不堪,见一树上结有果实,便采了来吃,母子得以活命.其后,利贞畏于纣王的追捕而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称李氏.这就是后来"指树为姓"之说.按此说,李姓之始当在商末周初.由上可知,李姓以皋陶为血缘始祖,是偃姓的后裔,曾以官为氏称理姓.据清儒秦嘉谟所辑《世本》案:古理,里,李三字并通.《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皋陶为大理,而《管子法法》记载:皋陶为李(理);《史记·魏世家》记为"李克",而《韩诗外传》则记为"里克",等等.因而,李姓以做作理官的皋陶为血缘始祖之说,实不为妄.皋陶作为李姓的血缘始祖,他正直果敢,富于创造性,功德高深,是李姓子孙的楷模和骄傲.而按照"指树为姓"的说法,刚直不阿的理征之子利贞,当是李姓的得姓始祖.

李姓的起源与变迁

1.李姓由来

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种植物――李树,属蔷薇科。但李姓的直接来源却是商朝官名――大理。

李姓的来源,与原始人类的淳朴生活习惯有密切联系。最初的“李”指某种植物,如《说文》所云:“李,果也。”李树,属蔷薇科,为落叶亚乔木,高丈余。李子,就是它的果实,球形,至夏成熟,红色有光泽,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庆子。

随后,“李”随着汉字形义的推移而与法理、星象等含义相通。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姓,则见于《通志o氏族略o以官为氏》:“李氏,皋陶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商朝半年,理征改为李氏。”

有人把我国几千个姓氏归类排列,其中以植物为姓氏的,诸如花、草、树、苗、林、木、杨、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种。这可以追溯到远古氏族的图腾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义却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时期才向植物之“李”转化。

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

在中国姓氏发展史中,李姓见诸史籍在周之后。《国语·郑语》中的祝融之后八姓、《晋语四》中的黄帝之后十二姓、以及《左传》所载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见李姓。《姓解》也说:“周之前未见有李氏。”《史记》载:“自周有老聃,姓李。”

此后李姓见载逐渐增多。关于李姓的来源,归总起来,有如下五种:

第一,传说中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古字中“理”与“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或李)为氏。又有老子为李氏女所生之说。传说李母怀胎81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此指树为姓,历来被称为“妄”说。

第三,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车,其后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被赐李姓。

李氏来源的五种说法中,前三种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合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车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对此,早已有人提出疑问。《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则说得颇为尖锐,认为“陇西之李与唐室之李不同族”,《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圹附会枉撰,媚时之说"。

陈寅恪也曾对李渊的祖先进行过考证,认为李渊的祖先可能是赵郡李氏之后,而不是陇西李氏之后,因其族葬在赵州昭庆县(今河北隆平县)。

由上可知,对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所记的世系,世人是有争议的。然而,众多的姓氏学著作中,记皋陶为李姓之祖则是同一的。至于大唐宗室李氏是否不属汉族而为“夷狄”,也无确凿证据,以西凉来断其民族,恐怕太武断。而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本来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书·宗室世系表》为主要依据。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正是由于唐朝对李氏宗族的考证和详细记载,才有今天李氏宗谱的完整存在,像李姓这样将其族源详细载人正史的,并不多见。这与其他姓氏多为家族传抄家谱、记载族源相比,自然更为可靠、详细。

2.指树为姓

“指树为姓”是李姓生成的最早根源。

据《秘笈新书》引《姓纂》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李氏,帝颛顼高阳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皋陶)”。

皋陶,为东夷部族首领,活动中心在偃(奄),即今山东省曲阜市。《史记正义》引《世纪》说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赐姓曰偃”。这就是《左传》中所说的“天子因生而赐姓”。皋陶,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非刂)、宫、大辟),并依照罪行的轻重来量刑治之,还对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

传说皋陶专门训养了一头名叫触(角圭)的独角奇兽,这奇兽有一种特异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恶真伪。它一遇见有罪的人,就会用尖利的独角去冲撞;一发现谁在说假话,就会怒气冲冲,令人生畏。皋陶用这样的奇兽断案,真是再好不过了。所以,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神话毕竟是神话,可这个神话故事却把人们带到遥远的上古时代,仿佛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断的形象。

正是由于皋陶崇高的名誉,所以至舜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于是,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们安居乐业。任职期间,皋陶多次提出贤明的谋略,认为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特别强调“知人”和“安民”,他的主张深得舜帝赏识。舜帝以皋陶最贤,将他作为继位的候选人。但是,舜帝还未来得及把帝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死后,“葬之于六”《史记》引《括地志》云:寿州(安徽)安丰县南130里,故六城东),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以后六便成为一个偃姓小国。楚穆王灭之,无谱。皋陶有长子伯益,《帝王世纪》说:“伯翳(益),为舜王畜多,故赐姓嬴氏。”可知,伯益因善训鸟兽而被舜帝赐了嬴姓,成为嬴姓部落的首领。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又叫仲偃,仍以偃为姓。以后,偃姓奉皋陶为祖,以姓为氏。皋陶之后,历虞、夏、商,26二十六世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征时,任商纣王的理官,时商纣王昏庸无道,沉湎于女色,理征屡屡进谏,执法不阿,为昏淫的纣王所不容,终遭亡身之祸。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幼子利贞逃了出来,奔于伊侯之墟(今河南境内),饥饿不堪,见一树上结有果实,便采了来吃,母子得以活命。其后,利贞畏于纣王的追捕而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称李氏。这就是后来“指树为姓”之说。按此说,李姓之始当在商末周初。

由上可知,李姓以皋陶为血缘始祖,是偃姓的后裔,曾以官为氏称理姓。据清儒秦嘉谟所辑《世本》案:古理、里、李三字并通。《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皋陶为大理,而《管子法法》记载:皋陶为李(理);《史记·魏世家》记为“李克”,而《韩诗外传》则记为“里克”,等等。因而,李姓以做作理官的皋陶为血缘始祖之说,实不为妄。皋陶作为李姓的血缘始祖,他正直果敢,富于创造性,功德高深,是李姓子孙的楷模和骄傲。而按照“指树为姓”的说法,刚直不阿的理征之子利贞,当是李姓的得姓始祖。

3.改姓为李

唐朝以来李姓鼎盛,附姓与改姓之风兴起,不少风光一时的人物都被赐之李姓。

唐末诗人和词人温庭筠云:“自从今狐楚入相,天下诸胡都改姓令狐。呜呼!宰相之势不过10年,而人竟改姓附之。况堂堂一统天子,300年之久,其冒附不知几百千万矣。”

从温庭筠的文辞中,我们得知在唐朝赐姓之外,还有不少非李姓氏,因羡慕大唐国姓,而改姓、冒姓李姓的。另外,还有由汉化改李姓,或因其他原因改李姓的。

后魏《官氏志》载:有叱李氏,改为李氏。这显然是鲜卑拓跋氏的汉化政策所造成的结果。后魏叱李氏改李氏后,人们以其居地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县),而称其为河南李氏。

柳城,前燕胡人慕容(皇光)曾在此筑城,治今辽宁朝阳南。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柳城李氏有两族,一族为奚族之李氏,即张琐高养子张忠士所改之李氏,后奚族渐融于契丹,故将其归于柳城李氏之一族;另一族柳城李氏,则是李光弼家族,这一家族世代显达,知名于有唐一代。

李光弼祖上均是契丹酋长,其一世祖先迁徙到唐朝京城长安附近的万年定居,逐渐汉化,改姓为李,此后又世居柳城,因又称"柳城李氏"。

李光弼的曾祖父李令节曾经是唐朝的大将军及幽州经略军副使;其祖父李重,任唐朝鸿胪卿兼檀州刺史;其父李楷落(洛),被封为蓟郡公。李光弼本人则为唐朝名将,战功显赫。这一柳城李氏家族,世代出将人相,在高宗朝、武后朝、玄宗朝、武宗朝及宪宗朝,都有这一家族的子弟出任宰相。柳城李氏为李氏宗族的历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柳城李氏两族,均出于契丹。契丹族原属于东胡种,因此,柳城李氏当属东胡人后裔。契丹李氏还有李失活、李过折、李吐干、李尽忠、李邵国、李郁干、李婆固、李窟哥等,均为契丹大贺氏部落首领。

4.谕赐国姓

唐朝大规模的赐姓,是李氏宗族庞大的转折点。

受唐朝赐姓者,见诸史籍之人数颇多。据《路史》及《唐书·审相世系表》所载: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赐国姓李氏。从此,李氏宗族的历史,又揭开了新的一页。

安息人李氏即武威李氏。本安氏,出自姬姓。黄帝后裔安(昌意之子)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

后汉末,遣子世高入朝,不久徙居洛阳(今河南洛阳)。晋、魏之时,闲居于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后迁辽左。至后魏,陀孙婆罗再不久徙,于周、隋时闲居凉州武威(今甘肃武威),由于定居武威,而被称为武威李氏。武威李氏的子孙在唐朝时期有好几个被赐李姓。其名人有唐朝将领李元谅,德宗时赐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玉,玄宗时赐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真,得赐国姓;唐朝大将李国臣,得赐国姓。

鸡田李氏本是河曲部落阿跌族子孙,因有功于唐,被赐李姓。

鸡田,是唐玄宗开元初年所设置的一个州,即今宁夏省宁武县一带。此地原属于突厥,后来以地来归,唐朝依其旧名,置为鸡田州。鸡田李氏,本河曲部落阿跌族的子孙,数代世袭鸡田刺史一职。唐朝时期,此鸡田刺史家族出了光进和光颜两兄弟,光进官至总武节度使,光颜官拜河东节度使,两人皆对唐朝有功,被唐朝赐国姓李氏。

代北李氏居现山西代县一带,本为西突厥别部沙陀部落,姓朱邪氏,因朱邪赤心有功于唐被赐姓李。

代北,属当时的雁门道,即战国赵雁门郡地。秦因之,汉亦为雁门郡,至隋改为代州。唐仍置代州,中和年间,置代北节度,亦叫雁门节度,治代州,今山西代县一带。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创立了后唐帝业,李嗣源、李继岌等继为后唐皇帝。另外,唐末沙陀将领李克宁、李克让、李克修、李克恭、李嗣肱,都很著名。

唐朝时,有范阳(治今陕西大兴县)的奚人,原名张忠士(张琐高养子,冒姓张氏),先为安禄山部将,参加了“安史之乱”。史朝义亡,乃以其地降唐,赐姓名李宝臣,为司空清河王。李宝臣有子李惟岳、李惟简,袭国姓。

唐朝时期,有奚族部落联盟首领可度者,于太宗贞观年间,率众附唐,得赐国姓,名李可度;还有奚族部落首领琐高,在玄宗时降唐,得赐国姓,名李琐高;另外还有李日越、李归国、李延宠等著名的奚族首领,都得赐李姓或袭李姓。

渤海李氏本姓茹,茹常以战功多被唐赐李姓。

渤海国,是靺鞨人大祚荣所建,当时其疆域在今朝鲜咸镜、平安二道,后扩至包括今吉林的一部分。渤海李氏,本姓茹。

唐朝时期,渤海靺鞨人茹常,为朔方部将,以战功多被唐赐李姓,更名嘉庆。其子李怀光,为朔方帅,位至三公。还有靺鞨著名李氏如李多祚,唐朝大臣,骁勇善射,其先世为部落首领,后迁中原,得李姓;靺鞨人李谨行,为唐朝大将,曾以疑兵退吐蕃论钦陵所率十万大军。唐朝赐姓的靺鞨李氏,为李氏宗族增添了新鲜血液。

党项李氏本姓拓跋氏,其酋长拓跋赤辞率众归附,唐太宗赐他姓李。

党项李氏。党项,是羌人中的一支。南北朝时,分布在今青海省东南部河曲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

唐朝时期,为吐蕃所迫,迁徙到甘肃、宁夏、陕北一带,本姓拓跋氏。唐初,党项酋长拓跋赤辞率众归附,唐太宗赐他姓李。此后,拓跋思恭,因镇压黄巢起义立功,也被唐朝赐姓。宋时,拓跋李氏的李元吴建立了西夏政权,与宋、金对峙,盛极一时。拓跋李氏中还有李谅祚、李继捧、李乾顺、李继冲、李继周、李继瑗、李继筠等知名于世。

