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尊师重道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尊师重道的意思及解释,第1张

形容成语尊师重道的意思及解释,形容成语尊师重道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尊师重道的意思及解释 成语大全,第2张

尊师重道应该怎么做

道教有“道、经、师”三宝的说法。道,无名无相,无声无色,但是又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经,经典也;这些经典,包含了道家、儒家、佛家等无数经典;可以参悟、印证修为;师,老师也,主要是自己的修炼上的老师。这就表明,在道教那里,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修练者,既要重道、读经,又要尊师,三者都至关重要,不可缺少。这就表明了尊师的重要性。

《太平经》指出:“故凡学者,乃须得明师,不得明师,失路矣。故师师相传,乃坚于金石,不以师传之,名为妄作,则致凶邪矣……故古者上学圣真,得明师名为更生,不得明师者,名为乱经。”师父是历代祖师道法的受持者,所有的道法都是有师父而传承下来的。有明师的教诲,可以少走十年甚至二十年、三十年的冤枉路。所以,每一个求道者,必须寻访师傅,投靠师傅。

拜师父与拜老师,是不一样的。师父一生只拜一位,老师可以拜多位。如果日后看到哪位有名的高道,便跑去拜人家为师父,则会被视为不孝。

找师父要有机缘,有的人找师傅很容易,也有的人找师傅很困难。一位道教门徒说:“想起我入道之初,师父三拒我于门外。若当时负气而走,也不会如今日这般亲近三宝”,说明找师父,需要决断,需要耐心,否则就会与师父擦肩而过。

拜师收徒,有一整套严格的仪式。师父要对弟子进行一番严格的考察,考验其品德和行为,判断他是否可造之材。然后择黄道吉日,通过上表、传度、祭祖、冠巾、皈依三宝、师徒传承仪式才完成。拜师仪式之庄重,表明招收门徒非同寻常,既是学道者一生之大事,也是为师者一生之大事。

投拜师父如同睁眼投胎,等于再生父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因此要事师如父。《太公家教》有云:“弟子事师,敬同于父”。

成为师父的徒弟之后,不等于师父马上就要传你道法。徒弟要在师父那里学习,经过长期考察,才决定是否继续一步步传授下去。如果一个学道的人,奢望师父立马传你道法,得不到满足就心生不满,或者他该经受的磨练却不经受,总要玩弄小聪明,好走捷径,偷工减料,那么他就难成正果。

师父为了培养弟子的仙根,使其提高造诣,济世利人,弘扬大道,就鼓励弟子参访高道名师,求授方术道法。这种情况,不叫“拜师父”,而叫“拜师傅”,或“拜先生”。

王常月是明末清初著名道士,龙门派第七代宗师。他最大的贡献,在于让本已衰落的龙门派复兴,也可说令本己衰落的全真道复兴。在《龙门心法》一书中,王常月对尊师重道作了专门阐述。

他说:“三教圣人无不有师,千古帝王无不有师。当此普度之机,既有掌教之师,也有传道之师。父母生我之身,不能了我生死。师父传我大道,才能救我生命。师父之恩情更重于父母之恩情,不敬师父就是忘恩负义,忘恩负义之徒,如何能成道?”又说:“道在经中,幽深微妙,非师不能得其理”。

这两段话表明:一,道者师传。世间一切的行道者,都依靠自己师父的传授而获成就。没有师父的教导我们将无法脱离生死的苦海。没有师父我们甚至连“道”都无法知晓。父母给我们以生命,师父却教我们做人的智慧。师父之恩情,要大于父母之恩情。尊敬师父,天经地义。

二,道教门徒,以成道为最高追求。能够成道的人,应该是有道德的。一个人连自己的恩师也不尊重,不过是忘恩负义之徒,这种人是难成正果的。

他又说:“尊敬师父有几个方面,一是要诚心诚意,二是要说话谨慎,三是要礼貌周到,不可轻慢师父。三者之外,更要听师父吩咐,凡事只可遵命,不可违命。有能力、应办之事,接受师父交代之后,要不辞劳苦,竭力去做。自己如有过错,应遵师父劝诫。如违规矩,师父责备,更要低声下气,虚心受教,知过必改,切莫暗地埋怨。就是师父有差错之时,误责之处,也不可生气争辩,久后师父自明”。从各个具体方面,对道教门徒提出明确要求,使道教门徒的尊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如何看待尊师重道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规范.其本质是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对青少年进行尊师重道教育,这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把“教”与“政”视为同等重要,主张实行礼义教化.荀子将君师并称,认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唐代的韩愈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认为只有尊师重道,整个社会才能按照“道统”的方向顺利发展.宋代的苏轼说:“斯文有传,学者有师”,认为教师对于发展文化,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历代提倡尊师重教、尊师敬长,古代流传下来这方面的故事许许多多.如,《子贡尊师》、《魏照尊师》、《李世民教子尊师》、《张良拜师》、《陆佃千里求师》等等.这些故事生动形象地记叙了莘莘学子不辞劳苦,虔诚拜师的历程,也展示了师者德高望重,悉心育人,传道授业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尊师重道在近现代更加得以发扬.毛泽东、李大钊、刘少奇、陈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尊师重道的典范.他们身为领袖人物,对自己的老师们执弟子之礼;他们博学多才,仍虚心好学,以长为师;他们不仅重视学业的进步,更重视自己品德和意志的修养.