唐朝的赐姓对象中,很大一部分为少数民族,即对外族赐姓。赐姓,不是一般的奖赏,而是唐朝作为招抚少数民族首领及效忠者的最有力的手段。一旦赐姓,被赐对象就意味着成为大唐帝国的自家人了。对于这种至高荣誉,社会上的人们普遍地羡慕和向往,更不用说少数民族,他们得赐李姓,不仅意味着被吸收于具有高贵血统的李氏宗族,而且还标志着他们从此不再会因夷狄之种而受人之讥,而是成为堂堂正正的汉族成员了。这一殊荣,促使更多的少数民族首领归附唐朝,从这个意义上讲,唐朝赐姓为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变迁:

河南李姓于唐高宗进入福建,开辟漳州

安史之乱期间,不少李姓为躲避战乱由北方迁徙到南方

唐末到五代期间,因北方地区长期战乱,再次由北方迁徙到南方。

李姓起源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所建的政权最多,这在中华姓氏中是比较少见的。李姓先后称帝称王的多达60余人,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政权。先谈唐王朝,唐朝自公元618年建立至公元907年灭亡,共经历290年、24个皇帝,前期国势强盛、疆域辽阔,在7世纪后半叶鼎盛时,北界到达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西北界到达里海,东北曾到达日本海。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声威远播的一个朝代,对外,四夷来贡,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对内,政治修明,人民安居乐业。贞观、开元之治,名垂史册,创造了李氏天下的贤明之治。

除了李唐王朝,还有东汉初李宪自称天子并在庐江郡建立政权,西晋时期李雄建立大成国,陇西李建立西凉政权,隋末李轨割据自称凉王,李子通在扬州称吴帝,瓦岗李密在洛口自称魏公,沙陀族人李存勖建立后唐,李建立南唐,李希烈在开封称楚帝,北宋初李顺据成都称大蜀王,党项人李元昊建立西夏,李自成创建大顺政权。

一、“木子”救命成李姓

李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氏族兴旺,人数众多,远在其他姓之上。据说当今李姓人氏大约有1亿,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

据史载,李姓原是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颛顼有一个孙子叫皋陶,做了尧帝的理官。理官,专管狱讼推断,有些像当代的法官,当时盛行以官职为姓,皋陶也就以“理”为姓。

商朝末年,皋陶后裔有一个叫理征的人,忠心耿耿,多次进谏纣王,当时纣王暴虐无道,沉湎酒色,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他。纣王对理征的多次劝谏很恼火,便把他杀了。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陈国(今河南淮阳)人,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家人,于是便逃往豫西。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两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小利贞已经奄奄一息。那里荒无人烟,根本无法找到食物。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野树还有一些“木子”(野果),于是采下来吃,这才保全了性命。母子俩逃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今河南鹿邑)安家落户。为了表示对“木子”保命的感激,而且理、李同音,可以躲避纣王的追捕,自利贞开始改姓李。这就是李姓的起源。

李姓族人形成后主要分成两支,一支在陇西(今甘肃),一支在赵郡(今河北)。陇西李姓出了李渊一家,建立唐王朝后,得到空前发展。赵郡李姓也成为当地望族,不断向全国各地扩展,到全国各个角落落户。大规模的南迁发生在公元880年,由于唐末爆发规模盛大的黄巢大起义,李氏一族为寻求偏安之地而大举南迁。

历史上的李姓名人,数不胜数。从春秋时期的李耳(即老子)开始,战国有大将李牧,汉有“飞将军”李广,晋有以《陈情表》闻名于世的太子洗马李密。唐代更多,有大诗人李白、“鬼才”李贺、李商隐、军事家李靖、书法家李邕。南唐有中主李、后主李煜,宋有思想家李、女词人李清照,明代有杰出医药家李时珍、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清有戏曲理论家李渔、数学家李善兰、小说家李宝嘉、洋务派首领李鸿章,近代有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老一辈革命家李富春和李先念、爱国人士李嘉诚等。这一大批李姓中的杰出代表,不仅为李氏赢得了荣誉,也为中华民族创建了不朽的功勋。

二、李姓名人

1.道家始祖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传说是《老子》一书的作者。

传说老子是春秋初期周平王时的人,又说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孔子是春秋末期人),那么老子就活了200多岁,有人说他是因为修道养寿才活了那么大岁数的。后人纷纷效仿,求仙问道成为历朝历代许多皇帝和大臣的头等大事,道教由此兴盛。老子也被奉为教主,称“太上老君”。

《老子》一书是他思想的主要体现。他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对中国哲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2.一代名君李世民

李世民,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李世民早年随父起兵反隋,战功赫赫,先后镇压和收服窦建德、刘黑闼、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据势力。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太子李建成很忌妒他,联合另一个弟弟李元吉设计陷害他。

李世民得知后,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并诛戮两人的亲眷、僚属多人,事后还迫使高祖李渊交出皇权,史称“玄武门之变”。

唐太宗善于纳谏,他有一个名臣叫魏征,经常直言进谏,即使太宗盛怒也毫不退让。魏征死后,太宗痛哭着说:“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太宗举贤任能、量才录用,采取了一些开明政策和利国利民的措施,经济得到稳步发展,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贞观之治”。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非常羡慕唐朝文化,派大相(相当于宰相)禄东赞带着黄金5000两、珍宝数百件去长安向皇室求婚,唐太宗为汉藏两族友谊着想,答应将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后,汉藏交流频繁,先进的汉族文化传入吐蕃,对吐蕃生产和文化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诗仙”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

年轻的时候,李白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25岁时他出外远游,在长安遇到当时任太子宾客的贺知章,两人一见如故。贺知章特别欣赏李白的诗,据说他读到《蜀道难》和《乌栖曲》时,欣喜若狂,认为这样的诗可以泣鬼神,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拿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贺知章对李白瑰丽的诗歌和飘逸脱俗的丰采感到十分惊异,戏言:“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后来就有人称李白为“谪仙”。

李白嗜酒如命,不拘小节。他在沉醉时撰写的诗歌,尤见神采,并且能与没有喝酒的人议论政事,见解精辟,毫无差错,人不能及。当时的人称李白为“醉圣”。

天宝初年,李白得唐玄宗赏识,玄宗常令他撰写诏书、文诰。当时正是十月,天气寒冷,笔被冻住不能书写。唐玄宗下令宫女服侍在李白身旁,拿起笔用嘴呵气解冻,然后供李白使用,称“美人呵笔”。

4.皇帝词人李煜

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五代时南唐国主,著名词人,世称李后主。

李煜不仅擅长诗文、音乐,而且书法极佳,写字用颤笔作扭曲之状,十分遒劲,状如寒松霜竹,取名为“金错刀”。他精于鉴赏,最不喜唐颜真卿书,说颜书有佳笔而无佳作,得王羲之之筋而失于粗鲁,如叉脚田舍汉(庄稼汉)。

李煜以词著称于世,却因词惹祸身死。宋军攻破南唐,李煜被俘。他常以泪洗面,词曲中常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情绪。一次,他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太宗听说后大怒,用毒酒把李煜毒死。

5.闯王李自成

李自成,本名鸿基,陕西米脂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

李自成出身农民家庭,童年时给地主牧羊,后参加高迎祥的起义军,作战勇猛,被称为“闯将”。

高迎祥死后,李自成被推为闯王。1640年,李自成根据部将李岩的策略,针对中原灾荒严重、河南耕地大半被明朝宗室贵族占有、广大农民不得温饱的状况,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获得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民众纷纷投奔起义军,部队迅速发展到上百万人。第二年,起义军攻破洛阳,杀福王,以王府和富户的钱粮救济饥民,百姓唱着“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夹道欢迎李自成的军队。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今北京景山)。但起义军领袖犯了骄傲享乐的错误,大将刘宗敏霸占了吴三桂的宠妾陈圆圆,吴三桂盛怒之下,引清兵入关,后有“冲冠一怒为红颜”之说。起义军在清军和吴三桂军队的联合进攻下,节节败退,李自成在湖北通县九宫山兵败被杀。

李姓是嬴(ying)姓颛顼(zhuanxu)的后裔,先为理姓(大理石的理)。现在,是中国第二大姓。

李氏来源较多: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

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唐高祖李渊认为李姓的始祖是皋陶,所以追尊皋陶为「德明皇帝」。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被赐姓李。

4、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为姓。

5、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

6、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所建的政权最多,这在中华姓氏中是比较少见的。李姓先后称帝称王的多达60余人,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copy蜀、西夏、大顺等政权。先谈唐王朝,唐朝自公元618年建立至公元907年灭亡,共经历290年、24个皇帝,前期国势强盛、疆域辽阔,在7世纪后半叶鼎盛时,北界到达知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西北界到达里海,东北曾到达日本海。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声威远播的一个朝代,对外,四夷来贡,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对内,政治修明,人民安居乐业。贞观、开元之治,名垂史册,创造了李氏天下的贤明之治。

除了李唐王朝,还有东汉初李宪自称天子并在庐江郡建立政权,西晋时期李雄建立大成国,陇西李建立西凉政权,隋末李轨割据自称凉王,李子通在扬州称吴帝,瓦岗李密在洛口自称魏公,沙陀族人李存勖建立后唐,李建立南唐,李希烈在开封称楚帝,北宋初李顺据成都称大蜀道王,党项人李元昊建立西夏,李自成创建大顺政权。

1.李姓由来

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种植物――李树,属蔷薇科。但李姓的直接来源却是商朝官名――大理。

李姓的来源,与原始人类的淳朴生活习惯有密切联系。最初的“李”指某种植物,如《说文》所云:“李,果也。”李树,属蔷薇科,为落叶亚乔木,高丈余。李子,就是它的果实,球形,至夏成熟,红色有光泽,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庆子。

随后,“李”随着汉字形义的推移而与法理、星象等含义相通。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姓,则见于《通志o氏族略o以官为氏》:“李氏,皋陶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商朝半年,理征改为李氏。”

有人把我国几千个姓氏归类排列,其中以植物为姓氏的,诸如花、草、树、苗、林、木、杨、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种。这可以追溯到远古氏族的图腾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义却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时期才向植物之“李”转化。

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

在中国姓氏发展史中,李姓见诸史籍在周之后。《国语·郑语》中的祝融之后八姓、《晋语四》中的黄帝之后十二姓、以及《左传》所载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见李姓。《姓解》也说:“周之前未见有李氏。”《史记》载:“自周有老聃,姓李。”

此后李姓见载逐渐增多。关于李姓的来源,归总起来,有如下五种:

第一,传说中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古字中“理”与“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或李)为氏。又有老子为李氏女所生之说。传说李母怀胎81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此指树为姓,历来被称为“妄”说。

第三,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车,其后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被赐李姓。

李氏来源的五种说法中,前三种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合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车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对此,早已有人提出疑问。《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则说得颇为尖锐,认为“陇西之李与唐室之李不同族”,《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圹附会枉撰,媚时之说"。

陈寅恪也曾对李渊的祖先进行过考证,认为李渊的祖先可能是赵郡李氏之后,而不是陇西李氏之后,因其族葬在赵州昭庆县(今河北隆平县)。

由上可知,对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所记的世系,世人是有争议的。然而,众多的姓氏学著作中,记皋陶为李姓之祖则是同一的。至于大唐宗室李氏是否不属汉族而为“夷狄”,也无确凿证据,以西凉来断其民族,恐怕太武断。而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本来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书·宗室世系表》为主要依据。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正是由于唐朝对李氏宗族的考证和详细记载,才有今天李氏宗谱的完整存在,像李姓这样将其族源详细载人正史的,并不多见。这与其他姓氏多为家族传抄家谱、记载族源相比,自然更为可靠、详细。

2.指树为姓

“指树为姓”是李姓生成的最早根源。

据《秘笈新书》引《姓纂》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李氏,帝颛顼高阳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皋陶)”。

皋陶,为东夷部族首领,活动中心在偃(奄),即今山东省曲阜市。《史记正义》引《世纪》说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赐姓曰偃”。这就是《左传》中所说的“天子因生而赐姓”。皋陶,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非刂)、宫、大辟),并依照罪行的轻重来量刑治之,还对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

传说皋陶专门训养了一头名叫触(角圭)的独角奇兽,这奇兽有一种特异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恶真伪。它一遇见有罪的人,就会用尖利的独角去冲撞;一发现谁在说假话,就会怒气冲冲,令人生畏。皋陶用这样的奇兽断案,真是再好不过了。所以,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神话毕竟是神话,可这个神话故事却把人们带到遥远的上古时代,仿佛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断的形象。

正是由于皋陶崇高的名誉,所以至舜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于是,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们安居乐业。任职期间,皋陶多次提出贤明的谋略,认为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特别强调“知人”和“安民”,他的主张深得舜帝赏识。舜帝以皋陶最贤,将他作为继位的候选人。但是,舜帝还未来得及把帝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死后,“葬之于六”《史记》引《括地志》云:寿州(安徽)安丰县南130里,故六城东),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以后六便成为一个偃姓小国。楚穆王灭之,无谱。皋陶有长子伯益,《帝王世纪》说:“伯翳(益),为舜王畜多,故赐姓嬴氏。”可知,伯益因善训鸟兽而被舜帝赐了嬴姓,成为嬴姓部落的首领。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又叫仲偃,仍以偃为姓。以后,偃姓奉皋陶为祖,以姓为氏。皋陶之后,历虞、夏、商,26二十六世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征时,任商纣王的理官,时商纣王昏庸无道,沉湎于女色,理征屡屡进谏,执法不阿,为昏淫的纣王所不容,终遭亡身之祸。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幼子利贞逃了出来,奔于伊侯之墟(今河南境内),饥饿不堪,见一树上结有果实,便采了来吃,母子得以活命。其后,利贞畏于纣王的追捕而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称李氏。这就是后来“指树为姓”之说。按此说,李姓之始当在商末周初。

由上可知,李姓以皋陶为血缘始祖,是偃姓的后裔,曾以官为氏称理姓。据清儒秦嘉谟所辑《世本》案:古理、里、李三字并通。《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皋陶为大理,而《管子法法》记载:皋陶为李(理);《史记·魏世家》记为“李克”,而《韩诗外传》则记为“里克”,等等。因而,李姓以做作理官的皋陶为血缘始祖之说,实不为妄。皋陶作为李姓的血缘始祖,他正直果敢,富于创造性,功德高深,是李姓子孙的楷模和骄傲。而按照“指树为姓”的说法,刚直不阿的理征之子利贞,当是李姓的得姓始祖。

3.改姓为李

唐朝以来李姓鼎盛,附姓与改姓之风兴起,不少风光一时的人物都被赐之李姓。

唐末诗人和词人温庭筠云:“自从今狐楚入相,天下诸胡都改姓令狐。呜呼!宰相之势不过10年,而人竟改姓附之。况堂堂一统天子,300年之久,其冒附不知几百千万矣。”

从温庭筠的文辞中,我们得知在唐朝赐姓之外,还有不少非李姓氏,因羡慕大唐国姓,而改姓、冒姓李姓的。另外,还有由汉化改李姓,或因其他原因改李姓的。

后魏《官氏志》载:有叱李氏,改为李氏。这显然是鲜卑拓跋氏的汉化政策所造成的结果。后魏叱李氏改李氏后,人们以其居地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县),而称其为河南李氏。

柳城,前燕胡人慕容(皇光)曾在此筑城,治今辽宁朝阳南。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柳城李氏有两族,一族为奚族之李氏,即张琐高养子张忠士所改之李氏,后奚族渐融于契丹,故将其归于柳城李氏之一族;另一族柳城李氏,则是李光弼家族,这一家族世代显达,知名于有唐一代。

李光弼祖上均是契丹酋长,其一世祖先迁徙到唐朝京城长安附近的万年定居,逐渐汉化,改姓为李,此后又世居柳城,因又称"柳城李氏"。

李光弼的曾祖父李令节曾经是唐朝的大将军及幽州经略军副使;其祖父李重,任唐朝鸿胪卿兼檀州刺史;其父李楷落(洛),被封为蓟郡公。李光弼本人则为唐朝名将,战功显赫。这一柳城李氏家族,世代出将人相,在高宗朝、武后朝、玄宗朝、武宗朝及宪宗朝,都有这一家族的子弟出任宰相。柳城李氏为李氏宗族的历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柳城李氏两族,均出于契丹。契丹族原属于东胡种,因此,柳城李氏当属东胡人后裔。契丹李氏还有李失活、李过折、李吐干、李尽忠、李邵国、李郁干、李婆固、李窟哥等,均为契丹大贺氏部落首领。

4.谕赐国姓

唐朝大规模的赐姓,是李氏宗族庞大的转折点。

受唐朝赐姓者,见诸史籍之人数颇多。据《路史》及《唐书·审相世系表》所载: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赐国姓李氏。从此,李氏宗族的历史,又揭开了新的一页。

安息人李氏即武威李氏。本安氏,出自姬姓。黄帝后裔安(昌意之子)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

后汉末,遣子世高入朝,不久徙居洛阳(今河南洛阳)。晋、魏之时,闲居于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后迁辽左。至后魏,陀孙婆罗再不久徙,于周、隋时闲居凉州武威(今甘肃武威),由于定居武威,而被称为武威李氏。武威李氏的子孙在唐朝时期有好几个被赐李姓。其名人有唐朝将领李元谅,德宗时赐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玉,玄宗时赐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真,得赐国姓;唐朝大将李国臣,得赐国姓。

鸡田李氏本是河曲部落阿跌族子孙,因有功于唐,被赐李姓。

鸡田,是唐玄宗开元初年所设置的一个州,即今宁夏省宁武县一带。此地原属于突厥,后来以地来归,唐朝依其旧名,置为鸡田州。鸡田李氏,本河曲部落阿跌族的子孙,数代世袭鸡田刺史一职。唐朝时期,此鸡田刺史家族出了光进和光颜两兄弟,光进官至总武节度使,光颜官拜河东节度使,两人皆对唐朝有功,被唐朝赐国姓李氏。

代北李氏居现山西代县一带,本为西突厥别部沙陀部落,姓朱邪氏,因朱邪赤心有功于唐被赐姓李。

代北,属当时的雁门道,即战国赵雁门郡地。秦因之,汉亦为雁门郡,至隋改为代州。唐仍置代州,中和年间,置代北节度,亦叫雁门节度,治代州,今山西代县一带。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创立了后唐帝业,李嗣源、李继岌等继为后唐皇帝。另外,唐末沙陀将领李克宁、李克让、李克修、李克恭、李嗣肱,都很著名。

唐朝时,有范阳(治今陕西大兴县)的奚人,原名张忠士(张琐高养子,冒姓张氏),先为安禄山部将,参加了“安史之乱”。史朝义亡,乃以其地降唐,赐姓名李宝臣,为司空清河王。李宝臣有子李惟岳、李惟简,袭国姓。

唐朝时期,有奚族部落联盟首领可度者,于太宗贞观年间,率众附唐,得赐国姓,名李可度;还有奚族部落首领琐高,在玄宗时降唐,得赐国姓,名李琐高;另外还有李日越、李归国、李延宠等著名的奚族首领,都得赐李姓或袭李姓。

渤海李氏本姓茹,茹常以战功多被唐赐李姓。

渤海国,是靺鞨人大祚荣所建,当时其疆域在今朝鲜咸镜、平安二道,后扩至包括今吉林的一部分。渤海李氏,本姓茹。

唐朝时期,渤海靺鞨人茹常,为朔方部将,以战功多被唐赐李姓,更名嘉庆。其子李怀光,为朔方帅,位至三公。还有靺鞨著名李氏如李多祚,唐朝大臣,骁勇善射,其先世为部落首领,后迁中原,得李姓;靺鞨人李谨行,为唐朝大将,曾以疑兵退吐蕃论钦陵所率十万大军。唐朝赐姓的靺鞨李氏,为李氏宗族增添了新鲜血液。

党项李氏本姓拓跋氏,其酋长拓跋赤辞率众归附,唐太宗赐他姓李。

党项李氏。党项,是羌人中的一支。南北朝时,分布在今青海省东南部河曲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

唐朝时期,为吐蕃所迫,迁徙到甘肃、宁夏、陕北一带,本姓拓跋氏。唐初,党项酋长拓跋赤辞率众归附,唐太宗赐他姓李。此后,拓跋思恭,因镇压黄巢起义立功,也被唐朝赐姓。宋时,拓跋李氏的李元吴建立了西夏政权,与宋、金对峙,盛极一时。拓跋李氏中还有李谅祚、李继捧、李乾顺、李继冲、李继周、李继瑗、李继筠等知名于世。

唐朝的赐姓对象中,很大一部分为少数民族,即对外族赐姓。赐姓,不是一般的奖赏,而是唐朝作为招抚少数民族首领及效忠者的最有力的手段。一旦赐姓,被赐对象就意味着成为大唐帝国的自家人了。对于这种至高荣誉,社会上的人们普遍地羡慕和向往,更不用说少数民族,他们得赐李姓,不仅意味着被吸收于具有高贵血统的李氏宗族,而且还标志着他们从此不再会因夷狄之种而受人之讥,而是成为堂堂正正的汉族成员了。这一殊荣,促使更多的少数民族首领归附唐朝,从这个意义上讲,唐朝赐姓为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变迁:

河南李姓于唐高宗进入福建,开辟漳州

安史之乱期间,不少李姓为躲避战乱由北方迁徙到南方

唐末到五代期间,因北方地区长期战乱,再次由北方迁徙到南方

关于 李 这个姓氏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李性的来源共有四种说法,至今尚无权威性的定论。

1.李姓由来

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种植物――李树,属蔷薇科。但李姓的直接来源却是商朝官名――大理。

李姓的来源,与原始人类的淳朴生活习惯有密切联系。最初的“李”指某种植物,如《说文》所云:“李,果也。”李树,属蔷薇科,为落叶亚乔木,高丈余。李子,就是它的果实,球形,至夏成熟,红色有光泽,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庆子。

随后,“李”随着汉字形义的推移而与法理、星象等含义相通。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姓,则见于《通志o氏族略o以官为氏》:“李氏,皋陶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商朝半年,理征改为李氏。”

有人把我国几千个姓氏归类排列,其中以植物为姓氏的,诸如花、草、树、苗、林、木、杨、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种。这可以追溯到远古氏族的图腾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义却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时期才向植物之“李”转化。

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

在中国姓氏发展史中,李姓见诸史籍在周之后。《国语·郑语》中的祝融之后八姓、《晋语四》中的黄帝之后十二姓、以及《左传》所载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见李姓。《姓解》也说:“周之前未见有李氏。”《史记》载:“自周有老聃,姓李。”

此后李姓见载逐渐增多。关于李姓的来源,归总起来,有如下五种:

第一,传说中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古字中“理”与“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或李)为氏。又有老子为李氏女所生之说。传说李母怀胎81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此指树为姓,历来被称为“妄”说。

第三,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车,其后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被赐李姓。

李氏来源的五种说法中,前三种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合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车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对此,早已有人提出疑问。《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则说得颇为尖锐,认为“陇西之李与唐室之李不同族”,《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圹附会枉撰,媚时之说"。

陈寅恪也曾对李渊的祖先进行过考证,认为李渊的祖先可能是赵郡李氏之后,而不是陇西李氏之后,因其族葬在赵州昭庆县(今河北隆平县)。

由上可知,对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所记的世系,世人是有争议的。然而,众多的姓氏学著作中,记皋陶为李姓之祖则是同一的。至于大唐宗室李氏是否不属汉族而为“夷狄”,也无确凿证据,以西凉来断其民族,恐怕太武断。而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本来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书·宗室世系表》为主要依据。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正是由于唐朝对李氏宗族的考证和详细记载,才有今天李氏宗谱的完整存在,像李姓这样将其族源详细载人正史的,并不多见。这与其他姓氏多为家族传抄家谱、记载族源相比,自然更为可靠、详细。