古往今来,尊师重道,已成传统,代代相传.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为确立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国家决定从1985年起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从199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法律手段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对中国牢固树立尊师重教、尊师敬长的良好社会风尚将起到重要的稳定的保障作用.

为了继承和弘扬尊师重道这一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尊师重道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现代意义的尊师重道最重要的是在于一个“度”。一般情况下,我们对真正的师应该保持尊重的态度。请一定相信,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关于“恨抄”,如果没有私人恩怨,老师是不会针对你的。关于“爱”,这个是有缘有故的,因为这是他的职业,他袭也领了工资。但无论他领了多少工资,他对你都有教育的恩情,所以保持尊重是必须的。对于真正的师,如果是对的,我们要学习和听取,如果是有值得推敲的地方,我们需要审慎和明辨百,不能一味地听取,也不能一味地反抗。以上都是对真正的师,如果是对于衣冠禽兽和文化流氓,那请无视他那层“师”的外衣,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已不是“师”的范围,那你对他的态度,也不必考度虑“师”的问题了。

古人是如何尊师重道的?

古代的启蒙学塾分为私塾、家塾、义塾三种百类型,“在家塾中,老师的收入大致包括束脩、膳食、节敬等三部分。在每年特定的节令,或者一学年开始或结束、或者学塾开办或关闭的时候,东家往往会向塾师致送银钱或礼物,这被称之为“度节仪”。

因为节仪是用来表示对塾师礼敬的,所以也被称之为“节敬”。有一些私塾,明文规定节敬和膳食都包括在束脩之内,在节令时也就不再另知行致送。还有一些私塾,平时并不向塾师支付束脩,而在节令时支付。这时支付的束脩,就有了束脩和节敬的双重意义。

扩展资料:

古代的教师节虽然没有像现在这样有法定的日期,但据史料记载,在古代每年的这个日子,皇帝就会率领众文武官员前去祭道拜孔子,各个地方的文人雅士也会相约去祭奠孔夫子。

唐宋时代,农历八月二十七国都和各州、府、县内都要举行孔子诞辰祭典,主祭者为地方首长,朝廷由皇帝亲临主祭。当时的祭典非常隆重。国子监、书院以及州、府、县也要从本地学校的学长(主持学习事务的教师)、学正(做训导工作的教师)中选拔成绩突出者为司业,报送朝廷,容这些“先进教育工作者”最高可获赏银500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尊师重道

古人尊师重道的做法:

古人入私塾读书,要先行拜师礼。而行礼者不仅是学生,连学生的父母都要向老师行跪拜礼:父亲带领儿子,先向“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之神位”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之后老师入座于夫子牌位前,接受父子二人zd三跪九叩首的最敬礼。

如果是一个家族礼请老师教育子弟,就由家中最尊长者代表族人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回。

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社会重义轻利,医生和老师这两种职业最受世人尊敬。因为医生救人身命,不言财利。老师成就慧命,使人明道。古代的老师不用学问谋利,如遇清寒而又真心向道的学生,不仅不收供养,还要补贴学生。正是为师者“谋道不谋食”的品质,倍受社会尊重。

在中国古代,对师道的尊重是通过礼加以保证。男子在答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从称谓方面讲,此时亲友会赠予一字,自此以后,亲友都要称其字表示尊重。

即便入朝为官,天子也要称其字而不称名。可以一生称名的只有两种人:一是生养自己身命的父母,二是长养自己慧命的老师。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刘余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道

1、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做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靠西向东而坐,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做了妥善安排。

2、段玉裁尊师

段玉裁,是清代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和经学家。在乾隆二十五年,段玉裁中举,要到京城去,路遇当时有名的国学大师、考据学家、思想家戴震。

戴震在天文、地理、经学、历算、训诂音韵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段玉裁便虚心求教拜戴震为师。后来段玉裁每次收到老师的信札,总是双手恭敬地接过来,然后敬重地面对老师居住的方向诵读。那时,段玉裁的声誉早已不在戴震之下,还如此尊师,被世人高度赞扬。

乾隆四十一年戴震病逝,段玉裁知道后,非常悲痛,尽管他的境况也不佳,但仍给老师家送去了不少银两,有些钱还是现借的。

3、子贡为师守墓

先秦时代的子贡,可以说是孔子的杰出弟子。他后来弃官从商,成为了孔子所有弟子中最富有的人,被称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圣人孔子溘然长逝。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但基本三年就相诀而去。只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

后人感念此事,特意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4、燕伋情系望鲁台

燕伋,字子思,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被世人称为“中华尊师第一人”。

与孔子的其他弟子子路、子贡、颜渊等相比,燕伋无论是立德、立功还是立言方面,都无法和他们相比,名气也没他们大。但到了唐朝开元年间,唐玄宗却追封他为“渔阳伯”;宋朝的皇帝更看重他,将其晋级加封为“千阳侯”。

之所以得到这样的厚封,原因只有一条:燕伋一生“尊师重教”。

在完成学业后,燕伋便回到了自己阔别17年的故乡,即现在的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水沟村。他一不做官二不经商,而是在千水之滨办学校宣扬教育,在偏僻的西秦传播他的老师孔子的儒家学说。

而且,燕伋终生都没有忘记恩师,每天讲完课后,他都会来到学校后面,遥望着老师孔子的居住地——鲁国。燕伋当然看不见远在天边的老师,他就每次用衣襟捧一包土垫在脚下,日积月累,脚下便形成了一个高大的土台。后人给这个土台起了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望鲁台。

5、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教师节,旨在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多次以不同的日期作为过教师节。直至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才真正确定了1985年9月10日为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今天是2017年9月10日,第33个教师节,祝所有的老师们节日快乐!

尊师重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师是伦理道德、知识、价值观念的传授者,教人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是道德的表率。《礼记·学记》中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维护师道尊严,不仅要求学生的言行举止体现出对老师的尊敬和礼貌,更要从内心里敬重老师,并严格按照老师说的要求去做。古人尊师敬师的例子很多,以下为其中几例。

尹喜拜师

尹喜是西周时的一位贤大夫,自幼喜好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能知前古而见未来。一天,他仰观乾象,见东方有紫气相连,知有圣人当度关而西,于是请任函谷关令。在关上他叮嘱守关士卒:“数日之内将有大圣人路经此关,汝等见有形貌脱俗之人要立即禀报。”同时派人洒扫道路,夹道焚香,以迎圣人。几天后,尹喜闻报有位白发老翁道骨仙貌,驾青牛之车欲出关,立即赶来迎接,在牛车数丈前跪拜道:“关令尹喜叩见圣人!”老翁说:“吾乃一介布衣,如此非常之礼,不知有何见教?”尹喜道:“吾早得神明示象,已在此恭候多日,诚望圣人赐教。”老翁道:“汝何以知之?”尹喜道:“吾好观天文,略知变化。去冬十月,天圣星西行过昴;今月之初,和风立至,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西行;紫气浩荡,长达三万里,知来者至圣至尊绝非一般之神;紫气之前有青牛星相牵,圣人必乘青牛之车来也。今观圣人神姿迥绝,望指点修行之道。尹喜感恩不尽。”老翁见其求道至诚,心慈人善,笑答道:“汝知老夫,老夫亦知汝,当得度汝也。”尹喜非常高兴,叩头问道:“敢问大圣人姓名?”老翁道:“吾姓字渺渺,非可尽说,今姓李,字伯阳,号老聃。”尹喜听说是老子,焚香叩头,恭敬地拜其为师。

老子把自己关于道德以及对宇宙、人生、社会等方面的见解,写了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授与尹喜。尹喜按照老子的教导虔心修行,弘扬道家学说经国济世,后来修成大道,被称为尹真人。

孔子的学生们

孔子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一生桃李满天下,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他对学生言传身教,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他的学生们衷心地尊敬老师,以对父亲之礼对待孔子,视师志为己志,实践和传播道义,把行义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如颜回“安贫乐道”、修身和严格遵守礼仪,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做;宓子贱“鸣琴而治”,以礼乐之道施政,使百姓安居乐业,德入民心;子夏整理书籍,从事教育,善化民众。

孔子的学生们跟随他不辞辛苦地周游列国弘道,当有人诽谤孔子时,他们站出来为老师辩护,?I卫老师的高尚人格,如子贡则正色以告其人“不自量”,子路追随、保卫老师忠心耿耿,他们对老师的崇敬正如曾参所说:“老师的盛德好象纯洁的江水冲洗过,又象秋天的阳光照耀过,还象广阔无边的天地一样圣洁。”曾参继承、弘扬了孔子的学说,他坚定不移地推行仁政,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维护正义而直到永久,不是很遥远吗?”。

唐太宗教子尊师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他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给几位皇子选择的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之人,如李纲、张玄素、魏征、王圭等,而且一再教导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有一次,李纲因患脚疾,行走不便,当时皇宫内制度森严,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子迎接老师。还有一次,唐太宗听到有人反映皇四子李泰对老师王圭不尊敬,他当着王圭面批评李泰说:“以后你每次见到老师,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李泰见到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位皇子对老师都很尊敬。

唐太宗曾下诏说:“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黄帝学太颠,颛顼学绿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五学虢叔,??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他一方面强调尊师重教,专门下诏书规定了对待老师的礼遇,并教诫皇子们见师如见父;另一方面鼓励老师对皇子的过失极言切谏。各位老师都能够坚定地履行职责,与唐太宗的理解、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九皇子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唐太宗对他更加严格要求,李治每次听了父亲和老师的教导,都是毕恭毕敬地肃立,然后感激赐教,表示一定“铭记在心”、“永志不忘”。

古语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人尊师重道的精神,被后世传为佳话,令人学习和敬仰,使人追求高尚的道德和树立崇高的信仰,敬师德、学师德和永铭师恩。


阿哇教育-瑞文网-经典美文-优美散文-励志正能量实用好文 » 形容成语尊师重道的意思及解释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