2.指树为姓

“指树为姓”是李姓生成的最早根源。

据《秘笈新书》引《姓纂》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李氏,帝颛顼高阳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皋陶)”。

皋陶,为东夷部族首领,活动中心在偃(奄),即今山东省曲阜市。《史记正义》引《世纪》说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赐姓曰偃”。这就是《左传》中所说的“天子因生而赐姓”。皋陶,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非刂)、宫、大辟),并依照罪行的轻重来量刑治之,还对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

传说皋陶专门训养了一头名叫触(角圭)的独角奇兽,这奇兽有一种特异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恶真伪。它一遇见有罪的人,就会用尖利的独角去冲撞;一发现谁在说假话,就会怒气冲冲,令人生畏。皋陶用这样的奇兽断案,真是再好不过了。所以,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神话毕竟是神话,可这个神话故事却把人们带到遥远的上古时代,仿佛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断的形象。

正是由于皋陶崇高的名誉,所以至舜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于是,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们安居乐业。任职期间,皋陶多次提出贤明的谋略,认为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特别强调“知人”和“安民”,他的主张深得舜帝赏识。舜帝以皋陶最贤,将他作为继位的候选人。但是,舜帝还未来得及把帝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死后,“葬之于六”《史记》引《括地志》云:寿州(安徽)安丰县南130里,故六城东),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以后六便成为一个偃姓小国。楚穆王灭之,无谱。皋陶有长子伯益,《帝王世纪》说:“伯翳(益),为舜王畜多,故赐姓嬴氏。”可知,伯益因善训鸟兽而被舜帝赐了嬴姓,成为嬴姓部落的首领。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又叫仲偃,仍以偃为姓。以后,偃姓奉皋陶为祖,以姓为氏。皋陶之后,历虞、夏、商,26二十六世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征时,任商纣王的理官,时商纣王昏庸无道,沉湎于女色,理征屡屡进谏,执法不阿,为昏淫的纣王所不容,终遭亡身之祸。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幼子利贞逃了出来,奔于伊侯之墟(今河南境内),饥饿不堪,见一树上结有果实,便采了来吃,母子得以活命。其后,利贞畏于纣王的追捕而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称李氏。这就是后来“指树为姓”之说。按此说,李姓之始当在商末周初。

由上可知,李姓以皋陶为血缘始祖,是偃姓的后裔,曾以官为氏称理姓。据清儒秦嘉谟所辑《世本》案:古理、里、李三字并通。《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皋陶为大理,而《管子法法》记载:皋陶为李(理);《史记·魏世家》记为“李克”,而《韩诗外传》则记为“里克”,等等。因而,李姓以做作理官的皋陶为血缘始祖之说,实不为妄。皋陶作为李姓的血缘始祖,他正直果敢,富于创造性,功德高深,是李姓子孙的楷模和骄傲。而按照“指树为姓”的说法,刚直不阿的理征之子利贞,当是李姓的得姓始祖。

3.改姓为李

唐朝以来李姓鼎盛,附姓与改姓之风兴起,不少风光一时的人物都被赐之李姓。

唐末诗人和词人温庭筠云:“自从今狐楚入相,天下诸胡都改姓令狐。呜呼!宰相之势不过10年,而人竟改姓附之。况堂堂一统天子,300年之久,其冒附不知几百千万矣。”

从温庭筠的文辞中,我们得知在唐朝赐姓之外,还有不少非李姓氏,因羡慕大唐国姓,而改姓、冒姓李姓的。另外,还有由汉化改李姓,或因其他原因改李姓的。

后魏《官氏志》载:有叱李氏,改为李氏。这显然是鲜卑拓跋氏的汉化政策所造成的结果。后魏叱李氏改李氏后,人们以其居地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县),而称其为河南李氏。

柳城,前燕胡人慕容(皇光)曾在此筑城,治今辽宁朝阳南。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柳城李氏有两族,一族为奚族之李氏,即张琐高养子张忠士所改之李氏,后奚族渐融于契丹,故将其归于柳城李氏之一族;另一族柳城李氏,则是李光弼家族,这一家族世代显达,知名于有唐一代。

李光弼祖上均是契丹酋长,其一世祖先迁徙到唐朝京城长安附近的万年定居,逐渐汉化,改姓为李,此后又世居柳城,因又称"柳城李氏"。

李光弼的曾祖父李令节曾经是唐朝的大将军及幽州经略军副使;其祖父李重,任唐朝鸿胪卿兼檀州刺史;其父李楷落(洛),被封为蓟郡公。李光弼本人则为唐朝名将,战功显赫。这一柳城李氏家族,世代出将人相,在高宗朝、武后朝、玄宗朝、武宗朝及宪宗朝,都有这一家族的子弟出任宰相。柳城李氏为李氏宗族的历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柳城李氏两族,均出于契丹。契丹族原属于东胡种,因此,柳城李氏当属东胡人后裔。契丹李氏还有李失活、李过折、李吐干、李尽忠、李邵国、李郁干、李婆固、李窟哥等,均为契丹大贺氏部落首领。

另外,还有自称为常山愍王之后、名叫载义的,也成为李氏中的一支--范阳李氏。范阳郡,治在今陕西大兴县。载义曾任范阳太守,以其居地,称其为范阳李氏。

唐朝时期,有回纥人张存信、孙重进、王贤、安存孝等以国姓为荣,故冒姓李。元朝大臣李庭,为女真人,本姓蒲察氏,于金未来到中原,在百家姓中,他选择了李姓,改蒲察为李。

明代建州女真首领,有叫李满住的,也是改其原姓为李氏的。

元代杂剧家李直夫,为女真族,本姓蒲察,也改姓李,人称蒲察李。

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本名林载贽,后来改姓李氏。

当时,还有一些来华的外国人,也以李氏为己姓。例如,波斯人李玹,为五代时前蜀炼丹家。其先祖在隋朝时期,来华做生意,并定居'卜来,改李氏。唐末,安史之乱,其家为避难,随僖宗迁徙到四川梓州(今三台县)。其兄李珣,为五代时前蜀文学家,花间派词人。著有《琼瑶集》、《花间集》,流传于世。其妹李舜玹,是前蜀后主的王妃,为女画家、书法家、诗人。这一家兄妹三人,仍以李姓传名至今。

古之高句丽国,曾在汉武帝时,成为汉朝的一个县。至唐朝,李勋灭高丽,纳其人民为大唐国民,此间受汉化而改李姓的人甚多。

唐朝时,有高丽人本名怀玉,为唐朝平卢节度使,因功被赐姓名李正已,他曾一度控制山东十五州之地。

4.谕赐国姓

唐朝大规模的赐姓,是李氏宗族庞大的转折点。

受唐朝赐姓者,见诸史籍之人数颇多。据《路史》及《唐书·审相世系表》所载: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赐国姓李氏。从此,李氏宗族的历史,又揭开了新的一页。

安息人李氏即武威李氏。本安氏,出自姬姓。黄帝后裔安(昌意之子)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

后汉末,遣子世高入朝,不久徙居洛阳(今河南洛阳)。晋、魏之时,闲居于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后迁辽左。至后魏,陀孙婆罗再不久徙,于周、隋时闲居凉州武威(今甘肃武威),由于定居武威,而被称为武威李氏。武威李氏的子孙在唐朝时期有好几个被赐李姓。其名人有唐朝将领李元谅,德宗时赐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玉,玄宗时赐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真,得赐国姓;唐朝大将李国臣,得赐国姓。

鸡田李氏本是河曲部落阿跌族子孙,因有功于唐,被赐李姓。

鸡田,是唐玄宗开元初年所设置的一个州,即今宁夏省宁武县一带。此地原属于突厥,后来以地来归,唐朝依其旧名,置为鸡田州。鸡田李氏,本河曲部落阿跌族的子孙,数代世袭鸡田刺史一职。唐朝时期,此鸡田刺史家族出了光进和光颜两兄弟,光进官至总武节度使,光颜官拜河东节度使,两人皆对唐朝有功,被唐朝赐国姓李氏。

代北李氏居现山西代县一带,本为西突厥别部沙陀部落,姓朱邪氏,因朱邪赤心有功于唐被赐姓李。

代北,属当时的雁门道,即战国赵雁门郡地。秦因之,汉亦为雁门郡,至隋改为代州。唐仍置代州,中和年间,置代北节度,亦叫雁门节度,治代州,今山西代县一带。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创立了后唐帝业,李嗣源、李继岌等继为后唐皇帝。另外,唐末沙陀将领李克宁、李克让、李克修、李克恭、李嗣肱,都很著名。

这支来自今新疆塔尔巴哈台西南的哲克得里克境内的沙陀部落,紧接陇西李氏,创立了十多年的李氏帝业,取国号为“后唐”,为李氏家族增添了不少光辉。

奚族李氏分布于内蒙西拉木伦河一带,本称库莫奚,后归附唐,被赐姓李。

奚,古族名,南北朝时称库莫奚,分布在饶乐水(今内蒙古自治区西拉木伦河)流域。唐朝时期,奚族首领大酣归附唐朝,被封“饶乐郡王”,赐以李姓。当时与契丹被称作“两蕃”。唐末有一部分奚人西迁妫州(治今河北省怀来县),此后奚人渐与契丹人融合。

唐朝时,有范阳(治今陕西大兴县)的奚人,原名张忠士(张琐高养子,冒姓张氏),先为安禄山部将,参加了“安史之乱”。史朝义亡,乃以其地降唐,赐姓名李宝臣,为司空清河王。李宝臣有子李惟岳、李惟简,袭国姓。

唐朝时期,有奚族部落联盟首领可度者,于太宗贞观年间,率众附唐,得赐国姓,名李可度;还有奚族部落首领琐高,在玄宗时降唐,得赐国姓,名李琐高;另外还有李日越、李归国、李延宠等著名的奚族首领,都得赐李姓或袭李姓。

渤海李氏本姓茹,茹常以战功多被唐赐李姓。

渤海国,是靺鞨人大祚荣所建,当时其疆域在今朝鲜咸镜、平安二道,后扩至包括今吉林的一部分。渤海李氏,本姓茹。

唐朝时期,渤海靺鞨人茹常,为朔方部将,以战功多被唐赐李姓,更名嘉庆。其子李怀光,为朔方帅,位至三公。还有靺鞨著名李氏如李多祚,唐朝大臣,骁勇善射,其先世为部落首领,后迁中原,得李姓;靺鞨人李谨行,为唐朝大将,曾以疑兵退吐蕃论钦陵所率十万大军。唐朝赐姓的靺鞨李氏,为李氏宗族增添了新鲜血液。

党项李氏本姓拓跋氏,其酋长拓跋赤辞率众归附,唐太宗赐他姓李。

党项李氏。党项,是羌人中的一支。南北朝时,分布在今青海省东南部河曲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

唐朝时期,为吐蕃所迫,迁徙到甘肃、宁夏、陕北一带,本姓拓跋氏。唐初,党项酋长拓跋赤辞率众归附,唐太宗赐他姓李。此后,拓跋思恭,因镇压黄巢起义立功,也被唐朝赐姓。宋时,拓跋李氏的李元吴建立了西夏政权,与宋、金对峙,盛极一时。拓跋李氏中还有李谅祚、李继捧、李乾顺、李继冲、李继周、李继瑗、李继筠等知名于世。

西域匿识国王讫俱设伊鼻施被大唐赐姓李氏,其他西域国家得李氏的也颇多。

唐乾元元年(758),西域匿识(《唐西域传》作识匿)国王讫俱设伊鼻施来朝,被大唐赐姓李氏。李氏在唐朝贵为国姓,赐李姓自然时髦于世。赐姓对象的广泛及次数的频繁,正好是唐朝兴盛历史的真实写照。

唐朝有许多少数民族首领及忠臣被赐姓李,他们一旦被赐姓李,就意味着进入了皇室血统,不再受汉人之讥了。

唐朝的赐姓对象中,很大一部分为少数民族,即对外族赐姓。赐姓,不是一般的奖赏,而是唐朝作为招抚少数民族首领及效忠者的最有力的手段。一旦赐姓,被赐对象就意味着成为大唐帝国的自家人了。对于这种至高荣誉,社会上的人们普遍地羡慕和向往,更不用说少数民族,他们得赐李姓,不仅意味着被吸收于具有高贵血统的李氏宗族,而且还标志着他们从此不再会因夷狄之种而受人之讥,而是成为堂堂正正的汉族成员了。这一殊荣,促使更多的少数民族首领归附唐朝,从这个意义上讲,唐朝赐姓为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突厥沙陀族李存勖,建立了割据政权,便以唐朝后继者的面目出现,称“后唐”。他之所以姓李,是因为唐朝赐李姓给他祖父,他承袭李姓,自称为唐王朝的传人。他奉高祖、太宗、懿宗、昭宗与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为七庙,此足以见其以李唐国姓为荣耀之心理。

据不完全统计,唐朝赐姓涉及到国内上十个民族、16个异姓,其中包括汉族异姓和外国异姓。赐姓、改姓、冒姓(主要是赐姓),大大扩展了李氏宗族。唐朝时期,李姓人数得到空前的增长,翻开《中国名人辞典》,就会发现其李姓中,唐朝时期人物占很大比重。仅《中国少数民族名人辞典》所载的各少数民族李姓名人,就达125人。李氏宗族对大量异姓的吸收,是百家姓中其他姓氏所不能及的,这与李唐王朝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中央成为全国各民族的向往中心是绝对分不开的。因为这个原因,使李氏宗族的包容量无法估计,它吸收了不同姓氏的生机和活力,使自己更加昌盛和繁荣。

正如王世贞在《荣泉李公族谱序》中所说:“李氏之先为黄帝理官,一日:李官其后非李而人者,有指树、有赐国籍,系李而他姓者。”在李氏宗族繁衍的历史过程中,唐朝颁赐国姓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从此,李姓宗族支庶更为繁茂,迅速发展成为中华大地上的首姓。

简单摘录,引自:

http://baike.baidu.com/view/25544.htm

1、姓氏:李

祖宗:利真

分类:以官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郡望:

1、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2、赵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3、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4、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

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李起源于鹿邑县

分布:河南、四川、云南、福建、莆田、晋江、台湾

据抽样统计结果,李姓约占汉族人口的7.9?是全国第一大姓。李氏人口众多,房系纷繁。各地李氏多云出自陇西,而又各属不同的支系,迁徙过程复杂。但客家李氏则较为一致——均追溯到福建宁化县石壁乡,且大多都认李火德为始祖。

据民国宋森《鹤山县志(稿)》载:“唐之末年,有宗室李孟,因避黄巢之乱,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石壁乡,其裔转徙岭东循梅之间,所至皆蕃滋硕大,代有闻人①。今县属南坑口、龙眠、横水、白水带、云乡、双石各村之李氏同此一系,清初自岭东而来者也。”为寻宗探源,笔者根据这一线索,搜集了福建和鹤山的客家《李氏族谱》多部,获得较详尽的资料。兹据以整理,力求客观地介绍这一支系李氏辗转迁到鹤山的过程。

关于李氏起源,资料甚为丰富。李氏得姓前的世系原并无确切的文字记载,现有的资料都是根据传说记录的,故此众说纷纭,当然难免以讹传讹。然而有一点是相同的,众多的著作和族谱都记载皋陶是李氏之祖。皋陶,或曰咎繇,为东夷部族首领,活动中心在偃地,即山东曲阜,舜帝因之赐姓偃。皋陶在唐尧、虞舜时为理官,即掌管司法刑狱的长官,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其后裔,历虞、夏、商,20世为理官,古人习惯以官为氏,故为理氏。

到了商末,传到理证,因直谏于纣,被赐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幼子利贞逃难于苦县伊侯之圩(今河南鹿邑县),当时又饥又渴,见一树上结有果(木子),便采来充饥,为逃避纣王的追捕,遂以“木子”为姓,改理为李。依此说,以李为姓当始于商末周初。李姓的起源有多种说法,这是最流行的一种。

2、植物,蔷薇科李属,多年生落叶果树,小乔木或灌木。学名Prunusspp.。

李属植物有30种以上,栽培李除中国李外有欧洲李(P.domesticaL.)、美洲李(P.americanaMarch.)和加拿大李(P.nigra.Ait.)。在中国栽培最多的是中国李。中国李原产中国,是中国栽培最早的果树之一。已有3000年以上历史。李在中国栽培广泛,各地均有分布。著名产区有浙江嘉兴、桐乡、镇海、诸暨,江苏南京,安徽肖县,河南偃师,辽宁锦西,福建永安、永泰等地。1988年世界李产量约659万吨。

中国李约有800多个品种。根据果皮和果肉的颜色可分为红皮李类和黄皮李类。主要品种有:①槜李。又名醉李。②芙蓉李。又名浦李。③蜜李。④秋李。⑤牛心李。

病虫害:①李实蜂。②红颈天牛。③李小食心虫。④李红点病。⑤李黑斑病。

李果富含碳水化合物,味甜,多有香气,是一种很好的时令果品,每100g果肉中含水分84-90?蛋白质0.5g,脂肪0.2-0.7g,碳水化合物8-13g,钙17-20mg,磷20-32mg,铁0.5-0.8mg,胡萝卜素0.07-0.11mg,核黄素0.01-0.02mg,尼克酸0.3mg,抗坏血酸1mg。果实含糖7-17?酸0.16-2.29?单宁0.15-1.5?李树的叶簇、花、果均有观赏价值

【来源】蔷薇科梅属植物李PrunussalicinaLindl.,以根及种仁入药。春季采根,夏季采果,分别晒干。

【性味归经】

根:苦,寒。

种仁:苦,平。

【功能主治】

根:清热解毒,利湿,止痛。用于牙痛,消渴,痢疾,白带。

种仁:活血祛瘀,滑肠,利水。用于跌打损伤,淤血作痛,大便燥结,浮肿。

【用法用量】根3~5钱;种仁2~4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3、挪威数学家,李群和李代数的创始人。1842年12月17日生于挪威的努尔菲尤尔埃德,1899年2月18日卒于奥斯陆。1859年入克里斯蒂安尼亚(今奥斯陆)大学,1865年毕业。1868年受到V.A.彭赛列和J.普吕克著作的影响,决心专攻数学。1869年,获奖学金,去柏林学习,与C.F.克莱因一起工作并结为好友。在此期间,他开始研究连续群。1870年夏和克莱因一起到巴黎,与法国数学家C.若尔当等人相识,并受到法国学派的影响。1871年回挪威,次年获博士学位并在克里斯蒂安尼亚大学任教。1886年到莱比锡继任克莱因的职务。1889年不幸患精神分裂症,治愈后,健康大受影响。1898年应友人之请回到奥斯陆执教,直至去世。

李在代数不变量理论、微分方程理论及几何学方面都作出了贡献。但其中最大贡献当推以他的名命名的李群、李代数。

他在研究微分方程解的分类时,引入了一般的连续变换群。这个群的每个变换以及两个变换之乘积都依赖于参数,而且这种依赖关系是解析的,后来称之为局部李群。

他还讨论了连续变换群性单位元附近取导数构成的无穷小变换集合,这个集合不仅是一个线性空间,而且对于换位运算[x,y]=xy-yx适合雅可比法则,即[x,[y,z]]+[y,[z,x]]+[z,[x,y]]=0这种代数结构,称之为李代数。他当时已注意到李群与李代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他的主要著作《变换群理论》(3卷)由他的学生E.恩格尔协助整理出版(1893),这是一部内容广博而深刻的著作。然而李的工作在其生前一直得不到足够性重视,直到20世纪初由于W.KJ.基灵、E.嘉当和C.H.H.外尔等的工作才得以发扬。

图见数学家李。

“李知”姓的真正来源应该是一楼说的第2种。因为在去年的湖南经视的一期“越策越开心”节目中请到一个我国的的姓氏收蒇专家做嘉宾,那个专家详细的解释了“道李”姓的来源,就和一楼的专第2种是差不多的,我只是不能肯定一楼说的那个年份和那个专家说的是不是一样,我就不能肯定了,但其他属的就确实是这么回事。

大家有不信的可以去查查~~~~~~~~~~~~

发展改姓为李

唐朝以来李姓鼎盛,附姓与改姓之风兴起,不少风光一时的人物都被赐以李姓。

唐末诗人和来词人温庭筠云:“自从令狐楚入相,天下诸胡都改姓令狐。呜呼!宰相之势不过10年,而人竟改姓附之。况堂堂一统天子,300年之久,其冒附不知几百千万矣”。源从温庭筠的文辞中,我们得知在唐朝赐姓之外,还有不少非李姓氏,因羡慕大唐国姓百,而改姓、冒姓李姓的。另外,还有由汉化改李姓,或因其他原因而改李姓的。

来源资料显示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种植物-----李树,属蔷薇科。但李姓的直接度来源却是商朝官名----大理。李姓的来源,与原始人类的淳朴生活习惯有密切联系。

李,这个姓氏出自那里?

李姓的起源复杂一些,其始祖名叫皋陶,皋陶可鼎鼎大名,他是黄帝孙子的后裔。皋陶在尧称帝的时候,曾经担任"大理",主管司法工作,并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史称"五刑"。皋陶的子孙世袭其职,经历了虞,夏,商三个朝代,并且以官职为自己的姓氏,人称"理"氏。

直至商朝末年,后代理征,被历史上那个吓人的商纣王迫害致死,理征被杀次日,他的妻子契和氏携儿子理利贞,赶紧逃难。今天的人都知道,纣这烂王是不好惹的哟。母子俩逃难到伊侯之墟。因为逃难途中曾经躲也真是可怜,饥饿难当了。说来也巧,三天没有吃饭的这母女俩,被一树李子救了命。以后岁月较为太平,契和氏想起那惊险的往事,不免心下感激起那棵李子树来,好像巫术般突然出现,似有灵性。于是更名为"李"。(皋陶祖先为嬴姓,故李氏出自嬴姓。)

在先秦时期,李姓的发展是比较缓慢的,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进入魏晋以后,李氏逐渐发展,成为当时的中原五大郡姓之一。另外四个是:王,崔,卢,郑。到唐代,因为皇帝姓李的缘故,使得李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不仅皇帝赐姓给一些人,让他们姓李,更有许多人自己改姓,冒充姓李。于是,李姓在这三百年中得到了飞速发展,从一个影响较小的姓氏,一下子变成了中国的一个大姓。在唐代以前,李姓主要在北方发展,在唐代,有过三次大的南迁,使得李姓开始遍布全中国。李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襄城,江夏,梓潼,范阳,广汉,梁国,南阳。

首页相册标签

姓氏起源——李姓

[2006-6-251:16:00|By:xingshi]

姓氏起源

关于李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聚集地(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台湾李姓排列第五。台湾各地到处都有李姓人氏,即使在人烟稀少的边陲之地,也有李姓的后裔在繁衍。台湾李氏也来自福建和广东。最先到台的地福建人李魁奇,后为郑芸龙所杀。台湾李姓并非一支,第一类是北宋大臣要纲之后称为景仙李氏;第二类是河南李氏称为兑山李氏;第三类是来自宋朝的云南后称为金山乡李氏;第四类是燕楼李氏;约宋元之间这支李氏上在台李氏中人数最多。

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家乘谱牒

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总谱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

河北:泺县李氏族谱五卷、泺邑李氏族谱四卷、李氏族谱不分卷、李氏支谱不分卷、李氏家谱不分卷、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

上海:李氏家乘一册、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李氏三房支谱四卷。

浙江:西塘李氏支谱十二卷、嘉兴梅会李氏族谱二十二卷、梅会李氏族谱十二卷

历史名人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阴一阳为之道"的辩证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统论。

李冰:战国时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初始以"玄武门事变"取得政权,后制定了一些对社会发展较为有利的措施,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人称"诗仙"。

李广:西汉时人,曾历仕文、景、武帝三朝。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作战70余次,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李姓的来源共有四种说法,至今尚无权威性的定论。

1.李姓由来

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种植物――李树,属蔷薇科。但李姓的直接来源却是商朝官名――大理。

李姓的来源,与原始人类的淳朴生活习惯有密切联系。最初的“李”指某种植物,如《说文》所云:“李,果也。”李树,属蔷薇科,为落叶亚乔木,高丈余。李子,就是它的果实,球形,至夏成熟,红色有光泽,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庆子。

随后,“李”随着汉字形义的推移而与法理、星象等含义相通。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姓,则见于《通志o氏族略o以官为氏》:“李氏,皋陶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商朝半年,理征改为李氏。”

有人把我国几千个姓氏归类排列,其中以植物为姓氏的,诸如花、草、树、苗、林、木、杨、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种。这可以追溯到远古氏族的图腾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义却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时期才向植物之“李”转化。

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

在中国姓氏发展史中,李姓见诸史籍在周之后。《国语·郑语》中的祝融之后八姓、《晋语四》中的黄帝之后十二姓、以及《左传》所载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见李姓。《姓解》也说:“周之前未见有李氏。”《史记》载:“自周有老聃,姓李。”

此后李姓见载逐渐增多。关于李姓的来源,归总起来,有如下五种:

第一,传说中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古字中“理”与“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或李)为氏。又有老子为李氏女所生之说。传说李母怀胎81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此指树为姓,历来被称为“妄”说。

第三,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车,其后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被赐李姓。

李氏来源的五种说法中,前三种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合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车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对此,早已有人提出疑问。《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则说得颇为尖锐,认为“陇西之李与唐室之李不同族”,《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圹附会枉撰,媚时之说"。

陈寅恪也曾对李渊的祖先进行过考证,认为李渊的祖先可能是赵郡李氏之后,而不是陇西李氏之后,因其族葬在赵州昭庆县(今河北隆平县)。

由上可知,对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所记的世系,世人是有争议的。然而,众多的姓氏学著作中,记皋陶为李姓之祖则是同一的。至于大唐宗室李氏是否不属汉族而为“夷狄”,也无确凿证据,以西凉来断其民族,恐怕太武断。而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本来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书·宗室世系表》为主要依据。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正是由于唐朝对李氏宗族的考证和详细记载,才有今天李氏宗谱的完整存在,像李姓这样将其族源详细载人正史的,并不多见。这与其他姓氏多为家族传抄家谱、记载族源相比,自然更为可靠、详细。

2.指树为姓

“指树为姓”是李姓生成的最早根源。

据《秘笈新书》引《姓纂》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李氏,帝颛顼高阳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皋陶)”。

皋陶,为东夷部族首领,活动中心在偃(奄),即今山东省曲阜市。《史记正义》引《世纪》说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赐姓曰偃”。这就是《左传》中所说的“天子因生而赐姓”。皋陶,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非刂)、宫、大辟),并依照罪行的轻重来量刑治之,还对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

传说皋陶专门训养了一头名叫触(角圭)的独角奇兽,这奇兽有一种特异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恶真伪。它一遇见有罪的人,就会用尖利的独角去冲撞;一发现谁在说假话,就会怒气冲冲,令人生畏。皋陶用这样的奇兽断案,真是再好不过了。所以,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神话毕竟是神话,可这个神话故事却把人们带到遥远的上古时代,仿佛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断的形象。

正是由于皋陶崇高的名誉,所以至舜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于是,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们安居乐业。任职期间,皋陶多次提出贤明的谋略,认为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特别强调“知人”和“安民”,他的主张深得舜帝赏识。舜帝以皋陶最贤,将他作为继位的候选人。但是,舜帝还未来得及把帝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死后,“葬之于六”《史记》引《括地志》云:寿州(安徽)安丰县南130里,故六城东),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以后六便成为一个偃姓小国。楚穆王灭之,无谱。皋陶有长子伯益,《帝王世纪》说:“伯翳(益),为舜王畜多,故赐姓嬴氏。”可知,伯益因善训鸟兽而被舜帝赐了嬴姓,成为嬴姓部落的首领。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又叫仲偃,仍以偃为姓。以后,偃姓奉皋陶为祖,以姓为氏。皋陶之后,历虞、夏、商,26二十六世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征时,任商纣王的理官,时商纣王昏庸无道,沉湎于女色,理征屡屡进谏,执法不阿,为昏淫的纣王所不容,终遭亡身之祸。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幼子利贞逃了出来,奔于伊侯之墟(今河南境内),饥饿不堪,见一树上结有果实,便采了来吃,母子得以活命。其后,利贞畏于纣王的追捕而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称李氏。这就是后来“指树为姓”之说。按此说,李姓之始当在商末周初。

由上可知,李姓以皋陶为血缘始祖,是偃姓的后裔,曾以官为氏称理姓。据清儒秦嘉谟所辑《世本》案:古理、里、李三字并通。《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皋陶为大理,而《管子法法》记载:皋陶为李(理);《史记·魏世家》记为“李克”,而《韩诗外传》则记为“里克”,等等。因而,李姓以做作理官的皋陶为血缘始祖之说,实不为妄。皋陶作为李姓的血缘始祖,他正直果敢,富于创造性,功德高深,是李姓子孙的楷模和骄傲。而按照“指树为姓”的说法,刚直不阿的理征之子利贞,当是李姓的得姓始祖。

3.改姓为李

唐朝以来李姓鼎盛,附姓与改姓之风兴起,不少风光一时的人物都被赐之李姓。

唐末诗人和词人温庭筠云:“自从今狐楚入相,天下诸胡都改姓令狐。呜呼!宰相之势不过10年,而人竟改姓附之。况堂堂一统天子,300年之久,其冒附不知几百千万矣。”

从温庭筠的文辞中,我们得知在唐朝赐姓之外,还有不少非李姓氏,因羡慕大唐国姓,而改姓、冒姓李姓的。另外,还有由汉化改李姓,或因其他原因改李姓的。

后魏《官氏志》载:有叱李氏,改为李氏。这显然是鲜卑拓跋氏的汉化政策所造成的结果。后魏叱李氏改李氏后,人们以其居地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县),而称其为河南李氏。

柳城,前燕胡人慕容(皇光)曾在此筑城,治今辽宁朝阳南。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柳城李氏有两族,一族为奚族之李氏,即张琐高养子张忠士所改之李氏,后奚族渐融于契丹,故将其归于柳城李氏之一族;另一族柳城李氏,则是李光弼家族,这一家族世代显达,知名于有唐一代。

李光弼祖上均是契丹酋长,其一世祖先迁徙到唐朝京城长安附近的万年定居,逐渐汉化,改姓为李,此后又世居柳城,因又称"柳城李氏"。

李光弼的曾祖父李令节曾经是唐朝的大将军及幽州经略军副使;其祖父李重,任唐朝鸿胪卿兼檀州刺史;其父李楷落(洛),被封为蓟郡公。李光弼本人则为唐朝名将,战功显赫。这一柳城李氏家族,世代出将人相,在高宗朝、武后朝、玄宗朝、武宗朝及宪宗朝,都有这一家族的子弟出任宰相。柳城李氏为李氏宗族的历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柳城李氏两族,均出于契丹。契丹族原属于东胡种,因此,柳城李氏当属东胡人后裔。契丹李氏还有李失活、李过折、李吐干、李尽忠、李邵国、李郁干、李婆固、李窟哥等,均为契丹大贺氏部落首领。

另外,还有自称为常山愍王之后、名叫载义的,也成为李氏中的一支--范阳李氏。范阳郡,治在今陕西大兴县。载义曾任范阳太守,以其居地,称其为范阳李氏。

唐朝时期,有回纥人张存信、孙重进、王贤、安存孝等以国姓为荣,故冒姓李。元朝大臣李庭,为女真人,本姓蒲察氏,于金未来到中原,在百家姓中,他选择了李姓,改蒲察为李。

明代建州女真首领,有叫李满住的,也是改其原姓为李氏的。

元代杂剧家李直夫,为女真族,本姓蒲察,也改姓李,人称蒲察李。

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本名林载贽,后来改姓李氏。

当时,还有一些来华的外国人,也以李氏为己姓。例如,波斯人李玹,为五代时前蜀炼丹家。其先祖在隋朝时期,来华做生意,并定居'卜来,改李氏。唐末,安史之乱,其家为避难,随僖宗迁徙到四川梓州(今三台县)。其兄李珣,为五代时前蜀文学家,花间派词人。著有《琼瑶集》、《花间集》,流传于世。其妹李舜玹,是前蜀后主的王妃,为女画家、书法家、诗人。这一家兄妹三人,仍以李姓传名至今。

古之高句丽国,曾在汉武帝时,成为汉朝的一个县。至唐朝,李勋灭高丽,纳其人民为大唐国民,此间受汉化而改李姓的人甚多。

唐朝时,有高丽人本名怀玉,为唐朝平卢节度使,因功被赐姓名李正已,他曾一度控制山东十五州之地。

4.谕赐国姓

唐朝大规模的赐姓,是李氏宗族庞大的转折点。

受唐朝赐姓者,见诸史籍之人数颇多。据《路史》及《唐书·审相世系表》所载: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赐国姓李氏。从此,李氏宗族的历史,又揭开了新的一页。

安息人李氏即武威李氏。本安氏,出自姬姓。黄帝后裔安(昌意之子)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

后汉末,遣子世高入朝,不久徙居洛阳(今河南洛阳)。晋、魏之时,闲居于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后迁辽左。至后魏,陀孙婆罗再不久徙,于周、隋时闲居凉州武威(今甘肃武威),由于定居武威,而被称为武威李氏。武威李氏的子孙在唐朝时期有好几个被赐李姓。其名人有唐朝将领李元谅,德宗时赐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玉,玄宗时赐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真,得赐国姓;唐朝大将李国臣,得赐国姓。

鸡田李氏本是河曲部落阿跌族子孙,因有功于唐,被赐李姓。

鸡田,是唐玄宗开元初年所设置的一个州,即今宁夏省宁武县一带。此地原属于突厥,后来以地来归,唐朝依其旧名,置为鸡田州。鸡田李氏,本河曲部落阿跌族的子孙,数代世袭鸡田刺史一职。唐朝时期,此鸡田刺史家族出了光进和光颜两兄弟,光进官至总武节度使,光颜官拜河东节度使,两人皆对唐朝有功,被唐朝赐国姓李氏。

代北李氏居现山西代县一带,本为西突厥别部沙陀部落,姓朱邪氏,因朱邪赤心有功于唐被赐姓李。

代北,属当时的雁门道,即战国赵雁门郡地。秦因之,汉亦为雁门郡,至隋改为代州。唐仍置代州,中和年间,置代北节度,亦叫雁门节度,治代州,今山西代县一带。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创立了后唐帝业,李嗣源、李继岌等继为后唐皇帝。另外,唐末沙陀将领李克宁、李克让、李克修、李克恭、李嗣肱,都很著名。

这支来自今新疆塔尔巴哈台西南的哲克得里克境内的沙陀部落,紧接陇西李氏,创立了十多年的李氏帝业,取国号为“后唐”,为李氏家族增添了不少光辉。

奚族李氏分布于内蒙西拉木伦河一带,本称库莫奚,后归附唐,被赐姓李。

奚,古族名,南北朝时称库莫奚,分布在饶乐水(今内蒙古自治区西拉木伦河)流域。唐朝时期,奚族首领大酣归附唐朝,被封“饶乐郡王”,赐以李姓。当时与契丹被称作“两蕃”。唐末有一部分奚人西迁妫州(治今河北省怀来县),此后奚人渐与契丹人融合。

唐朝时,有范阳(治今陕西大兴县)的奚人,原名张忠士(张琐高养子,冒姓张氏),先为安禄山部将,参加了“安史之乱”。史朝义亡,乃以其地降唐,赐姓名李宝臣,为司空清河王。李宝臣有子李惟岳、李惟简,袭国姓。

唐朝时期,有奚族部落联盟首领可度者,于太宗贞观年间,率众附唐,得赐国姓,名李可度;还有奚族部落首领琐高,在玄宗时降唐,得赐国姓,名李琐高;另外还有李日越、李归国、李延宠等著名的奚族首领,都得赐李姓或袭李姓。

渤海李氏本姓茹,茹常以战功多被唐赐李姓。

渤海国,是靺鞨人大祚荣所建,当时其疆域在今朝鲜咸镜、平安二道,后扩至包括今吉林的一部分。渤海李氏,本姓茹。

唐朝时期,渤海靺鞨人茹常,为朔方部将,以战功多被唐赐李姓,更名嘉庆。其子李怀光,为朔方帅,位至三公。还有靺鞨著名李氏如李多祚,唐朝大臣,骁勇善射,其先世为部落首领,后迁中原,得李姓;靺鞨人李谨行,为唐朝大将,曾以疑兵退吐蕃论钦陵所率十万大军。唐朝赐姓的靺鞨李氏,为李氏宗族增添了新鲜血液。

党项李氏本姓拓跋氏,其酋长拓跋赤辞率众归附,唐太宗赐他姓李。

党项李氏。党项,是羌人中的一支。南北朝时,分布在今青海省东南部河曲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

唐朝时期,为吐蕃所迫,迁徙到甘肃、宁夏、陕北一带,本姓拓跋氏。唐初,党项酋长拓跋赤辞率众归附,唐太宗赐他姓李。此后,拓跋思恭,因镇压黄巢起义立功,也被唐朝赐姓。宋时,拓跋李氏的李元吴建立了西夏政权,与宋、金对峙,盛极一时。拓跋李氏中还有李谅祚、李继捧、李乾顺、李继冲、李继周、李继瑗、李继筠等知名于世。

西域匿识国王讫俱设伊鼻施被大唐赐姓李氏,其他西域国家得李氏的也颇多。

唐乾元元年(758),西域匿识(《唐西域传》作识匿)国王讫俱设伊鼻施来朝,被大唐赐姓李氏。李氏在唐朝贵为国姓,赐李姓自然时髦于世。赐姓对象的广泛及次数的频繁,正好是唐朝兴盛历史的真实写照。

唐朝有许多少数民族首领及忠臣被赐姓李,他们一旦被赐姓李,就意味着进入了皇室血统,不再受汉人之讥了。

唐朝的赐姓对象中,很大一部分为少数民族,即对外族赐姓。赐姓,不是一般的奖赏,而是唐朝作为招抚少数民族首领及效忠者的最有力的手段。一旦赐姓,被赐对象就意味着成为大唐帝国的自家人了。对于这种至高荣誉,社会上的人们普遍地羡慕和向往,更不用说少数民族,他们得赐李姓,不仅意味着被吸收于具有高贵血统的李氏宗族,而且还标志着他们从此不再会因夷狄之种而受人之讥,而是成为堂堂正正的汉族成员了。这一殊荣,促使更多的少数民族首领归附唐朝,从这个意义上讲,唐朝赐姓为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突厥沙陀族李存勖,建立了割据政权,便以唐朝后继者的面目出现,称“后唐”。他之所以姓李,是因为唐朝赐李姓给他祖父,他承袭李姓,自称为唐王朝的传人。他奉高祖、太宗、懿宗、昭宗与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为七庙,此足以见其以李唐国姓为荣耀之心理。

据不完全统计,唐朝赐姓涉及到国内上十个民族、16个异姓,其中包括汉族异姓和外国异姓。赐姓、改姓、冒姓(主要是赐姓),大大扩展了李氏宗族。唐朝时期,李姓人数得到空前的增长,翻开《中国名人辞典》,就会发现其李姓中,唐朝时期人物占很大比重。仅《中国少数民族名人辞典》所载的各少数民族李姓名人,就达125人。李氏宗族对大量异姓的吸收,是百家姓中其他姓氏所不能及的,这与李唐王朝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中央成为全国各民族的向往中心是绝对分不开的。因为这个原因,使李氏宗族的包容量无法估计,它吸收了不同姓氏的生机和活力,使自己更加昌盛和繁荣。

正如王世贞在《荣泉李公族谱序》中所说:“李氏之先为黄帝理官,一日:李官其后非李而人者,有指树、有赐国籍,系李而他姓者。”在李氏宗族繁衍的历史过程中,唐朝颁赐国姓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从此,李姓宗族支庶更为繁茂,迅速发展成为中华大地上的首姓。

李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氏族兴旺,人数众多,远在其他姓之上。据说当今李姓人氏大约有1亿,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

据史载,李姓原是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颛顼有一个孙子叫皋陶,做了尧帝的理官。理官,专管狱讼推断,有些像当代的法官,当时盛行以官职为姓,皋陶也就以“理”为姓。

商朝末年,皋陶后裔有一个叫理征的人,忠心耿耿,多次进谏纣王,当时纣王暴虐无道,沉湎酒色,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他。纣王对理征的多次劝谏很恼火,便把他杀了。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陈国(今河南淮阳)人,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家人,于是便逃往豫西。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两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小利贞已经奄奄一息。那里荒无人烟,根本无法找到食物。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野树还有一些“木子”(野果),于是采下来吃,这才保全了性命。母子俩逃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今河南鹿邑)安家落户。为了表示对“木子”保命的感激,而且理、李同音,可以躲避纣王的追捕,自利贞开始改姓李。这就是李姓的起源。

历史上的李姓名人,数不胜数。从春秋时期的李耳(即老子)开始,战国有大将李牧,汉有“飞将军”李广,晋有以《陈情表》闻名于世的太子洗马李密。唐代更多,有大诗人李白、“鬼才”李贺、李商隐、军事家李靖、书法家李邕。南唐有中主李、后主李煜,宋有思想家李、女词人李清照,明代有杰出医药家李时珍、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清有戏曲理论家李渔、数学家李善兰、小说家李宝嘉、洋务派首领李鸿章,近代有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老一辈革命家李富春和李先念、爱国人士李嘉诚等。这一大批李姓中的杰出代表,不仅为李氏赢得了荣誉,也为中华民族创建了不朽的功勋。

李是中国五大姓氏之二,也是现在世界上的第二大姓,人口大约有8700多万。在中国以北方人居多。在台湾排第五位。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人亦居多。

>>

李姓的起源复杂一些,其始祖名叫皋陶,皋陶可鼎鼎大名,他是黄帝孙子的后裔。皋陶在尧称帝的时候,曾经担任“大理”,主管司法工作,并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史称“五刑”。皋陶的子孙世袭其职,经历了虞,夏,商三个朝代,并且以官职为自己的姓氏,人称“理”氏。直至商朝末年,后代理征,被历史上那个吓人的商纣王迫害致死,理征被杀次日,他的妻子契和氏携儿子理利贞,赶紧逃难。今天的人都知道,纣这烂王是不好惹的哟。母子俩逃难到伊侯之墟。因为逃难途中曾经躲也真是可怜,饥饿难当了。说来也巧,三天没有吃饭的这母女俩,被一树李子救了命。以后岁月较为太平,契和氏想起那惊险的往事,不免心下感激起那棵李子树来,好像巫术般突然出现,似有灵性。于是更名为“李”。(皋陶祖先为嬴姓,故李氏出自嬴姓。)

在先秦时期,李姓的发展是比较缓慢的,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进入魏晋以后,李氏逐渐发展,成为当时的中原五大郡姓之一。另外四个是:王,崔,卢,郑。到唐代,因为皇帝姓李的缘故,使得李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不仅皇帝赐姓给一些人,让他们姓李,更有许多人自己改姓,冒充姓李。于是,李姓在这三百年中得到了飞速发展,从一个影响较小的姓氏,一下子变成了中国的一个大姓。在唐代以前,李姓主要在北方发展,在唐代,有过三次大的南迁,使得李姓开始遍布全中国。李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襄城,江夏,梓潼,范阳,广汉,梁国,南阳。

李姓起源

一、来源有六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4、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命姓。

5、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

6、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李姓的来源共有四种说法,至今尚无权威性的定论。

1.李姓由来

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种植物――李树,属蔷薇科。但李姓的直接来源却是商朝官名――大理。

李姓的来源,与原始人类的淳朴生活习惯有密切联系。最初的“李”指某种植物,如《说文》所云:“李,果也。”李树,属蔷薇科,为落叶亚乔木,高丈余。李子,就是它的果实,球形,至夏成熟,红色有光泽,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庆子。

随后,“李”随着汉字形义的推移而与法理、星象等含义相通。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姓,则见于《通志o氏族略o以官为氏》:“李氏,皋陶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商朝半年,理征改为李氏。”

有人把我国几千个姓氏归类排列,其中以植物为姓氏的,诸如花、草、树、苗、林、木、杨、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种。这可以追溯到远古氏族的图腾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义却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时期才向植物之“李”转化。

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

在中国姓氏发展史中,李姓见诸史籍在周之后。《国语·郑语》中的祝融之后八姓、《晋语四》中的黄帝之后十二姓、以及《左传》所载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见李姓。《姓解》也说:“周之前未见有李氏。”《史记》载:“自周有老聃,姓李。”

此后李姓见载逐渐增多。关于李姓的来源,归总起来,有如下五种:

第一,传说中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古字中“理”与“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或李)为氏。又有老子为李氏女所生之说。传说李母怀胎81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此指树为姓,历来被称为“妄”说。

第三,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车,其后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被赐李姓。

李氏来源的五种说法中,前三种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合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车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对此,早已有人提出疑问。《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则说得颇为尖锐,认为“陇西之李与唐室之李不同族”,《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圹附会枉撰,媚时之说"。

陈寅恪也曾对李渊的祖先进行过考证,认为李渊的祖先可能是赵郡李氏之后,而不是陇西李氏之后,因其族葬在赵州昭庆县(今河北隆平县)。

由上可知,对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所记的世系,世人是有争议的。然而,众多的姓氏学著作中,记皋陶为李姓之祖则是同一的。至于大唐宗室李氏是否不属汉族而为“夷狄”,也无确凿证据,以西凉来断其民族,恐怕太武断。而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本来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书·宗室世系表》为主要依据。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正是由于唐朝对李氏宗族的考证和详细记载,才有今天李氏宗谱的完整存在,像李姓这样将其族源详细载人正史的,并不多见。这与其他姓氏多为家族传抄家谱、记载族源相比,自然更为可靠、详细。

2.指树为姓

“指树为姓”是李姓生成的最早根源。

据《秘笈新书》引《姓纂》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李氏,帝颛顼高阳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皋陶)”。

皋陶,为东夷部族首领,活动中心在偃(奄),即今山东省曲阜市。《史记正义》引《世纪》说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赐姓曰偃”。这就是《左传》中所说的“天子因生而赐姓”。皋陶,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非刂)、宫、大辟),并依照罪行的轻重来量刑治之,还对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

传说皋陶专门训养了一头名叫触(角圭)的独角奇兽,这奇兽有一种特异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恶真伪。它一遇见有罪的人,就会用尖利的独角去冲撞;一发现谁在说假话,就会怒气冲冲,令人生畏。皋陶用这样的奇兽断案,真是再好不过了。所以,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神话毕竟是神话,可这个神话故事却把人们带到遥远的上古时代,仿佛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断的形象。

正是由于皋陶崇高的名誉,所以至舜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于是,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们安居乐业。任职期间,皋陶多次提出贤明的谋略,认为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特别强调“知人”和“安民”,他的主张深得舜帝赏识。舜帝以皋陶最贤,将他作为继位的候选人。但是,舜帝还未来得及把帝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死后,“葬之于六”《史记》引《括地志》云:寿州(安徽)安丰县南130里,故六城东),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以后六便成为一个偃姓小国。楚穆王灭之,无谱。皋陶有长子伯益,《帝王世纪》说:“伯翳(益),为舜王畜多,故赐姓嬴氏。”可知,伯益因善训鸟兽而被舜帝赐了嬴姓,成为嬴姓部落的首领。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又叫仲偃,仍以偃为姓。以后,偃姓奉皋陶为祖,以姓为氏。皋陶之后,历虞、夏、商,26二十六世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征时,任商纣王的理官,时商纣王昏庸无道,沉湎于女色,理征屡屡进谏,执法不阿,为昏淫的纣王所不容,终遭亡身之祸。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幼子利贞逃了出来,奔于伊侯之墟(今河南境内),饥饿不堪,见一树上结有果实,便采了来吃,母子得以活命。其后,利贞畏于纣王的追捕而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称李氏。这就是后来“指树为姓”之说。按此说,李姓之始当在商末周初。

由上可知,李姓以皋陶为血缘始祖,是偃姓的后裔,曾以官为氏称理姓。据清儒秦嘉谟所辑《世本》案:古理、里、李三字并通。《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皋陶为大理,而《管子法法》记载:皋陶为李(理);《史记·魏世家》记为“李克”,而《韩诗外传》则记为“里克”,等等。因而,李姓以做作理官的皋陶为血缘始祖之说,实不为妄。皋陶作为李姓的血缘始祖,他正直果敢,富于创造性,功德高深,是李姓子孙的楷模和骄傲。而按照“指树为姓”的说法,刚直不阿的理征之子利贞,当是李姓的得姓始祖。

3.改姓为李

唐朝以来李姓鼎盛,附姓与改姓之风兴起,不少风光一时的人物都被赐之李姓。

唐末诗人和词人温庭筠云:“自从今狐楚入相,天下诸胡都改姓令狐。呜呼!宰相之势不过10年,而人竟改姓附之。况堂堂一统天子,300年之久,其冒附不知几百千万矣。”

从温庭筠的文辞中,我们得知在唐朝赐姓之外,还有不少非李姓氏,因羡慕大唐国姓,而改姓、冒姓李姓的。另外,还有由汉化改李姓,或因其他原因改李姓的。

后魏《官氏志》载:有叱李氏,改为李氏。这显然是鲜卑拓跋氏的汉化政策所造成的结果。后魏叱李氏改李氏后,人们以其居地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县),而称其为河南李氏。

柳城,前燕胡人慕容(皇光)曾在此筑城,治今辽宁朝阳南。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柳城李氏有两族,一族为奚族之李氏,即张琐高养子张忠士所改之李氏,后奚族渐融于契丹,故将其归于柳城李氏之一族;另一族柳城李氏,则是李光弼家族,这一家族世代显达,知名于有唐一代。

李光弼祖上均是契丹酋长,其一世祖先迁徙到唐朝京城长安附近的万年定居,逐渐汉化,改姓为李,此后又世居柳城,因又称"柳城李氏"。

李光弼的曾祖父李令节曾经是唐朝的大将军及幽州经略军副使;其祖父李重,任唐朝鸿胪卿兼檀州刺史;其父李楷落(洛),被封为蓟郡公。李光弼本人则为唐朝名将,战功显赫。这一柳城李氏家族,世代出将人相,在高宗朝、武后朝、玄宗朝、武宗朝及宪宗朝,都有这一家族的子弟出任宰相。柳城李氏为李氏宗族的历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柳城李氏两族,均出于契丹。契丹族原属于东胡种,因此,柳城李氏当属东胡人后裔。契丹李氏还有李失活、李过折、李吐干、李尽忠、李邵国、李郁干、李婆固、李窟哥等,均为契丹大贺氏部落首领。

另外,还有自称为常山愍王之后、名叫载义的,也成为李氏中的一支--范阳李氏。范阳郡,治在今陕西大兴县。载义曾任范阳太守,以其居地,称其为范阳李氏。

唐朝时期,有回纥人张存信、孙重进、王贤、安存孝等以国姓为荣,故冒姓李。元朝大臣李庭,为女真人,本姓蒲察氏,于金未来到中原,在百家姓中,他选择了李姓,改蒲察为李。

明代建州女真首领,有叫李满住的,也是改其原姓为李氏的。

元代杂剧家李直夫,为女真族,本姓蒲察,也改姓李,人称蒲察李。

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本名林载贽,后来改姓李氏。

当时,还有一些来华的外国人,也以李氏为己姓。例如,波斯人李玹,为五代时前蜀炼丹家。其先祖在隋朝时期,来华做生意,并定居'卜来,改李氏。唐末,安史之乱,其家为避难,随僖宗迁徙到四川梓州(今三台县)。其兄李珣,为五代时前蜀文学家,花间派词人。著有《琼瑶集》、《花间集》,流传于世。其妹李舜玹,是前蜀后主的王妃,为女画家、书法家、诗人。这一家兄妹三人,仍以李姓传名至今。

古之高句丽国,曾在汉武帝时,成为汉朝的一个县。至唐朝,李勋灭高丽,纳其人民为大唐国民,此间受汉化而改李姓的人甚多。

唐朝时,有高丽人本名怀玉,为唐朝平卢节度使,因功被赐姓名李正已,他曾一度控制山东十五州之地。

4.谕赐国姓

唐朝大规模的赐姓,是李氏宗族庞大的转折点。

受唐朝赐姓者,见诸史籍之人数颇多。据《路史》及《唐书·审相世系表》所载: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赐国姓李氏。从此,李氏宗族的历史,又揭开了新的一页。

安息人李氏即武威李氏。本安氏,出自姬姓。黄帝后裔安(昌意之子)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

后汉末,遣子世高入朝,不久徙居洛阳(今河南洛阳)。晋、魏之时,闲居于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后迁辽左。至后魏,陀孙婆罗再不久徙,于周、隋时闲居凉州武威(今甘肃武威),由于定居武威,而被称为武威李氏。武威李氏的子孙在唐朝时期有好几个被赐李姓。其名人有唐朝将领李元谅,德宗时赐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玉,玄宗时赐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真,得赐国姓;唐朝大将李国臣,得赐国姓。

鸡田李氏本是河曲部落阿跌族子孙,因有功于唐,被赐李姓。

鸡田,是唐玄宗开元初年所设置的一个州,即今宁夏省宁武县一带。此地原属于突厥,后来以地来归,唐朝依其旧名,置为鸡田州。鸡田李氏,本河曲部落阿跌族的子孙,数代世袭鸡田刺史一职。唐朝时期,此鸡田刺史家族出了光进和光颜两兄弟,光进官至总武节度使,光颜官拜河东节度使,两人皆对唐朝有功,被唐朝赐国姓李氏。

代北李氏居现山西代县一带,本为西突厥别部沙陀部落,姓朱邪氏,因朱邪赤心有功于唐被赐姓李。

代北,属当时的雁门道,即战国赵雁门郡地。秦因之,汉亦为雁门郡,至隋改为代州。唐仍置代州,中和年间,置代北节度,亦叫雁门节度,治代州,今山西代县一带。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创立了后唐帝业,李嗣源、李继岌等继为后唐皇帝。另外,唐末沙陀将领李克宁、李克让、李克修、李克恭、李嗣肱,都很著名。

这支来自今新疆塔尔巴哈台西南的哲克得里克境内的沙陀部落,紧接陇西李氏,创立了十多年的李氏帝业,取国号为“后唐”,为李氏家族增添了不少光辉。

奚族李氏分布于内蒙西拉木伦河一带,本称库莫奚,后归附唐,被赐姓李。

奚,古族名,南北朝时称库莫奚,分布在饶乐水(今内蒙古自治区西拉木伦河)流域。唐朝时期,奚族首领大酣归附唐朝,被封“饶乐郡王”,赐以李姓。当时与契丹被称作“两蕃”。唐末有一部分奚人西迁妫州(治今河北省怀来县),此后奚人渐与契丹人融合。

唐朝时,有范阳(治今陕西大兴县)的奚人,原名张忠士(张琐高养子,冒姓张氏),先为安禄山部将,参加了“安史之乱”。史朝义亡,乃以其地降唐,赐姓名李宝臣,为司空清河王。李宝臣有子李惟岳、李惟简,袭国姓。

唐朝时期,有奚族部落联盟首领可度者,于太宗贞观年间,率众附唐,得赐国姓,名李可度;还有奚族部落首领琐高,在玄宗时降唐,得赐国姓,名李琐高;另外还有李日越、李归国、李延宠等著名的奚族首领,都得赐李姓或袭李姓。

渤海李氏本姓茹,茹常以战功多被唐赐李姓。

渤海国,是靺鞨人大祚荣所建,当时其疆域在今朝鲜咸镜、平安二道,后扩至包括今吉林的一部分。渤海李氏,本姓茹。

唐朝时期,渤海靺鞨人茹常,为朔方部将,以战功多被唐赐李姓,更名嘉庆。其子李怀光,为朔方帅,位至三公。还有靺鞨著名李氏如李多祚,唐朝大臣,骁勇善射,其先世为部落首领,后迁中原,得李姓;靺鞨人李谨行,为唐朝大将,曾以疑兵退吐蕃论钦陵所率十万大军。唐朝赐姓的靺鞨李氏,为李氏宗族增添了新鲜血液。

党项李氏本姓拓跋氏,其酋长拓跋赤辞率众归附,唐太宗赐他姓李。

党项李氏。党项,是羌人中的一支。南北朝时,分布在今青海省东南部河曲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

唐朝时期,为吐蕃所迫,迁徙到甘肃、宁夏、陕北一带,本姓拓跋氏。唐初,党项酋长拓跋赤辞率众归附,唐太宗赐他姓李。此后,拓跋思恭,因镇压黄巢起义立功,也被唐朝赐姓。宋时,拓跋李氏的李元吴建立了西夏政权,与宋、金对峙,盛极一时。拓跋李氏中还有李谅祚、李继捧、李乾顺、李继冲、李继周、李继瑗、李继筠等知名于世。

西域匿识国王讫俱设伊鼻施被大唐赐姓李氏,其他西域国家得李氏的也颇多。

唐乾元元年(758),西域匿识(《唐西域传》作识匿)国王讫俱设伊鼻施来朝,被大唐赐姓李氏。李氏在唐朝贵为国姓,赐李姓自然时髦于世。赐姓对象的广泛及次数的频繁,正好是唐朝兴盛历史的真实写照。

唐朝有许多少数民族首领及忠臣被赐姓李,他们一旦被赐姓李,就意味着进入了皇室血统,不再受汉人之讥了。

唐朝的赐姓对象中,很大一部分为少数民族,即对外族赐姓。赐姓,不是一般的奖赏,而是唐朝作为招抚少数民族首领及效忠者的最有力的手段。一旦赐姓,被赐对象就意味着成为大唐帝国的自家人了。对于这种至高荣誉,社会上的人们普遍地羡慕和向往,更不用说少数民族,他们得赐李姓,不仅意味着被吸收于具有高贵血统的李氏宗族,而且还标志着他们从此不再会因夷狄之种而受人之讥,而是成为堂堂正正的汉族成员了。这一殊荣,促使更多的少数民族首领归附唐朝,从这个意义上讲,唐朝赐姓为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突厥沙陀族李存勖,建立了割据政权,便以唐朝后继者的面目出现,称“后唐”。他之所以姓李,是因为唐朝赐李姓给他祖父,他承袭李姓,自称为唐王朝的传人。他奉高祖、太宗、懿宗、昭宗与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为七庙,此足以见其以李唐国姓为荣耀之心理。

据不完全统计,唐朝赐姓涉及到国内上十个民族、16个异姓,其中包括汉族异姓和外国异姓。赐姓、改姓、冒姓(主要是赐姓),大大扩展了李氏宗族。唐朝时期,李姓人数得到空前的增长,翻开《中国名人辞典》,就会发现其李姓中,唐朝时期人物占很大比重。仅《中国少数民族名人辞典》所载的各少数民族李姓名人,就达125人。李氏宗族对大量异姓的吸收,是百家姓中其他姓氏所不能及的,这与李唐王朝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中央成为全国各民族的向往中心是绝对分不开的。因为这个原因,使李氏宗族的包容量无法估计,它吸收了不同姓氏的生机和活力,使自己更加昌盛和繁荣。

正如王世贞在《荣泉李公族谱序》中所说:“李氏之先为黄帝理官,一日:李官其后非李而人者,有指树、有赐国籍,系李而他姓者。”在李氏宗族繁衍的历史过程中,唐朝颁赐国姓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从此,李姓宗族支庶更为繁茂,迅速发展成为中华大地上的首姓。


阿哇教育-瑞文网-经典美文-优美散文-励志正能量实用好文 » 形容成语指树为姓的意思及解释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